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真正
《花》乔治·莫兰迪(供图:久事美术馆)
2020年,爱德华·蒙克与他举世闻名的《呐喊》亮相上海久事美术馆。9月的外滩,当载满作品的恒温恒湿运输车抵达美术馆时,展览团队的伙伴们都已忘却了几个月来的艰难与辛苦,在初秋深夜裹挟着凛冽感的江风中,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因为,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为已定的展览增添了多少困难与不确定性。筹备过程中随时随地的变化让人焦虑;时刻面临取消的可能,更是折磨着大家的神经。作品的到馆不仅让每一个人如释重负,更是对在困境中把项目落地的团队成员最好的褒奖。有趣的是,当时现场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不曾预料到:两年后,我们又一次在更大的困境与不确定中迎来另一位西方绘画大师——乔治·莫兰迪。
很多人相信一个展览所展出作品的吸引力将直接决定展览的重要性、受欢迎度与公众关注度;并最终转换成为参观人数的统计数据来决定其成功与否。表面上来看这个观点没有任何问题,而实际上,一个展览的成功与否除了热闹的表象外,更在其幕后所发生的故事。前伦敦泰特美术馆馆长,著名的美术史学家尼古拉斯·塞洛塔爵士(Sir Nicholas Serota b.1943)曾说:“策展是百分之二十的天赋与想象力加百分之八十的行政、协作与管理。必须能前瞻思考,面面俱到。缺少那百分之二十,或许只是无法创造出精彩的展览,但若是缺乏统筹管理一档展览所涉及的事务能力,将会毁掉一个很棒的想法。”1显然,塞洛塔爵士的陈述不仅点明了一次成功的展览策划及执行工作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明确了一个合格的策展人及其领导的展览团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及专业要求。如果说,蒙克抑或莫兰迪都是既定的有趣且足以令人兴奋期待的展览主题或想法,那么一个极具专业素养的展览团队则是将其成功实现的最基本保障。
就让我们以乔治·莫兰迪为例,分享一下这次展览背后的故事。2021年的秋天,我们在意大利驻沪总领馆文化处的协助下确定了以意大利现代绘画巨匠乔治·莫兰迪作为久事美术馆年度“西方经典艺术大师系列”的第三位展览艺术家。这个决定让我们具备了一次成功展览的先决条件:一个有趣、具有知名度及吸引力的主题。接下来,作为策展人,我将与我们的工作团队一起在不同阶段“解锁”不同的功能,应对不同的状况,最终让“木乃伊在展厅里跳起舞来”。2
与以往同类型的展览一样,一个国际艺术交流项目在“沟通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未知与挑战。首先,这是一个从想法过渡到实践的重要阶段。策展人与团队将解锁“社交力”——为实现展览而游走并与各个必要的合作方周旋、沟通、游说甚至博弈,并期待最终找到最适合的合作方。同时,一家专业的国际展览中介机构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协助我们完成与本地相关的借展机构及政府涉外交流及管理部门的沟通。莫兰迪展在筹备沟通期的大量工作能得以顺利推进,也正是有赖于展览团队与项目国际协调方及意方策展人斯特凡诺·祖非教授之间的紧密配合,因此,也促成了莫兰迪家乡的莫兰迪博物馆与我们国内美术馆的首次展览合作。坦诚高效的沟通,建立了牢固而紧密的信任与合作关系,确保了高质量展出作品的组织到位。
在展出作品得以确定的兴奋之余,团队的每个人也都会意识到工作将进入到决定展览是否能真正实现的关键阶段:募资期。我们也将紧跟着解锁第二个重要功能——“财力”。资金问题始终是左右甚至遏制一次优秀展览得以实现的核心问题。简单而言:有多少钱做多少事。每一项需要支出的项目都不应被遗漏,而每一个大项则必须被细化为小项以便于整体优化财务支出从而更好地控制资金或选择供应商。同时,展览的收入项则比较简单明了:门票及衍生品销售、政府及基金扶持、社会募资、商务合作、巡展分摊等。显然,对于展览开幕后才会陆续实现甚至最终无法实现的诸如门票及衍生品销售、商务合作及巡展分摊等,为了确保展览顺利落地,公开募资成为可以为展览前期工作买单的唯一可能。这其中包含了主办方的基础资金保障以及为展览寻求的公益或商业赞助等。而一旦寻求到优质的资助来源,作为策展人,也义不容辞地通过相应的回馈活动来维系与资助人的关系。毕竟,展览并非一锤子买卖。募资工作中涉及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展览而言都与内容的策划工作同等重要,正如著名的国际策展人小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所言:“自90年代下半叶起,筹措资金已成为策展人的基本任务。”3
得益于主办方的大力支持,莫兰迪展的基本资金在筹备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大环境因为种种原因受到的影响与冲击也使展览寻求更多资金支持与赞助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所幸,基本的项目资金到位,可以让此时的展览团队安心回到办公室开始针对展览及展品本身开展新阶段的工作——现场设计与规划。这一阶段,将是正式开展前最为重要的工作期。此时,我们会开启专业功能属性中的的第三项——“审美力”:作为执行策展人,我以确定的展出作品为基础,与团队的平面、展陈、空间及产品设计师们一同工作——决定展览的主题海报、衍生视觉等平面设计成果,展厅的陈设规划、动线设计、灯光辅助等空间设计成果,以及衍生商品、纪念品的产品设计成果。这一阶段也将为展览未来在不同空间,不同领域的视觉露出奠定基调;为展品展陈及展厅空间做出规划。展览的主题海报作为展览首要的对外露出形象及信息汇总,是我们首先搞定的一个成果。莫兰迪质朴、宁静却又有着极强视觉辨识度与特点的作品让我们非常顺利地选定了主题作品图像,并同时敲定了主题色调与文字排版等,继而我们就得到了一张为后期的展览所有的视觉衍生奠定基础的成品主题海报。同时,有赖于身在意大利的祖非教授及各借展方的高效协作,一份横跨艺术家50年创作生涯的展出作品清单,让我很容易便确定了以20世纪10年代到60年代的时间顺序作为展陈动线设计的基础。继而围绕展出作品,确保在空间内规划出最合理的观展动线、最理想的展陈位置以及最匹配的展陈辅助道具。我们的设计师则通过专业操作,将展览团队制定的展陈方案转换成为清晰且直观的数码效果图,在获得意方同事的共同认可后,也为后期布展及工程团队提供了直接的工作依据及参考。
随着一项项工作被逐一落定,展览团队迎来了最令人兴奋的现场工作阶段——展品起运、展厅建设、展品接收、开箱点交、布展上墙、设备调 试……几乎所有工作都开始围绕展览最核心的“看得见”的部分而展开。这一时期,我与工作团队也将在“新功能”——“协调力”的加持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展览现场。确保作品在此期间将经历的每一个步骤,从最基本的运输保障,到落地空间的温湿度,再到布展期间以及展期内的防损防盗、光照度设置等,都万无一失。这些琐碎而常规的要求及条件将直接影响展品,尤其是上了年纪或由特殊材质创作的展品的状态、安全甚至寿命。整个团队也在这一阶段的工作中环环相扣、步步紧跟。我们的工作时间表在这一阶段已精确到包含两地时差在内的以分钟计。每一分钟涉及的工作在这个冲刺阶段都被一一细化并落实到位——展品进保(保险开始生效)、入箱、起运、到港、过关、到馆,展厅搭建完工、辅助设备启用、全馆保洁……最终,在与意大利各借展方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完成全部展品的视频点交并确认状态完好无损;且当第一件作品正式上墙后,我依然能清晰记得现场每一位展览团队伙伴脸上流露出的那种自豪与满足的神情,如此自然、如此真切又如此之可爱。那一刻,我们每一个人都仿佛回到两年前外滩初秋的深夜。
《静物画》
一周后的7月8日,乔治·莫兰迪在上海的首次个展在久事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
出于安全考虑,现在的展览开幕式已不再刻意设计仪式环节了,这也让身为执行策展人的我感到些许轻松,至少不用再准备一篇致辞或发言稿了。但是当我站在展厅入口处,看着陆续步入展厅的嘉宾、媒体及观众们,我还是不由想起同样作为策展人之一,在2020年爱德华·蒙克展开幕式时略带哽咽的致辞:“在这特殊的时期,我们(项目主办方、合作方与展览团队)始终没有放弃。当我们面对困境、未知,我们确实会不知所措、心灰意冷,但是我们始终相信艺术的力量与温度。也正是因为这种信念,让我们得以心怀感恩与敬畏,用智慧与包容携手同行。”彼时的蒙克用刻骨铭心的“呐喊”回应着生活中的挫折甚至磨难,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在情感爆发时所喷薄而出的勇气与信念。此时的乔治·莫兰迪用始终如一的静雅轻吟面对瞬息万变的时局与生活,在探索作品所描绘物件最质朴、纯粹的内在品质时,予观者一份宁静,一曲安然。回想今年四五两个月的生活场景,正是在与莫兰迪及他的作品的朝夕相处中,我进一步学会了与“单调”与“未知”共处,并努力于“规律”及“反复”中探寻不凡与惊喜。
当今社会大环境中,一次成功的艺术展览所输出的早已不单单是一次视觉体验或思考。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在不同阶段都能参与到展览中来,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原本身为视觉与信息接受者的观众。雷丁大学艺术学院的苏·马尔文博士为《策展哲学》所写的推荐语证实了这一点:“突然间,展览变成了一种活动,涉及所有人(艺术家、策展人和观众),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4这对于我们作为展览的策划与组织者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与挑战。作为从业人员,我们始终相信,优秀的艺术作品所能带给观者的远远多于画面所展现的内容;尤其是那些不同时代中带着种种经历,以自己的敏锐与智慧始终致力于探求作品与情感,表象与思考,图像与精神之间的共鸣与关系的艺术家们。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他们创造并建构一个与更多观众建立联系的平台。让观众通过他们作品,了解他们故事,引发情感的共鸣,继而让艺术带给我们以慰藉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