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宏芳
分层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方法之一,其核心在于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方案制定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以往的分层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没有理解透彻分层的含义,依然在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全班学生,这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对此教师必须提高教学方案的灵活性,打破以往教学的机械化局面,针对学生个性与特点进行科学的分组教学,将因材施教思想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从而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分层教学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以不同层次学生为教学切入点,但分层情况并不需要告知学生,避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误解。隐性分层教学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必须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情况与数学水平,将班级学生划分组别,为后期分层教学做准备。在教学前几周时间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测验成绩、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以及家庭访问情况等数据的整合,建立起学生的学习档案数据库,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教师还要把握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与性格特点,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合理地进行隐性分层。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多种分层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查,将学生划分为三组,第一组的学生基础扎实,自主学习意识较强,作业完成度高,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第二组学生学习成绩不稳定,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较为懒散;第三组学生对数学产生反感、排斥等情绪,不愿学习且成绩较差。在这三种分组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与测验成绩进行灵活调整,不断优化分层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1]。
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应围绕着数学教材展开。教材中编录了许多数学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抽象且繁多,教师必须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分层,提取基础知识与重难点知识,让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与掌握。数学课本上各单元的主题不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单元主题选取不同的教学模式,采取恰当的分层方法,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例如,教师在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这一单元时,根据课本内容整理出本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内容为指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除数与被除数末尾带零的简便除法算法,并加深学生对除法规律的理解,难点内容为让学生通过除法计算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解题思维与方法意识。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除法的含义与计算方式,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帮助每一位学生都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接着教师向学生一一讲解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十的倍数的口算方法与笔算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计算速度与计算正确率。数学教材内容丰富,为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法,教师必须对课本内容进行科学划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在课堂上做到独立思考、踊跃发言、积极提问,在收获数学新知识的同时,产生新的问题,迸发新的观点。第一组学生在听课时能够快速抓住教师讲课重点,教师可以多讲解一下拓展内容;第二组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在实际应用上能力欠佳,教师可以借助生活案例让数学与生活实际产生联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第三组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都喜闻乐见的事物,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主动听课、积极思考。例如,教师在讲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这一单元时,首先带领学生们阅读教材,了解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概念,教师提出统计班级学生观看的电视节目这一问题,通过学生都喜欢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索问题,以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创设学习情境,让三组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其次教师整理学生们的统计数据,向学生演示如何将这些数据制作成条形统计图,接着教师出示具体的例题,指导学生自主完善统计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会统计图知识。最后教师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统计知识。教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教学过程中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解题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课堂。这时教师必须贯彻分层教学理念,由易到难设计数学问题,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课堂问题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探究性题目与开放性题目。在探究题的分层设计中,教师必须通过题目的设计诱导学生一步步探索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知识之间的逻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帮助三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现有的知识面上进行拓展。而在开放性题目的分层设计上,核心在于发散学生的主观思维,指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思维灵活度。例如,教师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时,要通过实际问题去引导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式整理信息、探索答案。教师可以出示一张超市价格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价格表,获取表格上的数据,接着教师组织学生探究,通过多种购物选择询问学生最终价格,让学生对现有数据进行快速计算,在探究与计算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通过一题多解的形式去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路多样化发散。课堂提问有助于师生积极互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在大脑中自觉梳理课堂知识。分层提问既有效发挥了知识的实用价值,又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差异性的尊重,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活力[2]。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没有区分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的意识,统一布置作业,在作业难度上没有把握好,导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认为作业过于简单,得不到提升;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感觉作业比较难,失去学习信心。对此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必须进行分层设计,围绕着新课程改革标准对传统作业结构进行优化,根据三组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重新调整任务目标、任务标准以及作业内容,在三组学习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小学数学高质量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单元时,要让学生在课后消化并掌握四则运算、混合计算的技巧,教师根据不同小组的学习情况分配不同的课后作业任务。教师设置一些基础的四则混合运算题,如:30+120÷40=( )、90÷10×30+ 20=( )、33- 64÷8+2×22=( )等,要求三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些计算题,让学生巩固计算步骤。教师继续设置一些实际应用题,如:一件T恤98元,一件短裙比T恤贵37元,买三件T恤和一条短裙需要多少钱?要求一组和二组学生完成,三组的学生尝试着解题。最后教师在应用题上稍作改动,要求学生计算出买三套“T恤+短裙”的衣服需要多少钱,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索含括号的混合计算步骤,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计算需求。分层设计数学练习题能够提高整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的任务内容确保不同小组的学生都能够掌握基础,提高成绩。
数学测验是教师了解学生近期学习情况的直接途径,在每一次平时测验与期中、期末考试中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为教师调整分层结构提供新的依据。教师应该分层指导学生的数学测验,在设计试卷时,将基础题目、拔高题目与拓展题目等比例分配,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试卷上找到会做的题目、值得探究的题目。同时,教师还应该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测验标准,最后综合考察,以帮助学生找出自身学习的弱项,提高班级整体数学成绩。如何控制好平时测验的难度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教师必须对市面上常见的数学试卷资料内容了如指掌,给每一道题目进行难度划分,在此基础上指导不同学习小组拓展练习。例如,教师在平时测验中,将各个单元的基础知识与重难点知识区分开来,将多种题型综合到一张试卷上,教师要求一、二组学生完成试卷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并指导第一组学生尽量会写整张试卷的题目,而面对第三组学生教师可以降低标准,要求学生完成百分之六十以上,保障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3]。
在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常用一套标准来衡量学生。通常情况下是以学习成绩来判定学生是否优秀,然而学生自身发展特点不同,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不同,学生真实知识水平也有所不同,统一的评价标准无法准确判断学生的能力高低,更不符合分层教学理念。对此,教师必须构建多元化评价标准,从考试成绩、作业情况、上课表现等多角度考查学生,同时评价语言应避免泛泛而谈,要用词准确、贴切,帮助学生在真实有益的评价中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课后习题与单元测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不同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例如,教师在教学完《三位数乘两位数》后,可以根据平时表现给学生进行评价,按照单元测验成绩,教师对第三组学生的要求较低,要求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即可,并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巩固基础;而教师对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要求较高,面对一些成绩下滑的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自我反省;对一些成绩进步的学生给予赞扬,鼓励学生保持当前状态甚至再次进步[4]。
动态化的评价结构能够帮助教师跨越时间节点,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直达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发展潜力。例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完成后,教师开始对学生一一进行评价。在评价第三学习小组时,教师发现第三组的同学在课堂上听课不很认真,上课很少主动发言,课后作业完成度较差,学生大多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应对学习,致使单元测试成绩较差。所以,教师直接点明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并对学生提出要求,鼓励学生慢慢做出改变,鼓励学生融入集体,以真挚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评价第一组、第二组学生时,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形成较高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去探索几何图形面积与周长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入生活实践,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随着教师动态化评价结构的建立,第三组的学生能够通过努力上升到第二组,而第二组的学生能够进步到第一组,最终实现全班数学平均水平的上升。
总体来说,分层教学本质上是对学生差异性的尊重。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分层教学必须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与个性特点,对分层教学方法理解透彻,并将分层教学思路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通过合理备课、高效教学、科学训练、有效评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自信,提高学生独立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让数学基础薄弱、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信心,让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突破自我,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