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丽水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2022-03-07 00:52高树昱李俊杰刘克勤
丽水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丽水山区应用型

高树昱,李俊杰,刘克勤

(1.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2.丽水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3.丽水学院中国(丽水)两山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一、问题的提出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1],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把科学原理、新知识或新技能等直接用于和社会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地方高校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既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服务地方的必然选择。教育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动力。当前,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所面临的如何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以贯彻人才培养新理念、如何实施课程思政以解决学生家国情怀与扎根山区情怀不够的问题、如何调整专业结构和优化课程体系以解决人才培养与山区需求匹配度不高问题、如何强化实践教学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以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与专业综合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理念)[2]是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的关键内容,是新时代我国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导。丽水学院作为丽水市唯一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年来在“两山”理念指导下,与地方发展联动互进,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化地方特色为学科特色,化区域资源为办学资源,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为山区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在高校赋能乡村振兴、提升人才需求的匹配度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尤其是该校的“两山”学院在全国设立分校区,利用已有的协作网,将基于“两山”理念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做法推广到全国五个样本地区,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样板示范区建设以及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培养应用型特色人才提供了经验借鉴,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可推广性。

二、“三色嵌入”:贯彻人才培养新理念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丽水调研时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由于丽水是“两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在革命老区县中建有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城市和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也是全省唯一的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因此,丽水承担着为浙江展示“高水平生态文明和高质量绿色发展重要窗口”、为全国山区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样板的重要使命。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丽水学院聚焦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扎根山区、服务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把红(浙西南革命精神)、绿(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彩(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三色”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通过组建一批服务山区绿色发展的特色学院,从“两山”铸魂、“两基”立根、“两特”赋能等方面贯彻实施“三色嵌入”的理念。

(一)“两山”铸魂

“两山”铸魂是指以学习“绿色”即学习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核心内容,将“两山”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山区高质量绿色发展关键期,对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生态发展、企业绿色资产管理、农产品生态价值实现、生态价值核算等方面高素质绿色专业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和突出[3]。因此,学校专门组建两山学院和生态学院,培养“两山”创新型复合人才,服务地方绿色生态发展。以“红色”即以继承与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发展,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创新型复合人才。通过“两山”铸魂,培养“有生态文化、懂生态经营、会生态技术、善生态管理”,能够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服务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山区高素质人才,不仅是对“两山”理念认识的深化,也是对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新认识和全新建构。

(二)“两特”赋能

“两特”赋能是指学校以民族(畲族)特色和青瓷文创特色赋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校通过组建民族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将“彩色”即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五彩缤纷、多元包容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嵌入到人才培养中,从而更好地服务民族地区城乡多彩发展;组建中国青瓷学院,成立中国青瓷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以文创特色服务非遗产业。通过“两特”赋能,提高学校教育与地方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匹配度,进而赋能地方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三)“两基”立根

“两基”立根是指学校以服务地方的基础教育和基础医疗为根本任务。学校通过设立教师教育学院和医学院,把红、绿、彩“三色”嵌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愿意扎根山区、奉献山区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和基础医疗人员。教师教育学院立足教育现代化(均衡化、特色化、标准化、体系化)开展了大数据精准教学区域改革实践,并实施了“双名工程”(名师名校长工程),以期达到基础教育的提质目标;医学院构建了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渐进—融合—一体化”的能力培养型课程体系和“课内实验—课间见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培养学生医护职业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以期实现服务山区基础医疗的目标。

三、“四维联动”: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四维联动”是指学校通过实施课程思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三色嵌入”课程体系、打造教学实践平台来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一)实施课程思政

把“两山”理念融入到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实增强高校课程思政实效性,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责任与担当[4]。近年来,学校通过实施课程思政工程,聚焦家国情怀和山区情怀培养,面向山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导向更加鲜明。一是实施课程思政“三三三”工程。紧密对接山区需求,以培养学生扎根山区情怀为目的,以红色(浙西南革命精神)、绿色(生态文明思想)和彩色(畲族、青瓷文创)“三色”为主基调,建成3 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打造30 门示范课程,培养30 名优秀教师,建成30 个实践基地。二是“三色”元素融入课堂各环节。围绕红、绿和彩“三色”内容,非思政课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互促互进的协同效应。深入挖掘拓展各门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将课程思政“三色”元素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课程考核各环节。三是构建“三色”教学体系。在实施课程思政“三三三”工程过程中,构建特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①资料来源于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龚志伟等申报的2021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思政课“三三三”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与构建》。:“一体两翼”即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教学主体,校团委和学工部为两翼;“一基五化”即以“红·绿·彩”为主基调,创建“全员化参与、项目化运作、制度化保障、高阶化评价、精品化推动”等“五化”教学模型;“一脉三色”即以培养高素质山区特色人才为主脉,嵌入“红色·绿色·彩色”;“一核多点”即以课程思政、全程融入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扎根山区、奉献山区的情怀,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法治素质、道德规范、人文素养等(如图1 所示)。通过开展“三色”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形态,重塑教学流程,推动开展在线学习、翻转课堂、线上与线下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有“三色”特色的课程思政“名课堂”“优课堂”。

图1 构建“三色”特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优化学科与专业结构,精准对接山区经济发展需求。一是实施“两山”特色学科建设计划。学校以需求为导向服务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构建“生态+、山区+”“健康+、文化+”两山特色鲜明、结构层次合理、综合水平较高的应用型学科体系。重点扶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山地生态农业、生态信用等研究领域和方向,形成了“两山”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二是变革教学组织,开设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优化专业建设条件,主动参与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推动开展两山特色专业的基本质量标准认证、国家质量标准认证和国际质量标准认证的“三级”专业认证。结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内容,以建设服务“两山”理念的特色优势专业群为目标,调整招生专业至39 个,形成区域适应性和竞争力较强的专业布局。比如,重组教师教育学院,开设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服务革命老区基础教育;组建民族学院,开设民族学专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多彩发展;组建生态学院,开设园艺、生态学专业,服务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组建医学院,开设护理学和口腔医学专业,服务革命老区和基层的基础医疗;组建商学院,开设农村电子商务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和农村电商;组建中国青瓷学院,开设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服务非遗产业;学校和市政府、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共建“两山学院”培养“两山”创新型复合人才(如图2 所示)。

图2 院系调整与专业优化框架图

(三)构建“三色嵌入”课程体系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三色嵌入”课程新体系。优化并制订“定位合适、质量可测、结构合理、安排弹性、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课程内容,打造了以达标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支撑、精品开放课程为引领的三级课程体系。通过“+通识+专业+实践”的课程结构模式,将“三色”理念融入教材、课堂、头脑,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如图3 所示)。一是推进“两山”校本通识核心课程改革。建设陶行知思想类、生态类、民族类、青瓷类、山区类等五大类特色鲜明的通识核心课程群,建成“两山”通识核心课程32 门。二是实施“山区+”专业课程体系改造。开发契合山区需求的专业课程,如“山区+教育(教师关键能力课程体系)”“山区+医学(渐进融合一体化课程体系)”“青瓷+设计制作(青瓷文化创意课程项目)”“山区+农村电子商务(菜单式课程体系)”“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类课程”。三是优化“三色嵌入”实践课程体系。把“三色”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专业综合实践、社会调查实践的实践课程体系。

图3 构建“三色嵌入”课程体系

(四)打造教学实践平台

与地方政府深入合作,系统整合资源,精心打造教学实践平台,创建一批培养山区特色人才的实践基地。通过共建平台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服务山区的专业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一是组建浙江省丽水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学院、华侨学院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二是与丽水市教育局协同共建乡村教育研究院、丽水市教育评估院等平台,通过研究与服务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助力山区应用型人才培养。三是在全国有计划地共建了一批“两山分院”。比如,吉林的“梅河口分院”、四川的“长江分院”、陕西的“黄河分院”和照金分院、新疆的“新和分院”和新疆理工学院研究院。四是创建一批丽水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新样态学校、附属医院等山区特色人才实践基地。通过上述教学实践平台的搭建,实施符合山区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既强化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又实现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整体提升双丰收。

四、“多元协同”:建设育人新机制

建设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的育人新机制。一是出台“多元协同”扶持政策。丽水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丽水学院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学校与地方政府、产业企业、科研院所、用人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形成了联动互进、共生共赢的良性循环局面。二是构建共享共建机制。通过多方共建实践课程、共享实践平台、共建优秀师资团队、“三色嵌入”跨界共融,服务地方与人才培养协同推进,联合培养扎根省内山区、海岛县和西部地区的应用型特色人才。三是搭建产学研平台。创建中国(丽水)两山学院、浙西南革命老区教师培养基地、乡村教育研究院、中草药产业学院、青瓷产业学院、农村电子商务学院等产学研实践平台,把红、绿、彩“三色”教育与实践教学相融合,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融合度,从而培养具有扎根基层服务绿色发展的专业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幸福生活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如图4 所示)。

图4 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

五、扎根山区:人才培养新成效

(一)扎根基层毕业生人数增多,服务山区能力增强

毕业生“立志扎根基层、立志奉献山区”的意识和行动不断增强,学校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导向更加鲜明。毕业生扎根基层、奉献山区人数逐年增加(如图5 所示)。

图5 近三年扎根基层、奉献山区行动示意图

近三年,学校赴省内山区、海岛县和西部省区的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分别占21.54%、26.97%和27.95%,呈逐年增长趋势;33 名毕业生入选“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占全省入选人数的48.5%;31 名毕业生入选“西部计划”和省内边远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658 名定向培养毕业生全部到县级及以下医院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就业;141 名定向培养毕业生到乡镇学校任教,占该专业毕业生总数的90.4%;小学教育毕业生陈文健赴景宁支教,工作两年成为希望小学校长;罗忠花赴贵州省梨树小学任教6年,在支教学校拍摄的婚纱照被称为“最美婚纱照”,获人民日报等30 余家媒体报道。丽水市教育局给予这些毕业生高度评价:“长期坚守在教育资源薄弱的偏远山区学校,安心从教、默默奉献,已经成为全市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丽水市卫健委评价丽水学院医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是全市医疗卫生战线的骨干力量,他们中的许多人从基层做起,通过自身努力已经成为‘绿谷名医’‘绿谷名护士’”。

(二)内涵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学校平台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教研成果不断丰富,被评为浙江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高校。

1.平台建设显著提升。学校牵头制定的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领域的地方标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南》(DB3311/T139-2020),被北京、四川等40 多个地区采用。建有39 所教师发展学校、12 家社区实践教学基地、4 家教学医院、48 家实习医院,以及6 个两山研究分院,GEP 核算资金达1 000 余万元,培训“两山”干部2 000 余名。

2.教研成果不断丰富。医学院的护理学专业成功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小学教育专业通过教育部第二级专业认证。教育学、护理学、农学专业成功获批专业学位硕士点;获立省厅级以上综合改革项目50 项;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3 项、一等奖7 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 个;省级一流学科4 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4 门;市厅级以上荣誉16 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143 项。

(三)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1.突破地方高校办学困境。探索出了一条地方高校突破办学困境的新路子,为高质量办好地方大学贡献智慧和方案。近三年,丽水市委市政府等研究涉校发展问题5 次,发布会议纪要6 份,出台了《关于推动丽水学院建成服务绿色发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若干意见》。

2.领导和专家学者高度评价。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宝生视察学校时说:“学校办得非常好,发展得很不错,很有特色,你们很能干。要按照现有的办学思路走下去,体现应用型办学,为地方服务。”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陈根芳在审核评估专家反馈会上表扬:“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难能可贵,摸索出了一条薄弱地区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办学、创新兴校的新路径。”

3.示范效应明显,社会影响广泛。两山研究院被列为省重点社科智库;《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新华文摘》等转载了相关研究文章。相关成果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采用,为中办国办文件提供支撑。智库报告获得国家、省委等各级领导批示8 项。

六、结语

近年来,丽水学院基于“两山”理念,聚焦高素质应用型山区人才培养,把红(浙西南革命精神)、绿(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彩(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三色”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化地方特色为学科特色,化区域资源为办学资源,通过实施课程思政、优化专业结构、构建课程体系、打造实践平台“四维联动”,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育人,构建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走出了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感谢丽水学院彭兵、张龙、胡锋吉、朱银法、兰家诚、朱莉、陈一艳等领导和老师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猜你喜欢
丽水山区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丽水发现新物种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浙江丽水邮储扶贫助古村美丽蝶变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山区修梯田》
山区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浙江丽水:打好劣V类水剿灭战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