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稿费成就文学名家

2022-03-08 14:29郑泽琼陈卫华
华声文萃 2022年2期
关键词:诗稿周立波舒婷

郑泽琼 陈卫华

周立波:

写趣事发“意外之财”

1920年,20岁的周立波初到上海,为了生计,试图做店员、工人、伙计,甚至还去考过演员,但都没被录用。在处处碰壁的谋生途中,周立波仍然兴致勃勃地出入十里洋场,即便口袋里没有几毛钱,却还是在上海玩了个痛快。

其间他遇到一桩买菜的趣事,给朋友讲过之后还嫌不过瘾,就写了一篇风趣的千字小文。文章署了“小妮”这样一个女性化的笔名,寄给了当时上海的一家报社。没多久,这篇文章见诸报端,报社还给了他4块大洋的稿费。周立波拿这笔“意外之财”请人吃了一顿。也正是这次发表,让周立波慢慢发现了自己的文学潜质,从此走上写作之路。

莫言:被战友围着要请客

莫言早年的创作经历异常艰难。他尝试写过很多小说、诗歌和话剧,并把稿件投向全国几十家刊物。未被录用的稿子被编辑部退回,信上印着醒目的“退稿函”3个字。莫言由此没少受周围人的冷嘲热讽。

1981年,26岁的莫言终于在河北保定的文学双月刊《莲池》发表了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这篇现在看来不算出色的处女作,据说还是莫言按照编辑的要求反复修改才勉强被录用的。但这毕竟是零的突破,而且莫言还收到72元钱的稿费。他当时是个解放军战士,每月工资15元钱。部队的战友们围着要莫言请客,莫言当即买了烧鸡、酒、烟给大家分享。

在處女作发表的鼓励下,莫言投入更大的热忱从事创作。

舒婷:

“稿费”竟然是父亲寄来的

1969年,舒婷从厦门鼓浪屿到闽西山区插队。因为没有时间读书写作,满怀作家梦想的她为自己的理想即将夭折而沮丧。父亲知道后不远千里赶到女儿身旁,反复开导她。在父亲的鼓励下,舒婷继续跋涉在自己最爱的文学路上。3年间,她密密麻麻地写了几百本的笔记和诗稿,可投出的稿件没有一家正规刊物采用。

1972年,舒婷万分沮丧中,把所有的诗稿装进麻袋,发誓以后告别写作。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她意外收到了一张《人民文学》杂志社的稿费单。

很久以后,舒婷才知道第一笔“稿费”竟然是父亲寄来的。舒婷由此真正感到了父爱如山的含义。当年正是这“稿费单”,让舒婷走出沉沦,继续发奋创作,很快就于1977年发表了成名作《致橡树》。

(摘自《文史博览》)

猜你喜欢
诗稿周立波舒婷
从波波到涛涛,周立波终于活成了玛丽苏
焚诗记
王铎诗稿浅析
一路顺风
诗,我喜欢舒婷
诗人舒婷的育子经
周立波:海派清口也玩“股”
周立波:海派清口也玩“股”
身为母亲的舒婷
杜牧焚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