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有效实施途径

2022-03-07 05:18徐春光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六中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成员专业

徐春光(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六中学)

乡村学校教师由于所处环境的限制,在专业发展上缺少向上的牵引力,也缺少向上的自主发展动力。组建学习共同体,就是让成为共同体成员的教师战胜自己,彼此鞭策,砥砺加持,共同行走在成全自己、成全学生、成全教育事业的路上。实践证明,这个“共同体”在具备了鲜明的地域性特点的同时,更具备了时代性、活跃性和持久性的特点。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学校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了乡村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研究成果。

一、“知”与“行”和谐推进

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是否有活力、有生命力、有吸引力,在于共同体成员对于共同体使命和行动的价值认知。陶行知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与“行”的和谐推进,是乡村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关键。“知”就是要让共同体成员既对共同体所要研究的问题有科学的认知,又要对“行”的价值与“行”的方式、方法有科学的认知。要“知”在这个共同体里,成员不是“教者”,而是“学者”和“行动者”,共同体的使命不是简单地借鉴他人的理论与实践,而是要探索与乡村教育特点相吻合的教育理论、实践技能的提炼与提升,是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行动研究。还要“知”共同体成员之间是“各美其美”的存在,共同体的活动是“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美行动。学习共同体是学术型的组织,是“知”与“行”统一的肩负使命感的组织,更是关注每位成员专业成长的行动派学术组织,而不是没有规范与约束的团体。

“知”与“行”的和谐推进,不是完全地借鉴与学习,而是全体成员专业发展的改进与拔节生长;不是学校和导师在培养自己,而是自己在培养自己。

二、“大”与“小”科学把控

乡村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要做到“大”与“小”收放有度。我们所说的“大”,是指共同体在发展愿景、价值追求、行动精神、行动方法等原则的问题上要科学、合理,在共同体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无条件地大力支持。我们所说的“小”,是指学校在共同体活动过程中敢于放开管理,不能采用一些刚性的形式化要求,如活动记录、学习笔记、学习档案等琐碎事务性要求,阻碍和干扰共同体成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我们追求的是共同体成员思维的转变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文字的堆砌和材料的积累。因此,学校在共同体的组织和发展上,要做“大”服务,在物质资源、专家资源、课程资源、思想引领等方面要大力保障和支持,在理念与价值观上要保持高度统一。学校要敢于舍“小”,不追求共同体活动过程中物质形态的存在,而是关注共同体每位成员思维品质的改变和教学技能的提升。

在开展共同体活动的开始,不要把材料积累和档案规范作为活动的硬性要求。因为部分乡村教师还没有形成教育反思和写作的习惯,或者说还不具备较高水平的反思与写作能力,一旦明确提出,就会让他们望而却步,失去参加共同体活动的乐趣和动力。因此,学校共同体的建设应该起步于讨论与阅读的轻松氛围,终于对教育行为的深刻反思和高水平的教育写作与专业能力的提升,这个过程应该是在学校“大”与“小”科学把控的过程中跬步向前,循序渐进。

三、“学”与“思”相辅相成

乡村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本质上是引领教师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改变原有教育生活形成的僵化思维模式。学习,既是共同体活动的结果,又是共同体活动的过程。只有会用脑、动脑的教师,才会培养出会用脑、动脑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在青少年期还没有遇到一位明智的脑力劳动的指导者,那么他就再也无法学会真正地思考了。学生的发展,是以教师的发展作为支撑。

与时俱进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师时刻应当思考的问题。教师需要先成全自己,才会成全学生。这种成全,应该涵盖精神、智力、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要想指导学生开展真正的脑力劳动,教师自己要先开展脑力劳动,还要会指导学生开展脑力劳动。而这一切,皆来自教师自身“学”与“思”的相辅相成。

“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定向发力,重视专业发展,培养一批教师。”这是《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中必须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之一“分类施策原则”中明确阐述的一句话。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定要基于区域和校情、师情,不能搞大一统的发展。尤其是乡村学校,不基于乡村教师实际的专业发展方式和方法都不具备持久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共同体成员专业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爱的共同体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专业降噪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