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琦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0)
博物馆是陈列人类文化遗产的殿堂,也是为人类传授知识的社会公共机构。我国的博物馆不仅向公众展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而且还是馆内工作人员工作、学习、成长的场所。博物馆内有丰富的图书资源,馆内工作人员有提升专业知识、开展专业工作的实际需求,为此,许多博物馆开始规划其内部空间,着力拓展工作人员学习、工作、科研的图书馆空间。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图书资料,为人们提供学习、受教育机会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内部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有相似之处,具备公共图书馆的大部分功能;而不同之处在于服务对象的差异。本文中的博物馆内部图书馆指的是搜集、整理、收藏博物馆内图书资料,以供博物馆内工作人员阅览、学习、参考,最终服务于博物馆日常研究工作的机构。
第一,从古至今博物馆和图书馆之间一直联系紧密,具有深厚的渊源。在古代,我国的藏书阁就被认为是典籍博物馆与图书馆的结合体,对于保护文化遗产、研究古代经典书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今,我国许多图书馆都设立了古籍展厅,经常举办专门的古籍展览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第二,博物馆与图书馆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博物馆和图书馆在保存文化典籍、开展社会教育和满足人们资料查询需求等方面具有一定相似性。图书馆和博物馆内的文献典籍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使命。事实上,所有的博物馆都珍藏着文化典籍和专业性较强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是博物馆开展学术、研究、展览等工作的基石。
第三,博物馆具有丰富的图书典藏基础。内容丰富的图书典藏,是建设博物馆内部图书馆的前提,没有图书,博物馆也就无法建设内部图书馆。博物馆的书籍典藏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博物馆承担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建筑设计维修时,会留下大量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博物馆内的藏书来自自身出版的图书以及专业资料的整理;二是博物馆还拥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这部分史料是博物馆珍贵的书籍典藏;三是博物馆会根据展览、考古、研究等工作的需要,购买相关书籍,这些书籍的数量在不断增减,是馆内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的重要辅助。
第一,有利于加强对博物馆图书的统一管理和有效利用。博物馆现有图书资料分散在各个部门、各类人员手中,在博物馆中建设内部图书馆,借助优秀成熟的图书馆图书资料收集、管理系统,可以改善图书资源利用率低、管理滞后等问题。同时从长远来看,博物馆内部图书馆可以根据对图书资料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统筹安排经费,采购所需书籍,从而使博物馆的书籍能够有效服务学科建设和人员发展。博物馆中还蕴藏了大量的古籍、文献,这些古籍、文献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是这些古籍、文献往往只陈列在博物馆的展台上供人参观,若是在博物馆内设置图书馆,可以将原本是藏品的古籍、文献变为可供学术研究的复本,则能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功能。
第二,有利于提高博物馆人员专业水平。博物馆内历史、艺术、文学、考古等专业书籍,是博物馆重要的藏书资料,是博物馆内部图书馆建设的根基,其特色性、专业性和可达性是公共图书馆无法比拟、替代和提供的。因此,建设博物馆内部图书馆,以博物馆典藏资料为优势的图书资源,为博物馆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查阅、借阅服务,将有助于博物馆发挥历史、人文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提高博物馆科学研究水平。同时,博物馆内部图书馆还可发挥纽带作用,其与大学图书馆、机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等不同类型图书馆的天然联系,能为博物馆工作人员查阅更多书籍提供帮助,搭建更为广阔的学习、研究和交流平台,从而提高博物馆人员专业水平。
第三,有利于推动博物馆的创新发展。实践表明,在博物馆中建设内部图书馆对于博物馆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以来,不少博物馆都开始充分利用馆内空间,设立了内部图书馆,图书馆的RFID(射频识别)图书智能系统也被应用于博物馆内部图书馆中。RFID(射频识别)图书智能系统是RFID技术与RFID中间阶段库管理方法的有机结合,通过书籍管理、借书卡管理以及图书智能查找、图书智能盘点等子系统,有效保护、识别和追踪图书馆内所有资料。利用图书智能系统,在网络环境下,博物馆与其内部图书馆可以共用一个图书数据库,实现博物馆图书管理方式不断完善。博物馆也能够有效利用图书馆的智能管理系统,提高数字化、自动化工作水平,为工作人员提供可靠的服务基础。
目前,我国许多博物馆在前期规划时,没有重视内部图书馆的建设,没有将内部图书馆纳入建筑设计中,致使博物馆建成后,没有足够的空间设立内部图书馆。还有许多博物馆存在着图书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一方面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没有有效收集和汇总最新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由于交流渠道不畅,部分图书采购后只在应时使用,之后就被闲置了,图书在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的共享程度不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专业跨学科的现象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博物馆图书文献资料的有效供给与多元专业知识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这样的矛盾,博物馆内部应该如何建设图书馆,如何进行图书资料管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部分建有内部图书馆的博物馆,在图书馆建设方面还存在着数字化建设滞后的问题:一是图书资料管理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图书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博物馆图书资料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标准进行图书分类、上架、保护等工作的开展。二是博物馆信息技术人才不足。博物馆工作人员基本上以历史、考古为主,博物馆中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图书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缺少信息化技术人才对博物馆内部图书馆的有效管理。三是数字化资金投入不足。部分博物馆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对于博物馆数字化化建设的资源投入不足,导致博物馆智能化不够,部分博物馆的图书资料只能停留在传统的人工借阅、归还上。
一是博物馆藏书的种类受限。主要以馆内藏品、考古科研工作、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典藏为主。图书主要涉及考古、民俗、历史等方面。虽然馆藏丰富,但是与公共图书馆相比,书籍内容所服务的对象具有局限性和单一性。
二是博物馆中的古籍图书,不仅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展品,也是图书馆里的图书资料。就目前而言,国内绝大多数博物馆的古籍图书资料是非常珍贵的,由于纸张的特性,古籍图书资料须受到严格的保护,馆内工作人员借阅受到层层限制,要么只能查看不能借阅,要么必须履行严格的借阅手续,有的甚至只可作为展品静态展示,而无法作为图书资料进行查阅。这样做会在一定层面上阻碍工作人员对这些资料的查阅和利用,也阻碍了古籍图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束之高阁的古籍成了摸不到、看不着、读不懂的“死书”。虽然自2007年以来,我国启动了古籍保护计划,但是受人力、物力不足和思想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制约,部分地区博物馆仍有大量的古籍亟待抢救。更为严重的是,若不对古籍图书进行有效管理,古籍图书会出现虫蛀、脆化和霉蚀等现象,甚至粘连严重变成“书砖”。
国内目前已有内部图书馆的博物馆,其服务主要是图书收藏以及图书借阅这两方面,服务具有单向性。博物馆内部图书馆作为机构主体,可以更多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开展各类活动,加强多向互动,展现其作为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双重属性和优势。
各地的文化主管部门和博物馆机构要高度重视博物馆内部图书馆的建设,科学规划与全面组织博物馆内部图书馆的建设。在筹建博物馆的过程中应将内部图书馆规划在内,内部图书馆设计时不必一味求大求全,而是要追求图书馆功能的发挥,为博物馆的主要业务工作的开展带来有效实际的帮助。已建成的博物馆在建设内部图书馆时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相关博物馆现有空间结构,突出博物馆特色和典藏特征,从而借助博物馆内图书馆的优势,促进博物馆典籍的整理、收集和研究工作。此外,为实现博物馆与图书馆功能的融合,博物馆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图书采购的统一管理,从而畅通图书交流渠道,以此满足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为馆内科研人员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无论是资源类型、资源载体还是数据格式、数据标准等方面,图书馆与博物馆都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想要建设好博物馆内部图书馆,必须引进先进的图书馆信息技术,组建专业的信息化人员管理队伍。
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设立图书数字化联合目录。在博物馆内设立图书馆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文献典籍的传阅来服务工作人员,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科研、学习、休闲娱乐活动。当前很多博物馆在建设图书馆时,存在刻意模仿公共图书馆的现象,但是只模仿了图书馆形式,并没有吸收图书馆的精华。目录体系的建设是现代图书馆数字资源分类整理查阅等工作的重要组成。博物馆在建设内部图书馆时,应该设立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图书联合目录体系,并由博物馆的共享体系对分管书籍资料进行统筹分配。博物馆内部图书馆实施双轨制,不仅有利于开展信息化管理,也便于与其他图书馆进行书籍对接和信息交换,扩充图书馆馆藏资源,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深入挖掘博物馆馆藏古籍,就是要将博物馆中所珍藏的古籍图书转化为工作人员可触及、可阅览的图书资料。例如,将其制作成印影本或复制件,工作人员便可查找、阅读古籍资料,提高对博物馆内古籍图书的挖掘力度,扩大博物馆内部图书馆的作用和影响力。在博物馆中设立图书馆的一大优势在于从保护和利用的角度利用博物馆中的古籍资源。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加强古籍保护的基础上,提升利用效率,提高古籍资源开放共享水平,激发古籍保护利用工作活力。为此,博物馆在建设图书馆的同时,要着重发挥图书馆的优势,深入开展博物馆内古籍普查,摸清馆内古籍资源和保存状况,并加强规范化管理,对古籍进行信息采集,完善古籍书目数据,对传世文献等重要古籍进行整理、出版和研究,使博物馆内的古籍通过博物馆内部图书馆的建设,得到科学、规范的保护和利用。
博物馆和图书馆同属文化部门主管,在机制创新、体制融合等方面阻力相对较小。博物馆内部图书馆是图书馆中最为特殊的一类,相较于公共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而言,博物馆内图书馆的藏书显然更具专业性。基于此,在博物馆中建设内部图书馆,不仅可以通过借阅图书、举办讲座、开展教育活动等方式,丰富馆内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还能满足文博科研人员对学术研究的需要,将内部图书馆作为服务博物馆日常工作与科研的有效场所。
博物馆内部图书馆兼具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双重属性,还可加强其与其他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互通。博物馆内部图书馆不只是其他业务工作的辅助,更应成为主体,与其他博物馆内部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进行馆际交流,促进业务、技术乃至理念等多方面提升。
我国博物馆主要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和综合类等不同类别。博物馆的书籍收藏和管理工作,主要围绕其自身博物馆属性、馆藏文物特性、实际工作需要展开,因此,博物馆藏书应强化专题化,体现博物馆类别属性。
以四川博物院为例,四川博物院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常设展览内容包含书画、青铜器、工艺美术、藏传佛教等,所以四川博物院的藏书不仅立足于地方史研究,而且在其专题领域不断深耕。自1941年始建以来,经过80余年,四川博物院藏书量已超过6万册,不仅包含博物馆、历史、文物等传统博物馆学相关学科,还涵盖文学、民族、宗教等四川博物院特色领域。在四川博物院内设部门中,就设有图书馆部这一业务部门,专门制定图书管理规划,对院藏图书资料的采编、借阅进行管理,开展馆际之间院藏图录书籍交流等。四川博物院还致力于将馆藏图书等通用资源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存储和利用,开发成不同的媒体形式,满足各个工作领域的需求,为博物馆、公众等不同受众以及藏品、研究、公共服务等不同场景,提供图书情报信息服务。
综上所述,博物馆内部图书馆是整理收藏博物馆内图书资料、面向博物馆内工作人员提供借阅服务的场所。博物馆与图书馆有着深厚的渊源和相似的功能定位,加上博物馆自身有着丰富的图书典藏作为基础,博物馆工作人员也有专业方面的诉求,博物馆建设内部图书馆更有利于推动博物馆的创新发展,以及提高博物馆的专业水平,因此博物馆建设内部图书馆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当前博物馆在建设内部图书馆时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包括对博物馆内部图书馆建设重视不足、博物馆内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滞后、古籍图书利用率不高、博物馆内部图书馆服务具有单向性等。本文相应提出了建议对策:一是高度重视博物馆内部图书馆建设;二是设立图书数字化联合目录;三是深入挖掘博物馆馆藏古籍;四是开展多向的图书馆服务工作;等等。希望通过本文研究,助力博物馆内部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满足当前博物馆收藏和保管馆内图书、交流共享图书资料、提高学术科研水平等多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