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波
《叫我第一名》是由彼得·沃纳执导,吉米·沃尔克、特里特·威廉斯、多米尼克·斯科特·凯伊、莎拉·德鲁等主演的励志传记轻喜剧。该片改编自布莱德·科恩与丽莎·维索基合著的同名书籍,讲述了患有妥瑞氏症的布莱德从被众人奚落嘲笑的自卑到迎难而上直面挑战的乐观,最终克服病症带来的困扰,学会与病症和平共处,并且努力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故事。
【关键词】教育电影;教师人格;教育智慧
【中图分类号】G451;J90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62-0035-05
师范毕业那年,我本想留在实习的学校工作,但最终未能如愿。很久以后,我才知道,我未能留下来是因为实习学校的老校长觉得我“性格过于内向腼腆,不太适合做老师”。
第一次担任班主任,学生家长得知我科学教师的身份后,纷纷向学校提出抗议:“一个小学科老师,怎么能做班主任?”一年之后,在我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依然未能将这个所谓的“全校最乱班”带回正轨时,我的同事劝我:“不要再做挣扎了,科学老师注定是做不了班主任的。”
在我们的身边,时时处处都充斥着这样的声音:老师应该是阳光开朗、沉稳大方的;班主任应该是严厉的,而且必须是主科老师,最好是语文老师……尽管我知道每一种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道德和标准,但仍然被这样不断缩小可能性的“定义”所困扰,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断质疑自己,甚至开始怀疑人生:难道我真的不适合做老师?难道我真的做不了班主任?……直到看了一部电影,我才终于释然:原来,这样的人也能做老师,甚至还能成为优秀教师。那么,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从那时起,“做一个不像老师的老师,做一个不像班主任的班主任”这句话就像一颗种子,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渐渐地成为我的职业追求。所谓的“不像老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像”,而是超越所有“像”或“应该”式的禁锢,不轻易地被定义,不轻易地为自己设限,而要以自身的人格去创造教育的可能性。这部提升我职业境界、影响我职业生涯的电影,有一个霸气而动人的名字——《叫我第一名》。
一、教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应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仅仅是专业
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归根到底是人格影响力。人格不是抽象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人格的具体体现。是否真诚真实,是否迎难而上,是否超越自我,都是教师人格的一部分。
1.真誠真实
真诚真实是教师最根本的人格,也是人格魅力的基础。无论是作为“自己”还是作为教师,电影主人公布莱德都非常真实:他喜欢打棒球,喜欢听老歌,梦想成为勇士队的吉祥物……每次面试,他都会告诉招聘人员自己患有妥瑞氏症,但自己可以胜任教师这个职业;他不会因为有观察员在考察他而偏离自己的教学原则,迎合优秀的标准。因为真实,妥瑞氏症在他的教室里不是禁忌,学生可以就妥瑞氏症提出任何问题,他也会一一认真解答。他对每个人都很真诚,无论是卡车司机还是学校同事。他真切地爱着每一个学生,以至于当得知一个女孩得了不治之症后,他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打算录用布莱德的那所学校的二年级老师面试他时,提了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问题:“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他回答:“阅读的重要性,数学的价值,要教他们人可以诚实地面对自己。如果这意味着打破常规,也未尝不可。”当人们担心他的病症会影响教学时,他说:“我会告诉学生,科恩先生是个真实存在的人,只不过刚好会发出些怪声音。”人格比分数更重要,成人比成功更重要。正是因为自己是这样的人,布莱德才会把教学生“诚实地面对自己”看作教育最重要的价值。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我们自己首先要很真实、很努力、很有信仰地活着,唯此,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一种使其成为“人”的影响。
2.迎难而上
布莱德6岁患上妥瑞氏症后,不仅要面对周围人异样的眼光,而且要承受包括老师和同学在内的种种嘲笑和奚落。但最终,布莱德不仅克服病症带来的困扰,学会与病症和平共处,而且还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是什么让布莱德不断地超越自身的局限性,继而实现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人生目标?在我看来,这是源于作为他第一任老师的母亲身上永不言弃、永远迎难而上的人格的感召。布莱德的母亲坚强乐观,即使离婚后需要独自抚养两个并不省心的儿子,她也从未退缩过,始终敞开怀抱接受一切,并想尽办法克服自己所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她始终信任儿子,从未放弃过他的学习和成长——是的,是成长,是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内的全面成长。她甚至为此自学医学,辗转各种组织寻找同伴,渴望同伴之间的互助……凡此种种,让一个原本可能会被“藏着掖着”需要别人照顾终身的人坚定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将这种“永远迎难而上”的精神融进血液里,转化为生命的一部分。当布莱德成为教师之后,他也用积极乐观、开放包容的人格感染了学生,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尊重。
3.超越自我
“那些杀不死你的,必将使你更强大。”没有人比病患更有理由去怨天尤人,就像那些在互助小组里的人们,在一起不是为了让彼此变得更好,而是相互抱怨,相互消耗,但布莱德没有。当他的母亲因为让他看到了这负能量的一幕表示抱歉,并希望他尽快忘记这件事时,他说他不愿忘记,因为他不希望成为一个被妥瑞氏症打败的人。我想,在那一刻,超越病症、超越自我的种子已经在他心间发芽。
伴随着他的成长,我们时时处处都能看到他的努力。面对别人的不解,他会选择自我调侃,他应聘了25所学校,直到第26所学校接收他;他在专业上不断努力,不断超越自我……命运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他没有把病症当作退却的理由,而是不断战胜它,同时也在战胜自己。在影片的最后,当布莱德发表获奖感言时,原本的一个自问自答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而更显真实和生动:在与妥瑞氏症较量的日子里,学生认为他学到了“不要放弃,继续前行”“不要让这个病妨碍自己”“不要被它打败”,而他自己则认为:“与妥瑞氏症共处教会了我最宝贵的一课,这节课就是不要让任何事情阻止自己追求梦想。无论是工作玩耍,或恋爱。”这是整个影片的点睛之笔。那一刻,我屏住呼吸,沉默无言,但眼睛却不由自主地发热了,继而眼泪就流淌下来。布莱德的叙述并不煽情,但屏幕前的我却泪流不止。打动我的,是他对困境的超越,是他对梦想的追逐,是他对生命的敬畏,是我们已经逐渐失去或者是从未拥有过的东西。
那一刻,作为教师的我突然明白: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什么比真实的样态、丰富的心灵和不屈的灵魂更好的教材了。教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应只是他自己,而是整个世界的模样:有辽阔的天地,有善良的内心,有不断突破的可能性……校园应该是一个充满包容性的地方,它不仅要容下各种有生理缺陷和心理问题的孩子,也要能容下性格迥异、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这些教师或许身体残缺,或许身份特殊,但他们的人格闪耀着光辉,精神宇宙辽阔,能呈现给学生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世界。因为,教师并非只以专业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更是在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心灵赢得心灵。要知道,教师不断向上、永不放弃的人格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专业’。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呈现你是谁,学生也在判断你是谁。学生对你有敬意或瞧不起,反抗或喜欢,都不仅仅是因为你的专业,而是因为你的全部人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的可能性,学生的可能性,都潜藏在教师的全部人格里。
二、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学生,而不仅仅是心理学
加拿大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说:“我们如何去看和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是怎样的一个人和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方式。我们如何看一个孩子和我们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和这个孩子的关系。”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学生呢?有没有一种独特的视角,使之有别于其他人看学生的方式呢?
在这部电影中,面对布莱德的妥瑞氏症,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他的同学看到的是他在课堂上发出怪叫声,扰乱课堂纪律,因此把他视作“笨蛋”“怪胎”;他的爸爸看到的是一個一刻都不能停下来的男孩,他总是叮嘱布莱德“不要老做怪动作,要加强自控能力”;顾客看到的是一个“中了邪”的男孩,因此向布莱德的母亲提出“给他驱魔”的建议……这些都是普通人的视角,他们看到的只是孩子在某一时间段呈现出的若干表象,而不是全部,更不是根本性的东西。心理学家根据经验,认为布莱德只是“过度亢奋”“突然发出怪声做怪动作,让别人注意到他”“长大了就好了,会变得‘正常’起来”。而后来的心理医生在一系列的问询之后做出了如下判断:“布莱德对父母的离婚有很严重的否认情绪。在家里的时候得给他立下明确的规矩。得让他知道,这样的行为是绝对不允许有的。得让他守规矩,得按时吃药。”
从心理专业的角度看待孩子,其实潜藏着一种危险。因为一旦我们用科学的语言给孩子贴上某种标签,一方面,孩子会朝着我们贴的标签“生长”;另一方面,孩子会放弃努力。这种结果类似于吉诺特博士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所说的:“如果老师和父母不断重复说一个孩子愚蠢,渐渐地,孩子就会相信。他会认为自己的确是愚蠢的,然后放弃智力上的努力,认为避免愚蠢的方法就是避开比赛和竞争。”就像影片中的托马斯,他被认定为有“注意力缺陷障碍症”“注意力不集中症”,还有“强迫症”,而托马斯日常表现出来的行为似乎也印证了老师的说法,“身上几乎什么毛病都有”。但托马斯真的就无可救药了吗?真的只能送到特殊学校了吗?因为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伞。布莱德显然能够理解托马斯的心情,他不厌其烦地帮助托马斯树立规则意识,改掉令人厌恶的坏习惯;他抓住每个机会放大托马斯身上积极的一面,比如他批评托马斯在门上乱涂乱画的行为,却肯定他的书写可以得到“A”。更难得的是,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独特方法让托马斯这个曾经被贴上“注意力缺陷障碍症”的男孩爱上了阅读。可以说,布莱德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观察学生的。因为只有站在教育学的角度,教师才会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特的个体,一个正在进行自我塑造和充满可能性的人。
如果说,影片中布莱德的母亲始终坚持帮助儿子回归“正常生活”是源于母亲对子女本能的爱,那么布莱德的初中校长迈尔和布莱德自己看待学生就是基于一种教育学的视角。说实在的,我被电影中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定义孩子的一幕震撼到了,甚至被惊出一身冷汗:教师看待学生的视角何其重要!一个孩子是成为“天使”还是“恶魔”竟然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他(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的可能性,还藏在教师看学生的视角里。
三、教师需要教育智慧和教育敏感,而不仅仅是技术
仅仅拥有技术层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否成为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呢?1802年,赫尔巴特在关于教育的首次演讲中曾提出这样一个论断:“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一名拙劣的教育者,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即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乌申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师缺少了所谓的教育机智,那么无论他怎样研究教育理论,他也永远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实践性的教师。”可见,教师除了要拥有技术层面的知识和能力外,还需要形成一定的“特殊的素质”——一种融入身体的教育敏感、一种临场行动的教育机智与智慧。
在我看来,迈尔和布莱德都是具有教育智慧和教育敏感的教师,虽然他们一个是经验丰富的校长,一个是初出茅庐的教师。当迈尔看到因被教师投诉而送进办公室的布莱德时,他没有批评布莱德,而是邀请布莱德参加下午的学校音乐会。在音乐会上,迈尔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全校师生了解了布莱德的病症,“希望大家像对待平常人一样对待他”。当布莱德走下舞台,又一次不由自主地发出怪叫声,声音在寂静的礼堂里显得特别刺耳。但这一次,没有白眼,更没有谩骂,有的是经久不息的掌声——人们纷纷站起来,看向他,向他表示致敬。“短短几个字,一点点启蒙”为一个饱受冷眼的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崭新世界的大门。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为迈尔校长的智慧,更为他能看到并尊重每一个孩子身上的独特性所打动。不能说布莱德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敏感完全来自他所遇到的校长和老师,但至少这些人的言行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每个学生都当作鲜活的生命体予以尊重。正因为如此,布莱德无法接受“给不在乎学生的人工作”,他把“就算学生和常人不一样,也愿意教授知识”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
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教育的智慧和敏感如同教育学视角一样,无法通过培训获得,也不是仅有对孩子的爱就能形成,而必须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反思才能习得。这种智慧和敏感最终要求教师拥有一颗悲悯的心,能够细致入微地体察到孩子的喜怒哀乐,并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布莱德“无时无刻不关注教学”,看到司机和大卡车就能想到如何创意设计自己的地理课程,甚至在谈恋爱的时候也会经常想起教育的事,这其中便隐含着一种智慧和敏感。希望所有教师都具备这样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敏感。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路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常州市特级班主任)
【拓展·链接】
《叫我第一名》比“阿甘”的故事更让人感动,因为他让我们很多人知道了人生道路上真实存在的困难,以及跨越它们获得成功的力量。知道了这些故事,无须亲历这些困难,就可以学到:无论什么困难,都不能阻止我们追逐梦想的脚步。
——中国网络电视台
故事最强有力的地方是证明了只要你努力,社会接受你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当然,面对各种困难的时候,乐观面对总是一件好事,要不然当布莱德站在台上领取教师荣誉奖杯的那一段发言,也不可能引起他台下学生的连续举手发言。乐观,坚持,影响的不光是自己,还有你身边的人。
——中国励志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