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警予 高 森
《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下称《派出所的故事》)是由上海市公安局和上海广播电视台携手合作,东方卫视和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15集全景式警务纪实纪录片。该片立足上海,深植时代,记录基层警务人员的工作实况,反映真实的警民关系,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聚焦《风雨护城》《千钧一发》《平安图鉴》《城市猎人》《情满佳节》《此情此“警”》《抗疫实录》等主题。其内容广泛,由巡逻拓展至派出所窗口接待、执法办案、社区警务等城市管理最前沿。通过全程跟拍的记录方式,成为同类型纪录片中的先行者,获得了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提名。
《派出所的故事》在星级卫视及网络平台B站同步播出,区别于传统该类型节目的宣传和说教,其内容紧密贴合受众,风格年轻化。内容表达上,更倾向于“讲故事”;内容设置上,主题涉及守护、救援、抓捕、抗疫、反诈等,将真实、零散的内容进行结构化重组,使其拥有特定的主题和叙事逻辑。
以《城市猎人》《心灵捕手》主题为例,主要是以警察对犯罪嫌疑人的抓捕为主线编排的。前者更关注对城市中扒手、小偷的抓捕,后者更侧重对诈骗、违法行为的打击。此外,面对不同的案件,呈现的测重点也有明显差异。遇到紧张且对社会危害性较大的案件时,往往通过画外音的方式体现严肃性;遇到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件时,会通过同期声或者民警采访来表达看法,重现了民警的日常。
近年来,我国纪录片由最初的宏大叙事逐渐向平民化视角转移。不论是《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还是警务纪实类纪录片《守护解放西》《派出所的故事》都体现了这一特征。一方面,《派出所的故事》没有花大篇幅将镜头对准伟人、名人,通过对小人物的刻画体现警民关系、体现中国社会的变化。呈现的不再是面目模糊的芸芸众生,而是经历各自故事的独特一人。另一方面,在《派出所的故事》中,无论是民警进行的反诈骗宣传,还是疫情防控的具体事件都体现出从百姓视角出发,节目素材的选择上也更贴近了生活。
每个新媒体平台都有较为成熟的、为受众熟悉的传播内容。B站相继推出《守护解放西》《派出所的故事》等警务纪实纪录片,不仅为平台根植优质IP,也推动了平台纪录片更好地发展。《守护解放西》是以长沙繁华地段解放西路的坡子街派出所的日常作为素材来源,而《派出所的故事》是《巡逻现场实录2018》的原班人马的升级版创作,以上海各大基层派出所的日常作为素材。同时,《派出所的故事》在B站推出英语版,在跨文化传播视角上实现了对纪录片IP再探索。
结构作为纪录片叙事的重要部分,可分为单线序列结构、板块并列结构和剖面式并列结构。单线序列结构是指内容按照单一线索(人物经历、事件进展、推理论证、发展规律)依次展开推进的结构方式;板块并列结构,是指将内容分为几个前后不相续的清晰板块并一一展现的结构方式;而剖面式并列结构,指以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将同一时间中不同对象的截面进行交叉展现的结构。
《派出所的故事》以板块并列叙事结构为主,是电视纪录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派出所的故事》中每集时长大概60分钟,一共十五集,主题内容涉及守护、救援、抓捕、抗疫、反诈等。纪录影像中主题板块之间是平行、并列,内容为前后不相继的清晰板块。每集的内容围绕不同的主题展开,每个故事之间的外部联系无强烈凸显。
但每集中的警务事件都是独立且具有内部联系和逻辑的。第一集的《风雨护城》重点讲述了民警对各种群众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提供调解、保护,集中表现为纠纷事件的处理和提供保护。第二集《千钧一发》,将侧重点放在民警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事件的处理。第五集《城市猎人》将叙述重点放到民警对城市中的偷盗、诈骗等恶劣事件上。第十三集《天下无诈》,重点讲述了警察对诈骗活动的打击。第十四集《心灵捕手》,侧重展示警察们从细微之处洞悉一切的形象。
《派出所的故事》不单是板块并列的叙事结构,还穿插了部分以单一事件为线索的单线序列结构。第三集《平安图鉴(上)》和第四集《平安图鉴(下)》都是以民警守护平安这一事件为线索推进的。第十一集《家有一宝(上)》和第十二集《家有一宝(下)》以保护老人和儿童为出发点展开。第八集到第十集的《抗疫实录》则以基层民警抗击新冠疫情为叙事线索依次展开。
叙事视角也称叙事聚焦,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和讲述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派出所的故事》从全知视角、限制性视角和纯客观视角三个角度,呈现了警务纪实纪录片的叙事特征。
全知视角,即上帝视角;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既知道人物的外部动作,又知道人物的内心活动。《派出所的故事》采取了大量的旁白或解说词作为全知视角的呈现方式。开头,会对故事和人物的背景信息进行交代和评述,推进话题的展开;在影片片段之间的过度地带,利用画外音与图像信息补充说明了必要信息;在影片末尾,会通过派出所所长的视角进行内容的全面总结。
限制视角,即第一人称视角。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参与事件,以故事中人物的立场来进行讲述。《派出所的故事》的限制视角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基层警务人员的视角,纪录片中大量的片段是通过民警自己表达了对事件的看法,或是对失足年轻人的惋惜,或者对犯罪分子的惩戒等。影片通过警务人员的视角使观众更容易走进警务人员的内心,体会他们的工作之艰辛。其二,违法乱纪分子的视角,影片展示了犯罪分子从逮捕时的拒不承认到审讯判罪时的悔恨,这些视角的呈现不但体现了犯罪分子的狡猾,也对观众起到了一定警示作用。其三,人民群众的视角,正所谓有困难找警察,影片呈现了大量受帮助的人民群众对民警的信任与感谢。
纯旁观视角,即第三人称视角,叙述者不参与事件的进程,只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进行观察和展示。《派出所的故事》系列是以警务纪实观察类作为定位,其创作者不介入及干预事件的发展,与拍摄对象保持距离,不刻意制造矛盾,尽可能隐蔽自身在场。因此,《派出所的故事》是纯旁观视角的直观呈现。
纪录片叙事关心“谁在说”“说什么”的问题,而纪录片修辞关心“用什么材料说”“如何说”的问题。即某些相对固定的效果,应当如何取得的问题,不会影响叙事的内容,只会影响内容的表达效果。
象征是一种类比活动,需要人们进行下意识的类比,创作者需要观众从影像中读出某种更加深刻和抽象的意义。《未来已来》这一集中大量镜头展示了即将退休的民警的最后一天的上岗日,这些镜头具有几层意义的象征:其一,这位对辖区情况了如指掌并且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民警,只是一个缩影,他映射了我国默默奉献、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每一位人民警察。其二,他象征着传承与接力,即将退休的民警带着年轻民警进行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巡视,这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个传承故事的开始。其三,《未来已来》作为最后一集,不仅借用“未来已来”四个字表达着对警务纪实纪录片的祝福,也寓意着对我国基层警务人员致敬与祝福,希望未来可期、越来越好。
《派出所的故事》通过新的内容生产方式及叙事结构,将警务工作者的形象、警务事件生动地展现出来,得到了不同平台受众的广泛喜爱。因此,寻找更有吸引力的素材,合理安排纪录片叙事,才能更好地讲好警务纪实类故事,打造更优秀的警务纪实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