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台湾经济面临十大风险

2022-03-07 13:07王子旗
统一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供应链经济

□ 王子旗

继2020年逆势增长3.36%后,2021年台湾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复苏态势。台湾“主计总处”预估2021年经济增长率6.09%,创2011年以来新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3万美元,达3.2787万美元。展望2022年,台湾“主计总处”预计经济增速4.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880万美元。岛内智库台湾经济研究院、“中华经济研究”预估2022年台经济增速为4.1%、3.67%,此外,摩根士丹利(MS)、埃信华迈(IHS Markit)等国际咨询公司认为台湾经济“保3”没问题。但是,台湾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可能持续发酵并演变为发展风险,同时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带来更多不确定性,经济前景并不明朗。

内部矛盾激化演变为发展风险

其一,政治极化导致治理失灵。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在新兴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经济利益结构变化导致新的社会阶级、阶层、利益集团出现,并进一步促进政治参与、治理模式、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改革创新。1996年以来3次政党轮替的执政效能已证明台湾“民主转型”完美光环已被打破,二元政治对立结构加上操弄民粹导致行政效率下降、社会资源耗损、缺乏社会共识。特别是2016年以来,民进党当局恶意破坏两岸关系,加紧清算蓝营,导致岛内社会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等上层建筑变革方向与经济基础现实需求匹配失调,使得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对立、文化分离与隔阂等经济社会矛盾日趋严重。近期岛内举行的四项“公投”投票数据呈现双峰分布,也说明岛内民意在蓝绿政治动员及议题操弄下走向不可调和的“极化”,缺乏通过理性讨论解决经济民生争议议题的空间及耐心。此外,“公投”蓝绿阵营及各政党内部派系都在算计各自的政策选项,也显示岛内政治两极化正在向碎片化转变,基于具体议题的合纵连横恐成为岛内政治博弈常态。

其二,产业冷热不均加速贫富差距扩大。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以来,除信息通信、医疗服务等少数产业受惠外,多数传统制造业及旅游、餐饮等内需服务业长期陷入发展困境,台湾经济呈现“K形”复苏态势,仅有约三成从业人员受益。同时,所谓“经济红利”带来的财富增长份额多集中于企业主、大股东、拥有较多投资部位者及房地产者,而中下收入阶层财富未有明显增长,甚至为疫情下的产业受害者。台湾“主计总处”公布的2020年“家庭收支调查”显示,2020年前20%收入最高家庭所得是最低20%家庭的6.13倍,贫富差距为2013年以来新高。相比于富裕阶层,中低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很高,单位收入增长对消费带动作用明显,而富裕阶层的财富增值无法对等反映在支出方面,弱化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也间接影响投资增长,从而会制约经济发展。

其三,电力短缺隐患迫在眉睫。缺电为限制台湾经济发展“五缺”因素之一,始终未能有效解决。台湾能源供给97%以上依赖进口,加上2016年以来民进党当局执意推动能源转型政策,导致基载电力长期不足,备用容量率长期保持较低水平,电力系统脆弱性不断加剧。2021年5月两次全台大停电引发民众强烈不满,“台湾美国商会”“台北市日本工商会”等外商协会及岛内主要工商团体亦纷纷表示关切,呼吁民进党当局持续检视能源政策并保障供电。台湾经济部门称,2021年电力需求较2020年增长约4.6%,远高于原估2.5%,创11年来最大增幅,但发电量并未有实质增长。日前岛内举行的“珍爱藻礁公投”及“重启核四公投”也反映出民众对民进党当局能源政策的不满及对缺电的担忧。

其四,推动岛内产业碳减排难度大。当前,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绿色低碳正融入所有产业发展改革创新进程,绿色低碳产业也成为未来重要经济增长点,全球产业发展逐绿电与低碳环境而居,但岛内产业推进碳减排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岛内多数企业缺乏减碳实践。目前,苹果、谷歌、微软等国际大厂纷纷要求其供应链使用绿电,但岛内产业普遍面临当局辅导与补贴不足、缺乏明确减碳目标,及对新兴减碳技术了解不足等问题,响应全球绿色供应链变革仍处于“喊口号”阶段。同时,岛内有约150万家中小企业,相较于台积电等大企业,仍面临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买不到绿电等困境,且多数中小企业对碳减排、碳定价机制等议题不甚了解。此外,欧盟计划2023年开始加征碳边境关税,届时岛内钢铁、石化、水泥、铝业等高耗能产业将遭受冲击。二是再生能源等低碳产业发展滞后。以再生能源发电为例,2020年占台湾总发电量约5.4%,低于原计划9%的目标;2021年1—10月占比仅升至5.8%,离12%的原定目标愈来愈远,连续两年未达标,期待2025年实现绿电占比25%更是望梅止渴。同时,储能产业、电动汽车等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与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形成有效衔接。三是缺乏科学且有效的碳减排顶层设计。多年来,减碳在岛内已沦为选举议题,口号震天,行动寥寥。当前,全球已形成碳中和共识,迫于岛内各界压力,蔡英文于2021年4月称“已开始评估及规划台湾在2050年达到净零排放目标的可能路径”,可见民进党当局对减碳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相关措施也多为被动应对,缺乏科学评估与规划,成效自然有限。

其五,岛内老龄化、少子化风险持续升高。“内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继2020年台湾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后,2021年持续呈负增长态势。2020年岛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15.9%,台湾“国发会”预计台湾将在2025年进入超高龄社会,人口减少、消费力降低、社会负担加重,将冲击整个经济面。

外部不确定风险加速向岛内波及

其六,中美战略博弈削弱台湾经济发展自主性。从“二战”后台湾经济发展历程看,其发展所需的技术、设备、上游材料、资本、市场都高度依赖美国等西方国家。被卡住脖子的台湾只能长期沦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生产基地,无法平等地交流交往,唯有不停地以让步博取好感。同时,在美国遏华战略中,台湾始终是一枚棋子。当前,蔡英文当局执意“倚美谋独”,经济施政以满足美国等西方国家需求为优先,恶意剥离两岸经贸链接,政治考量凌驾于岛内民众切身利益之上,进一步丧失经济发展自主性。以所谓“护台神山”台积电为例,美国一方面施压其加大在美国投资,另一方面索要相关核心数据,从而加大对台半导体产业管控力度,除满足“供应链安全”需求外,试图将其打造为遏华工具。在此过程中,蔡英文当局未做丝毫“抵抗”,“护台神山”尚且如此,其他企业更是战战兢兢,面临“选边站”困境。

其七,全球供应链危机波及岛内。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政治操弄,全球供应链危机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原材料短缺、价格飙涨、人力不足、生产中断、货物运送延迟等问题依然突出,造成台湾制造业面临断链、断料、断工等风险,影响相关产能开出及台商回流投资落地情况,进一步削弱台湾出口竞争力。

其八,新冠肺炎疫情发展仍存不确定性。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面临全球疫苗施打进度、疫情是否因变种病毒再起等诸多不确定性,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依旧存在。对于台湾经济而言,目前全球经济活动虽已超过疫情大流行前的水平,但复苏仍不彻底,一旦奥密克戎等异种病毒大规模蔓延及疫苗接种不力,导致全球经济再次衰退或复苏乏力,除电子工业“一枝独秀”外,岛内传统产业则仍是“惨兮兮”,加速“K形”两极化发展态势。

其九,岛内通胀风险持续增大。当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认为通货膨胀已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全球性供不应求现象与货币宽松环境进一步助长通胀风险,台湾难以幸免。据台湾“主计总处”预估,2021年台湾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增长率1.98%,创2009年以来新高,2022年仍可能保持快速增长。岛内媒体认为,全球经济反弹复苏推升各项物资需求,大宗商品价格飙涨,加上“五缺”等因素影响,推升岛内物价水平,导致民众对通胀明显有感。当前,通胀预期正在岛内发酵形成,不仅伤害靠固定薪资生活的中下阶层民众,同时也诱使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及股市,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加剧岛内贫富分化。台湾清华大学公布的“清华安富房价指数”、岛内不动产咨询公司瑞普莱坊发布的“全球住宅房价指数”等数据都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台房价持续上扬,民众对房价持续上涨预期已然形成。

/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其十,经济边缘化风险开始逐步显现。一方面,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于2022年1月1日生效,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开放力度和更有保障的制度性合作环境将使所有成员共同受益,推动共建互利共赢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而台湾被排除在外,沦为“亚细亚孤儿”。特别是在低关税及累积原产地规则影响下,域内企业基于供应链安全与效益考量,转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采购相应产品,台湾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区域信息科技产品及传统制造业制品出口都将受到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成员竞争。同时,进一步降低其切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空间与深度,倒逼岛内产业外移,恐造成台湾本土劳工失业、工资长期低薪。另一方面,台湾谋求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具官方性质的国际协议,必须首先符合一个中国原则。基于当前的两岸关系判断,无论申请加入任何国际协议或组织,台湾成功的概率都是零。

猜你喜欢
供应链经济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国内供应链金融发展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