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侯博文摄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南京老城南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一期工程)
项目地点:南京市秦淮区
规划面积:4.69ha
设计时间:2016.12 至今
项目负责人:韩冬青
设计团队: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实施团队: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获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二等奖,202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街区示范案例,2021
南京老城南小西湖街区占地面积4.69 公顷,是南京市22 处历史风貌区之一。留存历史街巷7 条、文保单位2 处、历史建筑7 处、传统院落30 余处,是南京为数不多的较完整保留明清风貌特征的居住型街区之一。
经过历史的变迁,小西湖街区的价值逐渐淹没于激增的人口和衰败的环境之中。改造前有810 户居民和25 家工企单位,居住人口3000 余人,人均居住面积约10 平方米。2015 年,南京市规划局发起三所在宁高校研究生志愿者行动,探索保护与再生策略,经专家评审,确定由东南大学团队承担规划设计,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负责项目实施。
项目组在居民意愿和逐户产权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规划编制、政策机制、遗产保护修缮、市政管网、街巷环境、参与性设计建设等一系列创新性探索,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持续推进“小尺度、渐进式”保护再生路径。目前已腾迁居民443 户,保留原居民 367 户,搬迁工企单位12 家;完成市政微型管廊敷设600 米,街巷环境整治3180 平方米,文保和历史建筑修缮6 处,公共服务设施改造9 处,消防控制中心1 处,示范性居民院落改造3 处,总建筑面积约12000 平方米。
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项目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宗旨;以历史文化保护为前提;以“小尺度、渐进式、管得住、用得活”为基本理念,探索整体覆盖的保护体系、动态有序的协同机制、张弛有度的规划方法和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综合实现小西湖街区整体保护、设施改造、活力激发、持续更新、合作共赢的多元目标。
图1 南京老城南小西湖街区内景
图2 控制中心地块沿马道街视角
图3 平移安置房
图4 公共服务设施
图5 共生院:居住空间改造
(1)整体覆盖的保护体系,覆盖了街巷网络、院落肌理、物质要素三个层类。
(2)张弛有度的规划方法,支撑了小尺度渐进式、合作共赢的可持续改造进程。
(3)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完成了“一户一策”的改造示范,创建了“微型管廊”技术。
(4)动态有序的参与机制,开辟了政府平台、社区居民、设计团队协同融合,调查研究、政策制定、规划设计、控制引导、市场运作多元互动的工作模式。
传承历史文化、改善人居环境、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城市更新行动的核心任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城市更新工作的根本动力所在。小西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工作贯彻人民城市理念,是南京历史地段“小尺度、渐进式”保护再生工作的一次成功探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项目团队在参与这项工作的进程中,以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为初衷,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与各相关部门、单位、居民团结合作,践行了新时代建筑学人的使命担当。作为一场没有终极的实践活动,小西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仍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