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与儿童戏剧

2022-11-04 03:11
上海艺术评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艺术形象儿童剧宋庆龄

李 涵

1900年宋庆龄女士时年7岁入上海中西女塾读书。读书期间她参加过童话剧的演出,在剧中扮演公主一角。她饰演的公主形象优美、纯真,受到观众的赞许。这是宋庆龄头一回接触儿童剧。当时她一定不会想到,若干年后,她竟会同儿童戏剧结下不解之缘。

宋庆龄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诚如她自已所说,“我的一生,是同少年、儿童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她以自己的智慧和威望,对少年儿童给予了热情的关怀;儿童戏剧事业也始终是她亲切关注并加以具体指导的一个方面。她创建了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对这家剧院从人材培养到剧团体制,从剧目建设到剧场筹建,都亲自过问并发表意见。对其他儿童剧团,她也同样表达过拳拳爱心。在世界现代史上,一位领袖人物对儿童戏剧付出如此之多的心血,也许是绝无仅有的。

历史告诉我们,在世界范围,有四种人们认可的戏剧形式: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日本能剧。儿童戏剧,历来是上述戏剧形式的一个重要分支。

点燃想象力

宋庆龄并不是具体从事儿童戏剧工作的专家,不过从她发表的有关儿童戏剧的见解以及对建设儿童剧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看,已经比较系统地形成了她的儿童戏剧观。宋庆龄的儿童戏剧观大体上涉及到儿童戏剧的功能、儿童戏剧的机制、儿童戏剧的形态等范畴。探索和研究她的儿童戏剧观,对于认识她的伟大人格,对于促进当代儿童戏剧事业的发展,将是很有意义的。

在宋庆龄的革命生涯中,她始终将民族的未来与少年儿童联结在一起。她曾呼吁全社会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她期望下一代要“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各方面都能很好地发展”。通过儿童戏剧这一特殊样式来影响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具备合理的心理结构与知识结构,从而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正是宋庆龄儿童戏剧观的重要内核。

在40年代的旧中国,宋庆龄不仅关心广大少年儿童的物质生活,也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1946年,宋庆龄在上海光华大戏院看了话剧《升官图》后,特地约见这出戏的导演黄佐临。在同黄佐临的谈话中,她表示希望中国应该有个专门为儿童演出的剧团,并示意他物色适当的人选把儿童剧团办起来。她指出:“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通过戏剧培养下一代,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予他们娱乐,点燃他们的想象力,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在这段话里,宋庆龄以精练的语言表露了她对儿童戏剧功能的理解,宣告了通过儿童剧,来点燃想象力的极端重要性。

我们知道,想象力和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素质”,从字典上看,很简单,就指事物本身的性质;从心理学来说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条件。但是现在我们通常讲的素质,范围很广,包括知识修养,对各方面知识的掌握,文明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一般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知识越丰富,思维能力就越强。但这不是绝对的。知识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合理的心理结构的构建。而合理的心理结构的形成,与人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世界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深切地意识到:“想象是知识的核心。任何概念上的突破都需要想象”;也需要知道:“想象不是什么高深的思维。他存在于每时每刻。”另外,“想象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发展世界靠想象力推动”。也许,上述这番话,能使我们进一层地体会到宋庆龄的良苦用心。

我们知道,宋庆龄从小就对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各种门类的艺术有浓厚的兴趣,青少年时就系统接受了艺术教育,所以她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会怀着对我们剧院的深情,和剧院每位工作人员的柔情,来探望我们,我们实在不能辜负老人家的拳拳心意。

有一点我们应该感到自豪:自1947年起,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福利会儿艺,始终在她的关怀下以自已的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使人鼓舞的成绩。60年代,苏联发射了人造卫星,美国意识到自己落后,遂组织本国科学家研究,结论是:以艺术手段来激发少年儿童想象力的工作做得不够。这使美国人极为震惊。而这一点,宋庆龄十多年前就清楚了,中福会儿艺多年来上演的剧目,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演儿童剧,来激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尽管这种作用也许是不能用仪器来测量,但它起的作用是实在的,不可否认的。

既然“想象力”那么重要,它是灵魂的一种创造力,那么我们家长和老师就要设法去“点燃创造力”。儿童创造力最旺盛的时间段,比较早,一般认为是七岁到十二岁。因此,这段这个时间段对他们来说特别要紧。少年儿童观看儿童剧,接触与文艺相关的活动,对于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这是被大量实践所证明了的。

儿童剧《那山有片粉色的云》

提高素质

宋庆龄希望通过儿童剧塑造艺术形象,潜移默化地来提高少年儿童的素质。所谓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学识、修养,达到何种层次。宋庆龄早年在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读书时,写过题目为《阿姨》。这是她从事艺术创作的实践活动之一。这方面她其实也是内行。可以想象,宋庆龄在观赏《马兰花》等儿童剧的过程中,她必然会联想到许多艺术形象,并联系到儿童剧院关于艺术活动的种种方面。这使她对文艺作品的特点很熟悉。她不主张用生硬的教条,而主张通过艺术形象潜移默化地来提高少年儿童的素质。宋庆龄曾反复强调,儿童剧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寓教育于娱乐之中,通过少年儿童所热爱的艺术形象教育儿童,是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她又讲,“我创办儿童艺术剧院,是为了演出儿童剧,通过儿童典型形象,感染儿童,使他们有文娱生活,并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她对塑造形象,对于用艺术形象来达到教育目的、潜移默化,是很重视的。她对艺术形象的强调,说明了她对艺术科学的切实把握。因为艺术形象是生活和自然形象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审美精神产品。从某种角度而言,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形象塑造。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是形象。正加普列汉诺夫所言:“说艺术只表现人们的感情也一样的不对的,不,这也表现他们的感情,表现他们的思想,然后,并非抽象的,却借助了形象而表现,艺术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此。”所以宋庆龄强调儿童剧要用形象来表现,通过潜移默化起作用,这就指出了一个明确和正确的方向。强调艺术形象,实际上就是把那种枯燥乏味的说教从儿童剧的领域排除出去。鲜活的形象代替说教,作者的意图通过形象和场面得到体现,而儿童在娱乐中受到教育,这样也就潜移默化,提高了素质。

宋庆龄关于通过艺术形象来提高少年儿童素质的教导,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全力以赴地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意义。对我们来说,树立一种长期和坚毅的思想,是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中福会儿艺,不仅要自己按宋庆龄的教导把事情做好,还要与我们的同行一起,努力在领会好宋生生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地扩大儿童戏剧的队伍。

儿童都应该是我们服务的对象,而服务的一个重要手段,便是要使我们的剧团,不断地涌现出少年儿童热爱的儿童剧。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不断地创作演出优良的儿童戏剧作品。新近上演的《爱在你身边》就是一部佳作。这出多幕儿童剧的第四段,叫“失踪的孩子”。这段戏,写几个孩子,走着走着,迷路了,走进一个洞里。处于饥饿,恐惧,无望的氛围,使他们中的每人都不得不想:怎么办?在这个特殊的境遇中,作者刻画了每个人物不同的行为和反映。不少成人看了戏也感到自己的灵魂受到了鞭打。儿童观众深受感染。一位小观众看了戏说,平时觉得每个人好像差不多,但到了关键时刻,就会显示出差异,这样的儿童剧,使人受益无穷。

综合艺术

宋庆龄戏剧观再一个的表现在于:她认为儿童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特别强的艺术形式。因而对于组成儿童剧的各种艺术成分,她都提出严格的质量要求,以期儿童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综合性的优势。这一观念贯穿于她对一系列儿童剧的分析和评论中,也体现在她对儿童戏剧人才的培养上。

戏剧本来就是一种综合艺术,它通常综合了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以及舞蹈等多种成分。儿童戏剧由于观众对象的特殊性(儿童观众审美的特点),其综合性的程度往往要比戏剧的其他样式更为强烈。在通常的情况下儿童剧里音乐与舞蹈的成分比较强,有时还会包含杂技、魔术等一般戏剧样式很少会采用的艺术成分。宋庆龄对此十分重视。她总是以综合艺术的眼光来要求儿童剧;对于组成儿童剧的诸种艺术成分从不忽略。比如:1979年春,86高龄的她观看中福会儿艺创作、演出的大型儿童剧《童心》后,为《人民日报》撰写了《我看〈童心〉》,在文章里她除了指出作品的教育意义外,还从戏剧文学、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方面对戏作了分析、评论,甚至还具体谈及舞台工作人员换景的熟练。这篇剧评几乎将组成儿童戏剧的各种艺术成分都涉及到了。

宋庆龄历来重视儿童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的完整性。她晚年曾忆及儿童剧团初创时的情景,充满感情地说过,这支队伍从戴红领巾时候开始就为少年儿童服务,有的学习创作,有的充当演员,有的担任演奏员,有的搞舞台美术工作——对宋庆龄的以上描绘人们记忆犹新。50年代初期,宋庆龄亲自决定并具体实施让全国第一流艺术家担任当时还很小的中福会儿童剧院一些业务人员的老师,从而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不少人成了有相当造诣的艺术人员,他们当中有表演艺术家,有作曲家,有舞台美术家,也有指挥家。这就为充分发挥儿童剧综合艺术的长处和魅力,从人才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中福会儿艺被海内外戏家公认的显著特色之一,就是在综合艺术的完整性和完美性上达到较高水平。这显然同宋庆龄对综合艺术的重视以及与此相应的对艺术人员的培养不能分开。

剧院多年来出了不少好作品。其间若干佳作综合性强、耐看,大人小孩都喜欢。这自然得益于宋庆龄长期的教悔。比如《马兰花》,倘使没有宋庆龄的提携与关心,可能就没有这么成功。对《马兰花》,宋庆龄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当年胡冠时没念过几年书,是宋庆龄请了全国第一流的专家来加以指导,才让胡冠时这样的艺术人才,成了著名舞台美术专家。准备创排《马兰花》时,胡冠时已不在儿艺,是宋庆龄亲笔批示,要胡冠时返回儿艺工作的。《马兰花》这样的佳作,离不开这样的人才。作成一台大戏,它是集中了多方面的能人,以综合性的格局来完成的。这出戏,场面大有气势,冲突尖锐,但不吓人;节奏明快,老猫在戏里窜上窜下,小观众并不害怕,反而乐不可支;大兰小兰,看上去落了俗套,但处理得当,反而显得精彩。这台戏的舞台美术,把孩子带到一个绝美的大森林,后来加上转台,更使人心旷神怡。所以老人小孩都喜欢来欣赏,这自然得归功于综合艺术的功劳。《马兰花》已经上演了一个甲子,要说综合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作品,还有,新近欧阳逸冰创作的《那山有片粉色的云》,这是儿艺不久前推出的一部佳作。这部作品的艺术构思,是两个人物的特殊关系。他们其实是姐弟俩人:一个叫阿鲁,是弟弟;另一个姐姐,叫赵绾儿。作者从他俩的不同境遇,描绘了大山的美丽,水晶洞的奇妙,一群上学的孩子对父母亲的依恋,更使观众看到了欢愉与希望。作者描绘的阿鲁与赵绾儿的关系,很有特色。剧本开始就点出,这两人,是姐弟。但是在戏中,作者又故意将此种关系作了模糊描写。这种手法的运用,加深了姐弟的柔情,提升了观众对人物关系的好奇与关切,也使他们之间的情谊,有了出乎意外的效果。这部作品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作为综合艺术,除剧作之外,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都让人津津乐道。比如:舞台设计运用流畅简洁的线条,来表现山坡的优美轮廓;山坡不同的形状,展现了不同层次的空间造型。而那粉色的云,又像一股暖流,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宋庆龄在1979年的儿童节对儿童讲:“我对你们寄予殷切的希望,希望你们在各个方面都达到好的要求,所谓好是要勤奋学习,要练好身体,要成长为有教养的人,更重要的是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有革命志气,继承革命传统,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儿童剧是一个把人格推向健全的事业,我们儿艺人今天缅怀宋庆龄,纪念她,回顾她对妇女儿童的关心,就更想到要把儿童戏剧工作搞好,发展下去,通过儿童剧来提高少年儿童的素质,使他们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猜你喜欢
艺术形象儿童剧宋庆龄
现代儿童剧发展的研究
浅谈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儿童剧的深度开发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宋庆龄
养女眼中的宋庆龄
我的妈妈是儿童剧演员
发展与反思—儿童剧的发展路径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
试论广告艺术形象的伦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