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沐芽
(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东台 224200)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高科技的发展,使得高科技人才的需求量进一步上升。 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消费模式的转变使得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创业愈发困难,原有的创业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现阶段的中职学生创业需求。 为了应对现阶段的经济情况,国家层已开始构建创新创业职业教育体系, 并且在不断落实之中。 但调研不难发现,现有的职教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滞后于社会需求,因此研究和探讨这一方面的课题价值和意义深远。
目前,不少中职学校教师对于创业教育概念解读不全面,比较狭隘。 具体表现在中职教育时虽然提到创业教育, 但是主要指向如何创办企业的方式上,而忽视了对于创业理念、创业精神的教育,因而教学比较空泛,内涵不足。 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不仅是包括个人对于创办企业的能力, 还培育个人的冒险精神、创业精神、创业理念,甚至包括个人的社交能力、管理能力,覆盖了创业的全方面。 同时,中职教育对于创业教育的地位也认识不到位,课程设置时往往把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附属品。
从数量和种类上来讲,我国中职开设课程的中职整体数量偏低,且对于已开设课程的中职,其课程设置的数量也较少,在种类上大多是以知识结构体系为主,实践技能内容少,使得课程作用发挥效果并不明显。 从面向主体课程性质来说,目前我国中职学生数量比较庞大,但是在中职阶段真正系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学生比例较少,各学校开设的课程五花八门,有些学校即便开设了,也是摆设,届时课时会被其他老师占用。 而且,一般学校均会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安排的。 在创业就业指导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大多为诸如创业定义、企业家精神为主的外部理论性知识,对于内部创业理念、个性化创业方式教学的教学内容涉及甚少。 从整体来看,目前中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安排较为分散,难以达到期望目的,只能培养学生外在的理论知识,对于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形成这一目标达成率低。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虽然涵盖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但是更应该以实践教学为主,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创新创业的尝试,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但是目前我国中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严重缺乏,主要因为我国中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资源匮乏,难以提供优质的资源以供学生进行创业试运行。 学校只能在以培养理论知识为主的前题下,聘请社会上的一些专家采用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明确创业的理论知识,并且让他人创新创业成功的经验自我转换成学生自身经验。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备专业的创新创业背景的教师数量不足。目前我国中职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中,真正符合创新创业教育合格经验的教师数量少,一般教师自已也没有创业经历,因此难以表达出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不能够解决学生学生提出来的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二是创新创业课程并没有标准的权威认证,缺少资质评估、等级考核,影响了课程的推广及发展。 三是创新创业专业一般不是专门的专业对口的老师,是通过其他专业的教师转教这些课程的,因此业务水平不是太高[1]。
课前引导工作可以从理念入手, 抓住第一节课、第一次参观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第一次听名人讲座等机会,先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这一阶段还可以区别不同类型的学生,从而选出对此有浓厚兴趣及其创新创业有天赋的一 批同学,然后重点培养和扶持,帮助他们在校期间就创办企业。
(1)分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安排中应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及专业素养培养。 让学生在入校的开始阶段就对双创有所了解,并在开始阶段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和能力。
(2)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教师在进行双创课程时要注重对课程目标的设定,不再纸上谈兵。 有了创业情景的模拟, 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活动,增加学生对创业的大脑思维模式。
(3)巩固双创教师的师资队伍。 学校内双创教师的队伍需要进行扩大并对教师展开专业培训增加创业实践操作,让教师积累更多的创业教育经验。
具体可以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2.3.1 底层“全覆盖”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全覆盖”式双创启蒙教育,开设一系列相关“双创”教育方面的通识课程,培养中职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此阶段会开设必修+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为基础启蒙课,包含创新创业基础、创业综合模拟操作、就业创业指导;选修课为通识课:通过兴趣引导扩充完善创新创业、人文社会类学科。 同时,还会开设专业群创新教育课,每个专业2-3 门,例如: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导论等。 此阶段也是整个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点。
2.3.2 中层“渗透性”
因专业制宜,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所学专业的不同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渗透性”“双创”教育活动。
此阶段主要以专业项目模拟操作与实践活动为主体,专业性要求较高,经过第一阶段的培训,从而选拔出20%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兴趣的学生。
2.3.3 顶层“专业化”
通过调研,针对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专门化训练,开办专门的创新创业模拟综合训练课程供其选修,实施“专业化”的双创教育。 体现了职业教育主体的专业化。
此阶段主要通过项目实践活动为主体,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创业实践, 从而培养5%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学生。
课堂实践是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重中之重,因此丰富课堂时间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实践可以分为虚拟实践与实战实践,虚拟实践主要指通过一些校内竞赛活动以及文化活动,在此活动上通过模拟不同的项目设置,使学生在一定程度在理解理论知识同时获得相关实践经验。 在实战实践上,需要学校同校外的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搭建科研、经济等实践平台。
中职学校要通过调进、培训、外聘等不同的方式,提高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业务素质。 同时,也要改进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让在创新创业工作中做出显著实绩的老师得到应有的肯定。 对师生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与优化也应纳到中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之中[2]。
总之,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同职业院校开展的效果不尽相同,但因为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 所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是职业院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身为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