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华潮/中共慈溪市委党史研究室
慈溪与上海,隔杭州湾相望。两地往来,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前,或陆路绕杭州,或水路跨杭州湾,虽多不便,却不减频繁。特别是上海开埠之后,“闯码头”“赚洋钱”,引发大批慈溪民众到上海打拼,“出山”者众多。上海滩的闻人中少不了“三北”人(“三北”指原余姚县、慈溪县、镇海县三县北部地区,因共同的沿杭州湾南岸比邻而居的地理特点和植棉晒盐的产业特点,被合称为“三北”。1954年三县境域大调整,划“三北”大部分地区建立一个以产棉为主的新慈溪县,1988年慈溪撤县设市,区域未变。故现慈溪市有“三北”之俗称)的熟面孔,慈溪的山水间也能感受到来自大上海都市元素的辐射。慈溪与上海,民情相通,人脉相亲,文化相融,经济交往频繁,政治联系紧密。就中共慈溪历史来说,由于一湾之隔的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中心,是中共中央机关早期驻扎地和中共在江浙区域的领导中心,由于慈溪与上海同处沪杭甬三角地区,上海党组织是三北革命运动多个时期的直接领导者,三北成为中国红色领导中心上海的近水楼台,慈溪的革命斗争因中共上海党的直接领导而更加风起云涌,或者可以说:红色风从海上来,革命潮涌杭州湾。
1921年1月,“五四”时期抱“教育救国”理想、曾与李大钊等一起发起以改革社会为宗旨的“少年中国学会”并任南京分会书记的杨贤江,受商务印书馆之聘,来到上海任《学生杂志》的编辑。当时,作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心的上海,不久前已成立中共早期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正在积极宣传共产主义学说、开展建党活动,而商务印书馆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一个重要活动阵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人之一,时任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编辑的浙江桐乡人沈雁冰,很快与杨贤江成为知心朋友,还介绍杨贤江参加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举办的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杨贤江更加主动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并逐步树立起共产主义世界观。1922年5月,经沈雁冰与董亦湘介绍,杨贤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首位慈溪籍中共党员,也是首位宁波籍中共党员。在杨贤江之后,陈文运、郭肇唐、孙鸿湘、张鼎炎等在上海的慈溪籍进步青年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可以说,在慈溪地方党组织成立前,慈溪籍的最早一批共产党员大都是在上海加入党组织的。
慈溪籍第一批共产党员,除积极投身上海的共产主义革命活动外,还利用各种机会,向家乡青年宣传革命新思想。其中,1924年,杨贤江与旅沪同乡一起在上海组织“余姚青年协社”,并指派协社会员回家乡创办《余姚青年》,“图谋青年利益,服务社会事业”,向家乡青年广泛宣传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慈溪籍第一批共产党员的积极活动,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家乡的传播,加快了家乡人民特别是广大知识青年觉醒的步伐,为奠定建立中共慈溪党组织的思想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成立初期,浙江省的工作或由中共设在上海的中央局直接领导,或由中共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兼江浙区执行委员会(简称上海地委兼区委)和上海区执行委员会(简称上海区委)领导,1922年中共杭州支部成立,隶属上海地委兼区委领导。
20世纪初,慈溪市现境内的庵东盐场(时庵东盐场属余姚县,处余姚县北部。后文的马家路、坎墩等地当时也处姚北)是全国三大盐场之一,有“浙江盐都”之称,但十万盐民深受军阀政府、地方盐霸压迫剥削,生活极端贫苦。1924年7月23日,盐场暴发反对苛政的请愿、罢工、打秤放局等自发盐民运动,遭到反动盐警的镇压,造成5人死亡的流血惨案。流血惨案激起公愤,罢工升级扩大,各界声援支持,成为影响全国的一次罢工斗争,也是当时浙江省最大的一次罢工运动。庵东盐场“七二三”罢工3运动引起一湾之隔的正在积极推动工人运动开展的中共领导的关注,中国工人运动的领袖邓中夏称其为“表示中国职工运动复兴的朕兆之一”。1925年4月,中共杭州支部派党员岑鹿寿到庵东盐场开展革命活动。岑鹿寿以相公殿玉顺盐廒司事(盐库会计)的公开身份为掩护,走访贫苦盐民宣传革命道理,组织牛车板户(运盐工人)与不法盐商开展斗争,并在斗争中物色和培养积极分子。1926年5月,岑鹿寿在发展盐民马家生、应德和为党员后,即成立中共余姚坎镇支部,书记岑鹿寿。坎镇支部成立时,隶属1926年1月成立的中共宁波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宁波地委,隶属中共上海区委领导)。1926年7月,坎镇支部由中共上海区委直接领导。可以说,慈溪市现境内首个中共组织的诞生,与中共上海党组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除坎镇支部外,慈溪市现境内还有一个党组织的成立与上海有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中共余姚马家路支部。1926年8月,在上海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工作的中共党员孙鸿湘经过回乡后一个多月的宣传考察,发展宗汉新华小学教员施若愚、润德小学教员黄月樵加入共产党。9月,在发展润德小学教员马钟秀入党后,成立中共余姚马家路支部,书记施若愚。支部成立时隶属中共宁波地委领导,10月,划归中共上海区委领导,后又改属中共宁波地委直接领导。
坎镇支部和马家路支部是慈溪市现境内最早的两个中共组织。中共组织建立后,慈溪人民革命斗争有了领导核心,慈溪的盐农民运动迎来新的高潮。
1930年7月,受党内开始占统治地位的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指导,中共中央决定中共江苏省委改组为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1927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共上海区委,分别建立浙江、江苏省委。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与残暴,也由于执行中共激进盲动“左”的错误思想,中共浙江省委机关多次遭到严重破坏,1929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暂时取消浙江省委建制,省内各地工作由中共中央直属领导),领导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开展武装暴动。
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成立后,就写信给大革命时期担任过余姚纠察队队长的费德昭,约费德昭去上海商量组建武装、实施暴动之事。费德昭派儿子费永思去上海联系。事后,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委派大革命时期余姚支部共产党员、中共上海沪中区委委员史济勋回到坎墩,协助费德昭,准备以原纠察队部分队员为基础组建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以实施武装暴动。同时,中共余姚县委也派县委副书记洪传扃、县委委员胡尧田等到坎墩开展筹备工作。
7月下旬,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派罗希三、徐云千等携少量武器、经费到坎墩与费德昭等人会合,并传达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的决定,在坎墩成立了由史济勋、费德昭、洪传扃、罗希三、徐云千组成的军事行动委员会,统一领导武装暴动。
1930年8月初,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派代表到坎墩宣布决定:暴动武装命名为“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简称“红一师”);任命费德昭为师长,史济勋为党代表,洪传扃为政治部主任,罗希三为组织部部长兼民运部部长,胡尧田为农运部部长。部队中设中共临时支部,史济勋兼任支部书记。师部设于坎墩六灶庵,下设3个营,共有指战员100余人,配长短枪40余支。
红一师成立后,积极开展各种武装活动,组织多起军事行动,产生较大影响,有力地打击了三北的地主武装和反动势力。因力量对比悬殊,遭反动武装围剿而于11月失利,部队解散,费德昭等主要领导避居上海。
红一师是革命低潮时期由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直接领导和策划下组建的地方革命武装,其开展的武装游击斗争,是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又一次反抗,展现了浙东人民不屈的革命斗志,对浙东地区的革命斗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皖南事变后,党中央和毛泽东于1941年2月与4月两次致电新四军和华中局,对新四军在华中的战略部署作出新的安排:增辟浙东即沪杭甬三角地区战略基地,强调“此区大有发展前途”“有单独成立战略单位之必要”,明确“通过上海党在该区创立游击根据地”。新四军和华中局把开辟浙东工作交新四军六师师长兼华中局江南区党委书记谭震林负责。自此,处杭州湾两岸的上海与慈溪同处中共新部署的战略基地之中,在开辟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并使之成为全国十九个解放区的过程中,两地关系更加密切,中共上海党组织对慈溪党史的重大事件的影响与作用更显集中与突出。
为落实中央增辟浙东战略基地决策,谭震林与中共江南区党委设立中共路南特委以加强对浦东地区的领导。中共浦东工委领导的两支武装积极开展准备工作,伺机逐步南渡杭州湾,发展浙东的游击战争。
1941年5月,中共浦东工委领导的首批抗日武装南渡杭州湾,在姚北相公殿登陆,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序幕。至9月,中共领导的浦东武装900余人分七批先后南渡杭州湾,到达三北,并取得国民党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简称宗德三大)、淞沪五支队第四大队(简称五支四大)和苏鲁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简称暂三纵)等灰色隐蔽番号,成为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力量。
暂三纵、五支四大到达三北后,仍受处杭州湾对岸的中共浦东工委领导,不利于两支部队协同作战。为加强对南渡抗日武装的统一领导,根据谭震林的指示,中共路南特委建立路南特委军事委员会浙东军分会(简称浙东军分会),以吕炳奎为书记,王仲良、蔡群帆为委员,并在暂三纵、五支四大设立党的工作委员会。
1941年5月南渡至1942年7月中共浙东区党委成立前,中共上海党组织是挺进浙东的抗日武装的直接领导者。此一时期,浦东武装开始在三北站稳脚跟,并成功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中第一个根据地三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可以说,开辟三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一重大标志性事件,就是中共慈溪党史此一时期的重大标志性事件。从成功打响三北敌后抗战第一枪的相公殿之战到悲壮惨烈的横河战斗;从建立新四军的第一支“土海军”“海上游击指挥部第二支队第一大队”到建立海防中队等三支海上武装,开展海上游击战,沉重打击出没于杭州湾一带的海匪,保障了杭州湾海上通道的安全;从灰色隐蔽下的浦东抗日武装与三北地方党组织接上联系,到两地党组织互相支持配合开展统一战线和根据地建立活动;从五支四大第一个办事处古窑浦办事处成立到三北总办事处建立;从暂三纵在姚北召开十七乡镇长会议到五支四大在镇北召开团结抗战会议等等,都与中共上海党组织有直接密切的关系。
1942年5月,根据浙赣战役发生后新的形势,新四军与华中局为进一步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加强领导力量,电令谭启龙立即去浦东转浙东主持工作。6月,谭启龙和淞沪五支队队长连柏生等由浦东南渡到浙东三北,路南特委书记顾德欢随即到达浙东。7月,中共浙东区党委成立,中共淞沪地区党组织与三北地区的党组织在浙东区党委的领导下,并肩战斗,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为最后成为全国十九个解放区之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处国民党统治腹地的浙东地区被白色恐怖笼罩,中共三北地方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946年上半年,在躲过国民党疯狂“清剿”后,仍然坚持隐蔽的中共三北、四明等地方党组织开始重新活动,派人寻找上级党组织打通联系。时浙江的斗争由中共华中分局领导,而华中分局远在江苏淮安,由于没有电台,联系十分不便。1946年4月,曾任浙东区党委委员、北撤后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宣教部部长的顾德欢奉调回到上海,任中共淞沪工委书记。1946年11月,四明特派员刘清扬通过顾德欢与上海党组织建立关系,并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浙东党的工作就近划归上海党组织领导的请求。1947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同意浙东党组织划归中共中央上海分局领导。
上海分局接手浙东工作后,立即召开会议,作出恢复与发展浙东党组织、筹建武装开展敌后游击向恢复游击根据地努力等决定,在建立由刘清扬为书记的中共浙东工作委员会的同时,决定顾德欢为上海分局的代表,驻浙东帮助浙东工委工作。1947年4月,上海分局外县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林枫到浙东指导,传达以武装斗争打开局面的指示。6月,在上海分局的领导与策划下,浙东工委以浙东行政公署临时总办事处的名义,发表《告浙东各界同胞书》,宣布三五支队又回来了,号召全浙东人民团结起来、武装起来,为恢复与扩大浙东民主根据地、为开辟浙东第二战场而斗争。
南渡示意图
在上海分局的领导下, 中 共三北地区各级党组织得到恢复与发展:1947年1月恢复建立慈镇县特派员制,赵士炘为特派员。1947年4月把特派员制恢复为党委制,中共慈镇县工作委员会建立,赵士炘为书记。5月,余上县工作委员会成立,余先为书记。在三北党组织恢复和发展的同时,筹建三北武装,开展游击斗争的行动同步进行:1947年3月11日,开展“窖湖缴枪”武装活动,缴获窖湖乡公所的10 支步枪、2支短枪、300余发子弹,打响解放战争时期慈镇县武装斗争的第一枪。3月12日,在镇北祖师庵成立慈镇县武装工作队,沈宏康为队长。5月,为打开慈镇局面,顾德欢与陈布衣率四明主力渡过姚江,出击三北,经史祥寺突围等被动战斗与袭击五磊乡公所等主动行动,震慑了三北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打击了三北地区国民党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三北人民的革命斗志,也锻炼了刚建立不久的武装部队。之后,三北武装频频出击,同时通过建立红色堡垒村和“公馆”粉碎国民党疯狂的“清剿”,并在不断的斗争中扩大武装力量,建立慈镇县武装工作大队,建立区级武装机构,护送浦东张凡部队进入四明,开辟姚东区,建立民主政权,为逐步恢复和壮大浙东游击根据地并使之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南方七个游击根据地之一作出重要贡献。
梳理中共慈溪历史,我们发现,在慈溪革命斗争史的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些重大标志性事件的发生与中共上海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党的创建时期慈溪籍首位中共党员的产生;大革命时期慈溪市现境内首个中共支部的诞生;土地革命时期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的创立;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浙东游击根据地的恢复。可以说,是慈溪人民的革命斗争与慈溪地方党组织的创造性活动赢得中共上级党组织的关注与重视,而在上海党组织的直接领导和策划下,杭州湾南岸三北的革命斗争更加激越澎湃,慈溪党史的一些重大标志性事件得以出现,而这些重大标志性事件同时也成为宁波市、浙江省乃至全中国的重大标志性事件,载入中国革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