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社会网络视野的芷江福建会馆建筑研究

2022-03-07 14:27高渤轩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芷江会馆戏台

文/高渤轩 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丁安琪 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李岳川 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讲 师 博 士(通讯作者)

引言

明清时期,随着政府对贵州经济的持续开发,沅水成为联系湘黔地区的重要商道,吸引了大量福建籍民众前往经商。他们在沿河重要的市镇建立起同乡会馆,以达到“联乡谊、崇乡祀”的目的。其中,位于沅水支流舞水河岸的芷江县福建会馆即是一处典型实例。该会馆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 年),馆内设戏场、馆舍、神殿等,是集祭祀、集会、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如地缘、文缘、乡缘、业缘与物缘等。从广义上说,芷江福建会馆是以原乡-他乡之间的地缘关系为物质依托、以水文化为代表的文缘关系为精神纽带,以乡缘关系为精神内核、以商业业缘和商品物缘为经济驱动力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并表征在具体的会馆建筑形象中。展开来讲,多元的社会网络不仅影响了建筑的区位选址和平面布置格局,还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石雕装饰艺术形式,保存流传至今。对其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较为系统全面地揭示其建筑现象背后的社会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对现有会馆建筑研究具有创新意义,并对传统会馆建筑的保护实践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1 多元社会网络影响下的芷江天后宫建筑特征

1.1 地缘、业缘和物缘影响下的空间区位选址

从宏观地缘看,芷江位于湖南怀化五溪之地,地理位置居中,土地平坦肥沃,又兼有舞水河运之利,因此从宋代起就是沅州州治所在,有着山水总汇、雄控五溪的地缘优势。而从商业业缘看,明清时期贵州经济不断发展,随着贵州苗疆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沅水在商业交流、货物运输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逐渐成为交通大动脉之一。舞水作为沅水支流,是连接湘黔的交通咽喉,自然往来商贸不断,这也使沿河立城的芷江呈现经济欣欣向荣的态势。而物缘关系则使经济活动和建筑选址具体化,福建与沅水流域物产互补,前者盛产烟茶,后者所产桐油和木材则是福建造船业的必需资源,其中以桐油尤为重要,沅水流域所产桐油质量极佳,享誉世界,许多城镇可说是因油而兴,吸引了各地商人前来贸易,并纷纷建立起同乡会馆。在具体的地段条件方面,会馆大多沿河建造,常有一配套码头,以便货物运输,坐落于舞水河畔的芷江天后宫正是典型的例子。

1.2 以水文化为核心的文缘空间

芷江福建会馆的主轴线核心空间主要反映了海洋文化内涵。建筑群坐西朝东,中央主轴线为南北向,由外到内依次布置了山门、戏台、中厅、正殿,山门为重檐歇山顶,其青石浮雕极其精美壮观。通过低矮的戏楼下穿通道进入宽敞的庭院,庭院古树参天,盆栽葱郁,富有自然气息。中间正厅为五开间,硬山屋顶。大门的楹联为清末致力于船政事业的梁鸣谦所作,穿过中厅,进入第二进庭院,空间开始收束,地坪逐渐升高,使得前方正殿的纪念性更加突出;正殿为三开间、硬山顶,主要纪念福建海洋文化中重要的历史人物林默,正殿空间的设置为会馆树立了集体象征和精神纽带,其不仅仅是地理的、物质的空间,更成为一种精神的建构。除主轴线外,芷江福建会馆在建筑南北两翼各有一条副轴线。南端轴线较为简单,为一带天井的方形空间。北端轴线则较为复杂,从外到内有多个殿堂排列,并在西侧还设有两处偏殿,这些次要殿堂主要供当地人日常使用,反映了内陆文化内涵。总之,芷江福建会馆的轴线关系不仅是海洋文化以及内陆文化的融合反映,深层次而言,更是闽人社会族群乃至中国传统社会“秩序格局与运行法则”的内在体现。

1.3 客民集会联谊的乡缘观演空间

芷江福建会馆的观演空间可以分为表演空间和观众空间两部分。其中表演空间即为与仪门合并设置的戏台(图1)。戏台面向神殿方向,宽5米,凸出倒座3.5 米,三面临空,由此形成被半包围式的舞台空间。戏台上楹联曰,“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以戏曲事影射现实,耐人寻味。此外,戏台采用歇山屋顶,内部饰藻井,是整个建筑群除山门外最显气势之处。戏台所面对的庭院、正厅前月台以及两侧观廊则构成了观众空间。观廊宽4.2 米,两层高,一层架空,与庭院构成过渡关系。庭院宽10.7米,进深9.8米,相对第二进庭院更为宽敞,体现了为满足大量观众听戏的功能需求。戏台与正殿之间隔有中厅,没有直接的视觉联系,由此将戏场空间与正殿空间分开布置。戏台离地面仅高2 米,观看尺度亲切,且戏台建筑规格、庭院尺度都明显高于第二进正殿建筑,这都说明了戏台在整个建筑空间中的重要地位,是发挥同乡会馆“联乡谊、通商络”功能的核心场所空间。

图1 芷江天后宫戏台(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 多元社会网络影响下的芷江福建会馆建筑装饰特征

山门石雕是整个建筑群的精华之处,采用当地特有的明山石及工艺建造,内容表现则富有闽南文化特色,是“原乡-他乡”地缘互动关系的直观表现。明山石雕因取材于芷江县的明山而得名,其石材属粘板岩,密度、质感、硬度均属佳品,适合雕琢,色泽纹理丰富。会馆山门选用明山青石,整体仿造木构架和榫卯结构,并综合运用浮雕、圆雕、镂空雕等技法进行雕饰,形成丰富的立面艺术效果(图2),而在装饰主题上,则表现出文缘、乡缘、业缘等社会网络的多层次影响。

图2 芷江天后宫山门(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1 反映水文化的文缘主题装饰

福建工商会馆多具有浓厚的水文化特色,芷江这处会馆也不例外,门楼上方正中的牌匾以“五龙拱圣”高浮雕环绕,左右下角还各有两条鲤鱼拱卫。牌匾左右为“文臣”“武将”浮雕,其下各有四字榜题,分别是“金滩浪静”和“玉烛辉扬”,以水之意象寄托对国泰民安的祝愿。再如门拱上方的“魁星点斗”图像与鲤鱼跳龙门结合,魁星居于门中,鲤鱼于两侧跃出,形成完整对称的构图,颇有新意。除此之外,一些修饰型雕刻也表现出海洋文化色彩。如大门最外侧石柱上共有八幅浅石雕,以汹涌的海洋波涛为背景,描绘了姿态各异的人物、海兽、鱼虾蟹贝等。再如位于柱间画屏底部的“鲇鱼喜草”浮雕,在水草摇曳的海底,有数条姿态灵动的鲇鱼正在觅食。这些丰富多彩的水文化主题装饰都点明了来自于福建地区特有的文化源流。

2.2 寄托思乡之情的乡缘主题装饰

芷江福建会馆作为旅居湘黔一带的福建客商共同设立、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寓居的同乡会馆,因此门坊石雕也有很多反映乡缘主题文化,寄托思乡之情的图象装饰。如门拱左侧上方画屏浮雕即以泉州古代著名跨海桥梁“洛阳桥”为主题,石雕中刻画了一座雄伟的梁式石桥,从左到右斜跨整个构图,将画面分为大小两部分。左下角汹涌波涛中有一叶扁舟,右上方则勾勒出泉州城池,上空飘来一位驾云仙人,似乎正要对小船施以援手。值得注意的是,泉州洛阳桥除桥头外在桥身上并无桥亭,且桥墩呈船型,浮雕形象与其并不一致,倒是更接近于芷江本地有名的风雨桥:龙津桥。在这里,原乡与他乡的标志性建筑意象发生了融合,反映了乡缘与地缘网络的交织关系。除洛阳桥浮雕外,乡缘主题装饰也表现在山门的其他部位,如门前石栏柱顶依次雕刻了石榴、莲花、南瓜、小象、小狮的形象,取其谐音“留连难相思”的寓意,表达了旅居商人对故土的怀念之情(图3)。

图3 泉州洛阳桥浮雕(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3 反映商贸盛况的业缘主题装饰

“武汉三镇”(图4)也是芷江福建会馆极其精美、内容丰富的浮雕,主要反映了闽商的业缘文化。不足方尺的画面上展现了武汉三镇繁盛的商业城市景象,画面被河流分成了三个部分,岸上雕刻有码头、城郭门楼,分别表现的是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城中房屋鳞次栉比,从中可以看到具有代表性的武汉黄鹤楼、归元寺,还有城墙、门楼和普通民居以及在江中航行的大小商船等。在古代陆路运输成本高、速度慢,水路是商货物流的重要交通命脉。从芷江福建会馆的位置来看,芷江是这条水上经济生命线的起点,从舞水、沅江,注入洞庭,经武汉汇入长江奔向大海,而大海之滨正是福建客商贸易之路的起点。“武汉三镇”石雕寄托了闽商对经济贸易繁荣、商帮昌盛的美好愿望,也侧面反映了芷江福建会馆作为福建客商的暂歇之地,缓解了他们四处奔波的疲惫,暗喻了异乡商客对故人、故乡的怀念。

图4 武汉三镇浮雕(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结语

明清时期,以业缘和物缘关系为经济驱动力,福建会馆得以在沅水流域广泛建立,芷江福建会馆是现存的典型实例。透过这座建造技艺高超、雕刻艺术精巧的会馆建筑,可以窥见彼时的芷江侗族工匠与福建客商的完美合作。从建筑空间看,其文缘空间表现出浓厚的水文化特征;而乡缘观演空间以娱人为主,反映了客民集会联谊的功能需求。从建筑装饰看,会馆采用的本地明山石雕技艺表现,反映了地缘关系的影响。而在装饰内容方面,亦包括体现水文化的文缘主题装饰,寄托思乡之情的乡缘主题装饰,描绘商贸盛况的业缘主题装饰等,这些石雕集中刻绘于会馆入口门楼之上,具有强烈的标识性意义,使整座建筑成为当地福建商民的精神纽带和集体象征。作为闽商在异乡活动的产物,芷江福建会馆建筑不仅是蕴含浓厚乡情的典型社会空间,见证了闽人参与了地方历史的生活记忆,而且,作为闽商塑造物质空间的结果,反映了闽南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的多元渗透与融合。在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中,该会馆建筑还反过来不断给予闽商后代强大的精神力量,展现了深远的文化价值和空间意义。这既解释了为何该建筑及其背后的文化可以被当地居民广泛认同与接受,又讲明了为何时至今日,这座会馆的故事仍在被反复挖掘与阐述。

猜你喜欢
芷江会馆戏台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一岩九饮会馆
难忘芷江红
芷江行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芷江受降纪念坊有感(外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