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华建设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探析

2022-03-07 13:30陈旭东中共金华市委党校
浙江档案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中非金华示范区

陈旭东/中共金华市委党校

1 档案在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1.1 档案是见证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历史的生动教材

中非合作交流历史源远流长,档案真实记录了其中无数个历经国际风云变幻而历久弥新的中非友好关系重要瞬间。有“小邹鲁”美誉的金华,既是对非贸易大市,也是中非文化交流重镇,截至2021年,金华创下了全国中非贸易1/20的占比[1],中非文化合作交流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保存在金华市档案馆的新安沉船资料中发现的宋元时期金华婺州铁店窑瓷器经明州出海,对外贸易远至非洲,一度影响东亚文化圈,并远播东非、北非等地。这些都有力佐证了今天金华建设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的历史依据和文化脉络。

1.2 档案是促进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建设的有力支撑

建设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各个领域,包括了金华义乌“核心区”、浙江全域“重要区”和中非双方“辐射区”,一方面产生大量诸如重大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签约、重点工程开工以及中外客商考察等类型的档案,另一方面又依赖于经济文化政治民生等各领域档案的综合开发利用。档案不仅记录示范区建设发展足迹,而且为制定各类工作方案和形成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特别是借鉴中非文化交流合作过程中留存形成的档案数据,金华市制定了示范区现代化发展的指标体系。如,根据全市实现货物贸易对非洲国家进出口从2016年的465.3亿元升至2021年706.8亿元、占全市出口总值从2016年的11.3%升至2021年18.1%、占全省对非出口总值从2016年16.1%升至33.0%的指标变化[2],金华市制定了今后五年全市中非贸易实现目标、年增长率及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又如参考和分析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的各类档案历史记录,结合金华实际提出并实施了非洲教育培训中心、中非论坛永久会址、中非国际贸易中心、中非文化与影视中心、中非国际研学村与国际社区和中非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

1.3 档案是中非文化合作交流走向未来的重要桥梁

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建设中形成的档案资料,通过整理编辑形成中非合作档案资料文献,寻找相关的线索和规律,针对性开展预测分析工作,规划出金华和浙江中非合作交流的发展方向,对中非合作发展行稳致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重点形成和开发了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详实档案数据与事例,必将为更好地承当起中非合作共商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示范区发挥重要桥梁作用。

2 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建设中的档案品牌建设

2.1 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大档案馆(室)建设

金华早在2004年就率先以“大档案”理念建设金华档案中心,取得了管理绩效和社会成效的双丰收。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建设打破了行政限制,所以示范区建设中的档案管理也应按照“大档案、大文化”理念,高标准规划建设“一中心多专馆”档案场馆网络。其中,已建成的金华市档案中心集现代化服务大厅、档案接收整理区、标准档案库房、智能展览区、多功能报告厅、培训教室和先进技术设施等于一体。同时,在区域内完善和建设了一些必需的专业场馆。如金东区琐园国际研学村建有非洲馆,藏有各色非洲风情的藏品。在中非经贸论坛和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期间,利用非洲馆藏档案定期举办“琐园·非洲风情节”,邀请非洲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驻华使领馆官员,以及省内涉非重点企业代表、留学生参加交流活动。

2.2 中非文化合作交流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在浙江数字化改革场域下,中非合作交流示范区建设档案信息量呈现指数式爆炸增长,但存在档案信息价值密度高低不均、密松不等的问题,其来源与范围更加宽泛。建设档案专题数据库,提高档案数据之间的耦合度,为城市管理、“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权威、详实的空间基础信息服务已经刻不容缓[3]。作为真实可靠的数据基础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更具体、更有活力的参考与决策。特别是中非合作交流中容易形成多元性、跨时空、多媒体型的档案信息资源产品。如金华市近年来推出的“数字中非”“图说中非”等不同形式档案,起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字复合视听效果。

2.3 中非文化合作交流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对建设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是档案服务大局的重要途径。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档案工作纳入浙江政务服务网建设内容”“同步推进全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4]。建设中非合作交流示范区过程中由于区域内档案信息资源分散保管在跨行业、跨部门的各单位中,建立档案共建共享平台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统筹多元主体单位共同参与建设,节约人、财、物等投入与管理成本,最终实现开发利用成本最优化和成效最大化。

3 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建设中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设计

3.1 加强档案征集范围,保存好“历史记忆”

档案工作承担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的重要职责。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既具有示范先行的性质特征,又具有牵涉各方的行为特征。做好档案征集接收工作,既是示范区各项工作平稳开展的重要基础,又是推动各项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

3.1.1 征集接收各类工程建设档案

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建设中持续产生大量的工程档案,加强工程档案的全过程管理为示范区各类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及时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如,有的大型项目建设工程工期长、建设体量大,需要完善和创新现有征集接收工作机制,在项目的关键节点提前介入,采用提前明确档案验收相关要求、提供精准业务指导服务等,加强前端控制、过程控制和超前服务、全程服务。同时,工程管理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图片、影音、文字及部分摄影制品等工程记录,是极其珍贵的档案原始资料,是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3.1.2 征集接收各类实物档案

档案的核心是其所蕴藏的信息价值,实物则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和更加丰富的手段展现了文字所难以表达的信息,并且能够扩充档案的信息价值范畴[5]。见证中非合作交流的大部分实物档案其价值可能在当下未被发现,但在未来可能被重新挖掘,展现其独特价值,因而必须及时征集接收,不可遗漏和损坏。如外事公务礼品,它是一座城市对外开放、友好交往的历程和城市魅力的展示和见证,拥有较高、特殊的馆藏价值,发挥着其他档案不可替代的凭证、教育和启迪作用,必须予以永久保存。加强征集接收,及时将外事公务礼品实物征收归档,也是落实中央关于礼品管理的规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中非合作交流过程中,针对外事公务礼品档案式样复杂、分类众多的特点,对礼品档案的归档原则、归档范围、归档流程等加以全面规范,实现了外事公务礼品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3.1.3 征集接收各类名人档案

这里的名人档案是指在中非合作交流过程中知名外宾人士以及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建设中所形成的对于国家和社会有一定价值的人物历史记录。它承载了浙江在中非合作的时代发展记忆,因而是中非文献遗产中的宝贵资源。统一规范名人档案征集接收,在名人档案名称设置、主题把握上做到表意清晰、指向明确[6],使用“国别+名人”或“领域+名人”的命名方式,提升名人档案的显著性与辨识度。如,考虑到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区域范围广的特点,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跨层级、跨区域的档案馆际联盟,借鉴国内外LAM(Library、Archives、Museum),加强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间的横向合作,推动名人信息与数据的共建共享。 在“名人”的选择上不能仅关注历史名人、外宾名人,也应聚焦时代背景下为中非合作作出贡献的名人名事。如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建设标兵、模范先锋等。

3.2 加强档案编研开发,提供好“资政参考”

档案编研开发是档案信息资源综合利用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既可以避免档案的重复使用,对珍贵的档案资源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又可以将档案的文化生产力和社会影响力变得更加深远和长久[7]。

3.2.1 充分发挥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在档案编研开发中的龙头作用

成立于2007年的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建院伊始就瞄准中非教学科研、人文交流的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建设目标,目前已成为教育部援助非洲基地最重要的非洲研究机构,2011年由浙师大正式创办中非智库论坛,至今已在中国和非洲连续成功举办8届会议,并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被国内外主流媒体赞誉为“国际社会认知中非关系的重要平台”[8]。中非高校高端智库,既是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智囊,又是编研开发档案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谋。

3.2.2 充分发挥校地合作在档案编研开发中“1+1>2”作用

2017年,金华市、县(市、区)政府与浙师大及非洲研究院签订建立精密型校地合作关系协议以来,双方在聚焦中非经贸、人文等多领域密切合作进行动态追踪研究与系统分析,积极为各级政府、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所以,对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建设的档案编研开发,绝不可以局限于档案工作者的编研,而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相关研究部门、社科联、党校、高校等重要研究机构单位的良好编研团队力量。

3.2.3 充分发挥现代多元化编研开发技术的叠加作用

中非合作的编研选材远比其他领域更加广泛而深刻。2021年8月,中国在“中非互联网发展与合作论坛”上,提出了涵盖数字基建、数字经济、数字教育、数字包容性、数字安全、搭建数字合作平台六方面的“中非数字创新伙伴计划”[9],积极探讨和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领域合作。如,2021中国(浙江)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暨中非经贸论坛上,采取“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展示展销”的形式,聚焦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学术探讨、人才培养等领域,切实发挥了档案编研数字化开发平台作用,通过电子书籍、图册展览、VR视频和多媒体媒介等形式呈现,精心打造中非民营经济“金华对话”、中非跨境电商论坛和中国(浙江)——南非地方政府合作交流会等重要展览。2022年11月金华推出了“金彩世界 云涌非洲”中非文化成果数字交流平台,开幕式首日中非双方观看点击量超千万人次,为与会各方创造更多合作机会。

3.3 加强档案宣传教育,讲好金华的“中非故事”

利用档案讲好中非合作故事,打造对外传播样本,多角度、全方位呈现金华中非合作交流示范区的丰硕成果,为共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营造了良好氛围。在当前的国际传播竞争中,档案作为独特的文化传播媒介,理应成为立足金华与浙江、面向非洲讲好“中非故事”的重要桥梁。

3.3.1 讲好义乌的“中非故事”

义乌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小商品之都,具有强大的中非经贸人文供求互补性,已成为中非经贸人文贸易展览交流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在义乌,络绎不绝的非洲商人看到了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的商机,来此淘金,收获成功。目前,有来自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5000余种商品在义乌展销,这些“非洲制造”正借助义乌这个进口贸易桥头堡和浙江数字化改革实践,走向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在义乌有来自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名常驻外商,以及9.5万多名临时入境客商汇聚义乌采购“淘金”[10]。伴随着义乌“一带一路”非洲站及其海外仓的建成,浙非经贸往来更趋紧密便捷。这些都离不开档案的见证与记录。

3.3.2 讲好横店影视的“中非故事”

打造横店国际影视文化创新中心是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重要举措。2021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比如,围绕“全球最强”的目标,依托横店影视文化城和非洲尼日利亚“诺莱鸡”电影基地,共同开展中非纪录片、影视剧的联合制作,推动影视走进非洲,打造“影视+拍摄资源”“影视+数字文化”“影视+文化制造”和“影视+文旅融合”等增长极[11],培育中非文旅融合新业态、新空间。又如,针对浙师大非洲研究生和义乌非洲商人相对聚集的特点及其需要,按照“金华特色、非洲色调、中国气度、国际元素”定位,积极完善建设中非国际社区、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研学村等[12]。这些都离不开特色档案文化产品深度挖掘、有效组织和“活化”利用,有利于打造城市名片。

3.3.3 讲好国际研学的“中非故事”

“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项目自2015年创办以来,已在10个古村落成功举办10季活动,来自46个国家915名海外学子参与其中,其中非洲有21个国家的379名学子参与。每季还组织在金华高校的非洲学子开展“在金非洲留学生走进琐园”等专场活动。目前在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留学的非洲大学生有2400多人,甚至一些中小学,如金华秋滨小学校园内建有非洲园,全方位地展示非洲的历史和文化。着眼服务中非青年,充分发挥金华学派婺学思想、金华山黄大仙文化、横店国际影视文化、浙中传统村落文化以及高校相对较多的文化优势,利用档案讲好国际研学的“中非故事”,加快形成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制造强市与市场大市、文化高地与科技廊道的中非国际研学人文生态体系,有利于推动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大中小学校一脉贯通的中非国际研学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中非金华示范区
张金华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岁朝清供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陈金华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深化中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