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区红色文化遗产调查保护与传承新探

2022-03-07 09:07田萌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1期
关键词:南京文化遗产红色

田萌

(南京市博物总馆,江苏 南京 210000)

1 南京地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原则、措施与突出问题

1.1 南京地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的基本现状

按照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与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的公开数据来看,南京地区目前摸底调查出的1921—1949年间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共计165处,在这些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中,国家级爱国主义基地2处(雨花台烈士陵园和梅园新村纪念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处,南京党史教育基地20处。归政府主管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为53处,归企事业单位主管的为26处,归私企或私人主管的为11处,其他情况的为75处(绝大多数为已损毁资源点)。业已损毁的资源点65处,保存保护状态一般的资源点22处,保存保护完好无损的资源点78处。

上述官方统计的南京地区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数据中,并未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列入统计范围,笔者认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也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它是全民族灾难的实证性、遗址型专史纪念馆,应当列入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目录①。

1.2 南京地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的主要原则

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南京地区在推进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过程中也有其自身的相关原则。

1.2.1 注重公益原则

红色文化遗产作为我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传承利用工作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蕴含文化、经济、生态、政治等方面多重意义,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要注重红色文化的弘扬、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注重将其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从南京地区165个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中有78处免费对外开放便可窥见一斑②。

1.2.2 突出多样性原则

南京地区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利用工作坚持的一大原则在于突出地方特色,将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工作和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工作有机融合起来,明确南京地区红色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地位和独特价值,即南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地,是“雨花英烈精神”“梅园精神”“渡江精神”等革命精神的形成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斗争的主阵地。

1.2.3 引导多方参与原则

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的保护和传承利用的主要瓶颈在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此间,引入开放式管理理念,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点管理,推进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工作的产业结构与产品产出多元化势在必行。在这方面南京市也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如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创意产业、开发红色文创产品、招募学界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资源点内员工的培训教育和日常管理等。

1.2.4 可持续的利用原则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自1987年被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提出来后,便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这一财富既属于当代人,也属于后世子孙,它对当代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正向积极作用。在传承利用中强化保护力度,如此才能为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利用工作引来源头活水。

1.3 南京地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的现有措施

1.3.1 建章立制依法依规的保护

对于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全国层面上现有的主要法律法规支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该法第二条第二款提出“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等包涵红色文化遗产在内的文物应受国家保护。江苏省于2003年10月的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以规范全省文物保护工作。2019年3月1日南京市还出台了《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条例》。可以说,建章立制立法保护是南京市保护与传承利用红色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1.3.2 探索文旅融合产业化发展路径

南京地区也包括在纲要划定的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中,为南京—镇江—句容—常熟线的关键节点。通过全程参与筹划国家公祭日、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两大红色纪念活动,南京市在文化旅游融合中进步显著,在推进全市红色文化遗产旅游布局、红色旅游著名景点线路规划等工作上逐渐得心应手,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19年便接待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约800万人次,其中春节近30万人次,国庆节近56万人次。雨花台烈士陵园2019年仅接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群参观群众及6场专题展陈活动便吸引近60万参观者③。

1.3.3 推进与鼓励红色文化相关科研

开展与红色文化遗产相关的科学研究是南京市乃至江苏省推进本地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抓手。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分别设置了南京大学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

1.3.4 思想教育与宣传引导有机结合

一方面,南京市积极帮扶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打造从中共中央公布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到中共江苏省委公布的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再到中国南京市委各级党史办命名的南京(及下辖县区)党史教育基地、南京市市级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党风廉政建设基地等各级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如梅园新村纪念馆便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南京党史教育基地。

1.3.5 探索保护利用的先进方法

其主要为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数字化传承利用两方面。数字化传承利用方面主要体现在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对馆内红色文物、革命历史文献史料以数字化呈现方面,如雨花台烈士陵园便在其官网设置了“红色文化”栏目,并配置了网上纪念馆,将与雨花革命烈士相关的烈士诗词、革命家书、红色文物等可通过VR扫码的形式观看,方便参观者在网络参观。

1.4 南京地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的突出问题

1.4.1 保护与传承利用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由于红色文化遗产产权单位性质不同,主管部门各异,所以其日常保护和传承利用工作归属不同部门共同负责,权责和分工有交叉但并不明确,各部门之间关于红色文物、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的交流沟通频次既不够高也不够及时。特别是对于大专院校、街道社区内的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而言,由于无专人负责开发利用,特别是日常维护工作,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节令集中活动期间,资源点多数处于“放养”状态,保护和传承利用工作流于形式④。

1.4.2 保护与传承利用的专项经费较短缺

一方面,是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经费来源渠道单一问题,大部分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经费由政府财政拨款支撑,且主要用于文物修缮和相关建筑的维修,以最低限度维持资源点内的相关文物和建筑不受自然朽蚀和人为因素的恶意破坏,由于大多数资源点皆为免费开放,这也使得相关单位缺乏保护和传承利用的强大动力,不愿加大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的经济投入力度。

1.4.3 保护与传承利用的方式方法较陈旧

除了规模较大、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这些馆能够借力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主动建立官网,并将馆藏红色文物、文献档案资料等呈现于网络,运用多媒体处理技术、AR、VR、5G、3D虚拟成像技术丰富馆院内部文物、建筑等红色文化的声光影音等方面的呈现效果,馆藏文物和文献档案资料也能通过电子化与数字化改造,为来访者建立较强大便捷的检索应用服务外,而其他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既无相应的技术储备,也无足够的经费支撑,还没有应用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丰富红色文化遗产呈现形式的意识,绝大多数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都处在只为参观者提供线下服务的层面⑤。

1.4.4 文旅融合产业化发展模式未能推广

南京地区红色文旅融合的特色也不够凸显,对于在南京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大放光彩的工运史迹突出不够,对中共地下和敌后斗争相关的遗产资源点的文旅融合开发利用力度不够。此外,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少数单位外,绝大多数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对于红色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创产品的开发利用力度不够,有的甚至从未关注⑥。

2 南京地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突出问题的原因和质效提升的有效路径

2.1 对上述南京地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2.1.1 机构改革赋能不足、职责不清

一方面,未能明确作为文物主管部门、监督管理部门、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等各主体之间关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从关系、主管部门与协同部门常态化交流以及业务联动的具体内容,使得年度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工作仅满足于对照文件搞、对照活动搞、对照舆情搞,没能形成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的一盘棋⑦。另一方面,是督查考核的指挥棒既不会用也用之不勤、不实。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对于任务繁重的基层而言,没有对应考核和督查,就无法引起其必要的重视。

2.1.2 社会力量引流不够、动员不力

目前,对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不到位、不细致、不深入,导致红色文化遗产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价值,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利用,最终是要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红色文化遗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当前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对社会力量引流不够、动员不力,应持续地加大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提高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2.1.3 管理开发理念过时、视野狭隘

目前过度纠结于规模大、影响大、受众多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而未能探索1+1>2的联动组合开发模式,可以将著名遗产资源点与非著名遗产资源点整合打包成红色文化遗产旅游专线、生态区等业态保护传承;未能探索1+X的保护传承模式,也未将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和著名商圈、著名景点、互联网络等元素搭配起来开发利用⑧。

2.1.4 政策倾斜力度不大、指向不准

要以各级各类主题教育为契机,宣传本地特色红色文化,通过专题招标、拨发专项资金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开展南京市红色文化旅游宣传,上述若仅靠民间力量、社会资本根本就无法开展,目前尚无足够的制度创新来丰富资金来源渠道和拓宽人力招引渠道,如果采取发行红色文化保护彩票、债券,对口招引文博及党史等专业人才等方式,社会组织和团体也无相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⑨。

2.1.5 人才招培导向不清、内容不实

在人才招引和教育培训中,大部分遗产资源点还存在着重人才招引和轻教育培训的现象,即“一招了之”的功利性问题,职工缺乏职业道德、文物征集、场馆经营、旅游营销、文化创意、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等相关的业务和理论培训,使得单位员工的专业素养和人才利用质效得不到提升⑩。

2.2 南京地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质效提升的有效路径

2.2.1 加快基础设施配套供给速度

在加快基础设施配套供给速度时,要特别注意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着力解决中小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与重点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南京市重点景点间的交通设施建设,在全面摸底南京地区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以各大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为重点,将全市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的遗址遗迹类、战争类、旧址故居类、革命人物事件类等红色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采集全息数据、摄录影音视频、图片,做成口述史材料、专题纪录片,编制红色文化遗产目录及档案等,通过上述形式建设南京市红色文化遗产网络数据库,以供红色文化遗产的网络备份保存,吸引普通群众的检索浏览与参观,方便工作人员和专业学者的研究⑪。

2.2.2 打造特色精品路线

一方面,应发挥本地区重点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的“名牌效应”“集聚效应”,将文旅融合产业化发展触角从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几家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体量较大的纪念场所延伸到体量较小、影响力较小资源点的开发利用上,将中小资源点与体量大的资源点联动开发,打造由“雨花台—中华门”“梅园新村—总统府”、江南贡院、渡江战役纪念馆周边资源点组成的红色文化旅游专线。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南京地区特色红色文旅融合产业⑫。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南京文创公司、科研机构、高职院校、重点红色文化资源点多的优势,借力大学生红色文创节、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创设计大赛、文创作品有奖征集等平台,加快推进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工作⑬。

2.2.3 充分利用网络新平台

南京市应认识到相较于实体联动,推进红色文化遗产网络联动的工作更易见成效,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全市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将全市既有资源点的文物、文物档案数据化,以各大重点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为主干,中小资源点为分支,打造全市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数字总馆,实现一网址观全市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的目标,全力推进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的网络联动发展⑭。

注释

①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红色印迹(1921-1949)[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8.

②曹学文.红色文化遗产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以湘潭市为例[D].湘潭:湘潭大学,2008.

③雨花台烈士陵园.“数说”雨花台的2019[EB/OL].(2019-12-31)[2022-04-22].https://mp.weixin.qq.com/s/0BA-EnVYv3rH99YzrJTRyg.

④林解惠.红色文化视域下革命遗址保护与发展研究:以遵义市为例[J].科教文汇,2017(8):173-175.

⑤张莉平,闫奇峰,张宇.甘肃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8(12):94-96,161.

⑥唐定虎,刘荣.南京市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研究[J].清江论坛,2016(2):70-74.

⑦谢雨萍,胡海胜,郑艳萍.论庐山红色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752-756.

⑧谢友宁,朱志清.浅论红色遗产保护的“宝堰模式”[J].改革与开放,2017(4):104-105.

⑨刘建军.河北省域红色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研究[J].领导之友,2016(3):67-71.

⑩陈立长.西北五省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⑪孙丽莎.发挥红色资源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研究——以南京市红色资源整合利用为例[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6(4):91-94.

⑫薛志峰,尚金凯.基于线型文化遗产保护概念对吕梁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1):192.

⑬童本勤,吴伟.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J].唯实,2019(7):68-70.

⑭刘洋洋.互联网条件下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甘肃红色文化为例[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南京文化遗产红色
“南京不会忘记”
红色是什么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红色在哪里?
活态文化
追忆红色浪漫
南京·九间堂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