杨生力 池建飞 贾后如 李中刚 左仁辉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三河分公司,江苏淮安 211742)
红颜、章姬等草莓品种风味佳、品质优,是目前我国草莓产区主栽品种。但这些品种怕高温高湿,育苗期间极易感染炭疽病等病害,死苗率高,育苗困难[1]。由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p.)引起的草莓炭疽病,在草莓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2-3],是草莓繁苗和定植后主要的死苗原因。近年来,因草莓复种年限延长、感病品种种植面积扩大、炭疽病病原积累增多,草莓炭疽病已成为草莓苗期的主要病害,尤其是在草莓连作地,给草莓生产带来了严重障碍[3]。降雨是草莓炭疽病发生和流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草莓炭疽病病菌喜高湿环境,相对湿度越高,病害流行速度越快。草莓幼苗期,降雨量较大有利于病菌产孢、传播、侵染,干燥晴朗的天气则不利于病害发生蔓延。因此,在生产上,草莓育苗提倡大棚避雨栽培,深沟高畦,降低田间湿度,防止草莓炭疽病的发生[4]。另外,大棚草莓由于连作和环境封闭,病原物极易繁殖和积累,根结线虫病、黄萎病、枯萎病、疫病等连作病害成为设施草莓生产的主要障碍,尤以枯萎病和黄萎病危害最重,白粉病和灰霉病等病害也日益严重[5]。
炭疽病是草莓育苗阶段影响成苗率的重要病害之一。炭疽病防控技术研究虽多,但实践应用的较少[6]。2015—2016年,笔者开展了设施草莓健康育苗试验示范,大棚沟槽式穴盘育苗、大棚基质无纺布隔离土壤育苗、大棚高架基质育苗繁殖的子苗成活率较高。自2017年开始,在大棚连作情况下,开展了无纺布基质育苗、控根器穴盘育苗、控根器基质育苗、高架基质育苗等4种育苗方式示范和推广应用,对技术予以改进和完善,并进行新技术集成。其中,大棚基质控根器育苗在连作情况下,每年繁殖子苗数较稳定,可生产健康草莓苗45万~60万株/hm2,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7—2020年,在大棚连作情况下,开展了无纺布基质育苗、控根器穴盘育苗、控根器基质育苗、高架基质育苗等4种育苗方法的示范和推广应用,现对4种育苗方式进行分析比较。
无纺布基质育苗操作简单,用工量少,投资相对较小,成本相对较低,但如果土壤不经过耕翻和棉隆消毒,炭疽病死苗率仍然较高。育苗成苗率为85%,移栽成活率为85%,子苗成活率相对较低,每株成本为0.55元(表1)。因此,连作情况下无纺布基质育苗病死苗风险仍较大。
表1 大棚基质育苗方式比较
控根器穴盘育苗投资成本较其他3种育苗方式高,主要是控根器、育苗穴盘和基质成本均相对较高。繁苗数受穴盘限制,子苗数约为43.2万株/hm2,比其他3种育苗方式都少;且需要人工对每株进行定向孔穴引苗固定,孔穴间基质水分渗透能力差,造成孔穴间基质湿度差异较大。另外,受穴孔限制,繁殖系数较低,用工量较大,每株成本为0.83元,相对较高;但育苗成苗率为99%,移栽成活率为98%,为4种育苗方式中最高(表1)。开花结果比无纺布基质育苗、控根器基质育苗约早4 d。
控根器基质育苗成苗率和移栽成活率仅次于控根器穴盘育苗,分别为98%和93%,株成本约0.49元,是4种育苗方式中一次性投资成本适中、株成本最低的育苗方式,是目前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三河分公司最具效益的大棚基质育苗方式(表1)。
高架基质育苗子苗成苗率为93%,株成本为0.56元。育苗栽培架一般放在连栋大棚中,一次性投资成本较高。另外,繁殖的子苗定植前需进行生根处理后才能进行定植,移栽成活率较高,达95%(表1)。8月高温下草莓子苗生根育苗管理有一定难度,成活率在常规遮阳条件下变幅较大,需要配套降温育苗设施。该育苗方式劳动强度较小,投入成本低,是具有潜力的一种育苗方式。
通过对上述4种大棚基质育苗方式进行比较可知,控根器基质育苗一次性投资成本适中、株成本最低、成苗率和移栽成活率较高,是本单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育苗方式,且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育苗成本将会进一步下降。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
设施设备主要有避雨大棚(常规大棚,宽6 m、长50~60 m,无需围膜)、花盆(12 000~15 000 个/hm2)、控根器(9 000 m2/hm2)、大棚顶喷(顶部喷灌 2排,旋喷,间距以没有喷水盲区为宜,一般间距为2 m)、15孔引苗繁殖穴盘(37 500盘/hm2)。
2.2.1 设施消毒。主要是对花盆、控根器、穴盘等消毒。由于连年使用,花盆、控根器、穴盘等上面带有基质残渣,容易带菌,使用前浸在氯溴异氰尿酸200~300倍液中杀菌,时间7~10 d。
2.2.2 基质消毒。最好利用夏季高温对基质进行堆闷高温处理。基质拌3%(体积比)商品有机肥,并用98%棉隆微粒剂300 g/m3拌匀拌水,然后用厚度为0.04 mm的地膜覆盖堆闷1个月;揭膜后翻堆散药15 d,再用菜籽测试基质对发芽率有无影响,确认无影响后再铺入育苗棚。 剩余基质消毒后可以重复利用,降低成本。
2.2.3 土壤消毒。对育苗棚内土壤耕翻整平后,用98%棉隆微粒剂300~450 kg/hm2拌匀,深度最好能达到15 cm。铺滴灌带,开滴灌喷至0~10 cm土壤湿润后用厚度为0.04 mm的新膜盖严,高温药剂湿润处理1个月。揭膜散药后测试,测试方法同2.2.2。
2.3.1 母株选择。生产上,母株一般采取匍匐茎育苗法,在生产草莓棚内标记具有原品种典型特征的无病植株作为选苗株。选苗株要保留匍匐茎及子苗,作为下一年繁殖子苗的母株。选苗株上匍匐茎和子苗最好不要接触土壤,可以在高架栽培的植株上选取。匍匐茎上子苗要求在第一子苗展开叶达到5叶以上、根原基明显突出时采集,剪取时间为11月。此时可采集的子苗量比较多,且子苗定植时期适宜,繁殖系数比较高,成活率较高。
2.3.2 育苗保护。育苗保护设备和措施:一是用大棚避雨,二是用消毒的基质和穴盘,三是用遮阳网防高温,四是利用控根器隔离土壤,五是引用地下水。
2.3.3 促进生根。将采集的匍匐茎上具有2张以上展开叶的子苗作为定植苗,植入带有基质的穴盘内,按照子苗叶龄进行分类和管理,用压苗卡固定促进生根,采取2.3.2育苗保护措施。
2.3.4 水分管理。每天浇水2次,保持栽培基质湿润。一般四至五叶期子苗4 d左右出现新根,三叶期及以下子苗扎根较迟。因此,根据苗龄分开管理较为方便和合理。活棵后逐渐增加光照时间。
2.3.5 母株换盘。母株成活后至翌年2月气温开始回升时,把穴盘苗移栽至直径20 cm、深度15~20 cm的花盆内,让其充分生长,及早产生匍匐茎。
2.4.1 大棚建设。如果采取简易钢架大棚繁育子苗,一般大棚跨度为6 m,长度50 m左右,顶部覆膜避雨。
2.4.2 苗床制作。大棚中间做畦沟,一般深30 cm;畦沟两面做畦,做成四周高度约为10 cm的育苗槽作为苗床(即沟槽式苗床,简称苗床),苗床中间应略高于两边。苗床铺上控根器(控根器透气孔应向上),再铺上消过毒的基质,厚度一般为8 cm比较经济适宜。
2.4.3 定植母株。把母株连同栽有母株的花盆移栽到苗床中间,定植时间一般为3月上旬。定植后的母株会从花盆下的透气孔内扎根到苗床基质上,因而母株一般不要定植过迟,否则影响繁殖系数。一般定植母株 12 000~15 000盆/hm2,如果定植迟,母株盆数要增加,繁殖系数较低的品种也要增加盆数(可在每个畦面上应用平行间隔的形式摆放2排花盆合理密植)。
2.4.4 匍匐茎整理。母株上匍匐茎伸出较多时,往两边排列,并用压苗卡压住匍匐茎,尽量保持子苗在苗床上分布均匀。
2.4.5 水分管理。水分管理上,一般要求保持基质湿润。在夏季温度较高时,每天用旋喷灌喷2次以上,每次约10 min。气温超过30℃时,及时覆盖遮阳网降温。
2.4.6 调控管理。在促进植株生长上,栽活后15 d用99%赤霉素1 g兑水15~20 kg混匀喷1次,7 d后喷第2次,促进匍匐茎抽生。在植株控制上,一是在7月下旬用15%多效唑200~300 mg/kg喷雾2~3次;二是将子苗控制在45万~60万株/hm2(因品种而定),多余子苗可切断匍匐茎。
病害主要有炭疽病、叶斑病和白粉病等,以预防为主,交替使用药剂30%醚菌酯、25%嘧菌酯和25%吡唑醚菌酯防治。虫害重点防治红蜘蛛、蓟马、飞虱和蚜虫等,用3.2%阿维菌素进行防治。地下害虫用45%辛硫磷于栽前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