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党建共建育人模式下“四史”教育路径

2022-03-07 11:01张冬梅
活力 2022年24期
关键词:四史校企育人

张冬梅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嘉兴 314000)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对在全社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做出部署。新时代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对其加强“四史”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培养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四史”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及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开展校企党建共建育人模式下“四史”教育的现实意义、现实困境及具体路径的探究,能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四史”教育的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与实效性,对党建引领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校企党建共建育人模式下“四史”教育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校企党建共建是产教深度融合的表现,开展“四史”教育是新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表现,在校企党建共建模式下开展“四史”教育具有提升校企党建共建育人功能、把握“四史”教育政治性和实现“三全育人”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校企党建共建育人功能的时代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时强调:“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在当前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代青年学生正是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生力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激烈化、思想观念多元碰撞的现实背景,只有进一步挖掘具有广泛共鸣性、契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文化教育资源,才能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明确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

在新时代下要想进一步提升高职校企党建共建育人的实效性,就必须依靠强有力的育人抓手。“四史”中有着丰富鲜活的历史故事,也包括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规律,沉淀着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富的经验智慧,可以为广大青年学生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基本道理。加深对党的历史、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历史认同感和方向感,是铸魂育人的宝贵资源。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四史”教育有助于深入认识党情、国情、社情,深刻把握历史规律,对指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新时代新征程奋斗前进具有重要意义。“四史”教育带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且内涵丰富,在高职院校校企共建党建模式下开展“四史”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基层党建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二)把握“四史”教育政治属性的客观需要

校企党建共建育人模式是党建引领下校企双方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资源共享深度融合的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底色”、强大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背景下,其具有良好的思想引领、价值引导、文化熏陶等育人功能。“四史”作为一个辩证统一的历史载体,贯穿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多角度系统地、辩证地、全面地展示重大历史时期的革命智慧和时代抉择,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必须加强对“四史”政治属性的把握,特别是针对学生在校外开展实践学习时,更需要加强对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确引导,依托校企党建共建育人模式开展“四史”教育,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基准,正确把握党的政治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政治选择历程,为“四史”教育掌好舵、把好脉。

(三)实现“四史”教育三全育人的现实需要

当前,高职院校积极推动“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有机融合,同时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四史”教育主题宣讲、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从而切实增强“四史”教育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但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办学特点,学生在企业实习时间长,要想真正实现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在“四史”教育中深化“三全育人”新格局,就必须创新学习平台,挖掘红色资源,开拓实践阵地。“三全育人”涉及线上线下学习、校内外实践平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等方方面面,需要依靠强有力的组织能力进行整合。依托校企党建共建可以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全面整合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优化“三全育人”体系,从而使“四史”教育充分融入教学全过程。特别是在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特殊阶段时加强“四史”学习,可以强化实践指导,从而打通“四史”教育“育人最后一公里”。

二、高职院校校企党建共建育人模式下“四史”教育的现实困境

高职院校校企党建共建育人模式下“四史”教育主要体现在学生社会实践、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四史”教育的地点不再仅限于教室、校园,社会、企业成为高职院校“四史”教育的新场地,在促进“四史”教育的开展和推进中也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厘清其现实困境是深入探讨“四史”教育有效路径的关键所在。

(一)教育内容的实践性有待提升

面对学生分散在各地实践、实习的情况,仅仅依靠思政教师队伍、企业导师、就业指导教师,往往难以持续性地开展全面的、系统的“四史”教育。“四史”教育突出党史教育,是一种以历史为主线的思政教育,在开展教育时不仅要厘清“四史”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四史”相关史实,更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强化价值引领,突出实践指导性,这对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虽在校参与“四史”学习教育,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受限于时间和专业,所以普通教师无法达到专业思政教师的理论教育水平。因此,目前“四史”教育的方式仍局限于向学生讲授与“四史”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历史进程,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不能结合学生实践、实习的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四史”教育的内容与实践融合度不够。当代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如果脱离实践与实习,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致“四史”教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二)教育方式的实效性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目标不同,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经济效益是摆在首位的,相较于思想政治教育,其更重视技能培训。高职院校校企党建共建育人模式下开展“四史”教育需要协调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时间、地点,较校内开展教育的困难度明显增加。例如:在学生实习期间,“四史”教育的理论学习时间较少,主要依靠闲暇时间开展;校园活动的参与度较低,主要以部分线上讲座、知识竞赛、征文等活动为主。因此,需要加强探索高职院校校企党建共建育人模式下“四史”教育的方式方法,寻找更为合适的且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增强“四个意识”,在实践探索中坚定“四个自信”。

(三)教育资源的整合度有待提升

依托党建共建平台,深度挖掘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整合力量,充分挖掘校内外丰富的育人资源,建立育人资源共享链条和队伍协同机制,为落实“四史”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企业过于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基层党建的地位,在校企党建共建方面做出合理规划,党建共建协同育人的有效性未能充分体现。一方面,企业党员数量比例明显低于高职院校,组织力量、队伍力量等育人力量不足;另一方面,不同企业之间的基层党建力量差距较大,思政育人资源丰富程度不同,存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情况,这也就对全面且深入地开展“四史”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高职院校校企党建共建育人模式下加强“四史”教育的具体路径

在校企党建共建育人模式下开展高质量的“四史”教育有助于深化党建共建育人成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助推高职院校“四史”教育走深走实。

(一)加强理论联系实践,实现思想引领新高度

“四史”的理论性学习需要在实践中确证、深化和延伸,探究性学习应以深入剖析党情、国情、社情,切实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为立足点。校企党建共建模式下开展“四史”教育更体现在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过程中,也是深入了解党情、国情、社情的重要渠道,对此更需要注重“四史”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针对性地构建全面系统的“四史”教育内容。第一,依托支部学习制度不断丰富和深化“四史”理论教育。依托校企党建共建,建立一支以校企党员为主的政治素养过关、理论知识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在校企党建共建模式下,通过联合开展主题党课、集中学习、读书会等方式为学生讲深讲透“四史”内容,引导学生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第二,加强“四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创新。校企双方充分利用共建优势,加强党建与业务融合,明确职责分工,搭建“四史”教育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桥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从理论学习延伸到实践行动,在专业创新发展、社会改革发展的实际问题中合理运用“四史”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以确证、深化、延伸“四史”教育学习成果。

(二)优化教育方式方法,注重教育实效性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属于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教育面向多方的“外循环”,开展“四史”教育时存在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因此要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优化。第一,发挥校企党建引领作用,优化企业教育的方式方法。依托校企党组织活动,以“四史”教育为抓手,结合专业特色,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例如,学生在校企合作实习的过程中,实习期间的思政教育较校内有明显减少,校企双方可就实习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讨,围绕“四史”定期开展主题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实地参观等活动,推动实习课程的守正创新。第二,有效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拓宽“四史”教育的范围。考虑到学生在实践实习期间的时间局限性,要充分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做好常态化“四史”教育,其中需要注重新媒体运用的整体布局,从而实现多重效果叠加。例如,在学校官方媒体账号发布新消息的同时设置日常党史答题环节,实现“1+1>2”的效果。第三,加强对“四史”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从而加强教育实效性。一方面,加强对校企双方开展“四史”教育情况的互动交流,及时掌握教育开展的实况;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的学后反馈及成果,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动态,合理开展教学效果测评及成果收集,改进提升“四史”教育的方式方法。

(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增强教育合力

面对企业“四史”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需要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学校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资源整合,以增强“四史”教育的合力。第一,通过建立临时党团组织,将分散在各个企业的学生重新凝聚起来,以党团引领发挥协同作用。第二,建立双导师培养制度、校企党员互聘制度、宣讲员培养聘任制度,充分发挥党建与思政工作队伍、团学骨干等关键群体的重要作用。第三,注重背景评价和输入评价,通过教育资源调研建立资源清单。以学校为媒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企业之间积极共享“四史”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猜你喜欢
四史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