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静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芜湖 241199)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和深入阐释“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驾齐驱,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高度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我们必须深入把握、理解、领悟和践行文化自信。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为我们描绘了未来发展的蓝图,统一思想,统一步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明确目标和指明方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看待文化自信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如何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中进一步推动实现和提升文化自信,其文化自信道路实践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文化自信道路实践首先需要建立在对文化自信内涵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的基础之上,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背景下,文化自信内涵会随着社会变迁与发展发生变化,我们要深入理解文化自信内涵,把握精神实质。文化自信内涵从理解掌握文化内涵开始。
处于信息化社会下,信息总是瞬息万变的。然而,有些定律亘古不变。无疑,一个国家无法脱离自身文化而获得长远发展,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基、血脉和灵魂,国家强盛和民族强大都离不开文化支撑,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生活的积淀,文化是历经岁月的陶冶而形成的,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文化的内涵很丰富,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阐释,定义众多,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人类不同群体生活方式的总和,突出强调生活方式,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形式多样,功能强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精神动力来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充分展示自身的文化逻辑,具有强大的文化维度。
在文化内涵理解基础上,一个国家和民族首先需要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费孝通曾阐释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这里的“自知之明”可以理解为文化主体要深知自己的文化在哪里,自己的文化是什么,以及怎么评价,熟知自己文化的优势和劣势,知道自己文化的来龙去脉,知道它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方向。只有有“自知之明”,才能掌控文化发展的方向,才能与时俱进创造时代文化,促进适应社会环境发展,最终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立足国情实际,深入分析思考,主动总结提炼,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武器,创造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
认同是文化的功能之一,也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没有认同,人类无法成长与发展。认同包含着人类相互之间的确认,也是自我身份的一种找寻。认同类型众多,其中文化认同是核心要素。文化认同是一种人类对自我文化确认、赞同的过程,并将这种文化作为身份符号,以示区别,得以彰显。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相辅相成,文化认同是文化冲突的过程和结果,文化认同需要文化冲突,在文化冲突中文化主体不断比较、评价,更深层次地认识自我文化,达到文化认同。具体来说,经过文化自觉,知晓自我文化,在经过文化冲突后,逐步产生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是文化层面上的一种整合,国家需要用文化在不同利益社会成员之间建构相互链接的纽带,共享历史文化传统,共建现实文化形式,培育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体意识。因此,文化认同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统一的行为规范。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形成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认同的核心是中华文化认同,让文化认同形成一种强大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融入社会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创新社会发展。
从本质上来看,文化自信是一种信念坚定,是一种心理认同,既要去其糟粕,又要吸取精华。文化自信可以理解为文化主体有意识地对自身文化进行知觉、思考和比较,形成对自身文化精神内涵的肯定和认同,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在文化认同基础上,发展成为文化自信,从而文化自强,最终不断强化文化认同,达致文化自信,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具有主体性、包容性、象征性和指向性特点。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自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深深扎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共同潮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创造的共同规律。人类社会发展到近代以来,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一直困扰着众多发展中国家。发端于欧洲的现代化理论在学术界探讨众多,探讨的焦点就是一个国家如何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其实质就是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正在奋力实现现代化,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二十大报告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文化自信道路的实质就是要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提供强大动力和精神源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则更加促进文化自觉和提升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自信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即“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无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有符号。
在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征程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摒弃一切不符实际的想法,不照搬照套西方模式,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扎根基层,落地实践,在基层探索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进一步坚定正确的文化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充分利用挖掘优秀文化,加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达致文化自强。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和主旋律,在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加强中国文化叙事,掌控中国文化话语权,进一步彰显中国文化魅力,加强中国文化传播力,扩大中国文化世界影响力,坚持共享理念,打造文化共同体,充分发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化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引领作用,彰显中国文化魅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认同,不仅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底气,也进一步丰富文化自信内涵,使得文化自信寓意更加深远。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现代化不会孤立地进行,一方面现代化是人民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适应,另一方面现代化总是和本国固有的文化价值和倾向相交织地进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用实践去证明文化,用实践去创造文化,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向世人展示文化魅力,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就是在创造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创造新方法、新思想、新理念和新价值,从而获得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的根本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准备把握文化发展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也是逐步推进全社会高质量发展,社会高质量发展不再是粗放式发展,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和创新发展方式,在追求质量的前提下,追求高效率,实现绿色发展、高效发展、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是社会诸要素的融合发展和协同发展,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新,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支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大支柱之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其中所包含的奋斗精神、创新精神是社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在实现物质丰裕的基础上促进形成精神文化共同体,用先进文化武装思想,丰富思想,发展思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社会治理高水平,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既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马克思国家治理理论创新,更是全国人民的殷切期盼。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迁,种种矛盾冲突日益凸显,社会风险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何提高社会风险预判、化解和防范能力,如何协调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如何加强国家、社会和民间联动,如何促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都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必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社会治理水平需要促进文化提升,促进多样文化交流,中国文化传统历来就有崇尚和合的精神,具有较高的包容性,不断加强区域文化交流,补齐文化发展不均衡短板,学习、吸收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结合国情民情,不断拓展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形式,发展创新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离不开优质的人力资源,优质的人力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力量。优质的人力资源需要高校精心和潜心培养,新时代高校具有三大重要功能,分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人才培养位于首位。有了人才,才能顺利开展科学研究,才能进一步为社会提供服务。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文化引领,文化育人是高校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文化育人的目标是立德树人,高校的主导性价值是文化价值,高校源源不断地进行文化传承、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高校文化阵地建设,筹措资源,搭建高校各类平台,积极实施“三全育人”工程,构建全员育人的支持系统,把控全程育人的环节过程,营造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氛围,将“三全育人”贯穿高等教育各个领域,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智慧力量。
文化自信蕴含着一种价值自信,自信是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文化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和巨大能量。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自信道路进一步拓宽,逐步深入探索文化自信道路实践,传承文化精神,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打造文化精品,构建文化共同体,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夯实根基、提供动力、振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