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

2022-03-07 08:45苏玉娥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思政

苏玉娥

(河南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隐形教育就是课程思政,即为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通过挖掘各种专业课程、专业课堂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的无缝衔接。在国家课程思政政策的号召下,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将价值观、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打造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它的研究对象与思政教育一样,都是组织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人力资源,而且教育目的都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具备人文精神和技能知识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更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传授,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思想引导有所欠缺,一部分大学生对未来充满迷茫,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价值观发生偏离,单纯追求物质财富,信奉享乐主义。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担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老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而且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将思想政治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于课堂,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并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专业技术能力强、精神文明素养高,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作为思政教育的新形式,课程思政仍处在发展阶段,笔者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强调政治认同、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法治精神、正确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元素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的融合,是为了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目标,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三全育人”的要求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讲授只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而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所忽视。笔者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德育理念,设置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在授课过程中主动将时事政治、企业最新热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知识的讲解中,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国家和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公平竞争、遵纪守法、开拓创新等意识,帮助学生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具体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目标

续表(表1)

二、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

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有自己的关键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筛选员工招聘与甄选、员工培训、绩效与薪酬福利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员工关系管理5个关键章节,精心搜集这些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适时、适量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关键知识点的讲解中,让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既掌握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又能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人才观、价值观。

(一)员工招聘与甄选——公平竞争意识和注重自身品德修养

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要为企业获取合格的人力资源。员工招聘与甄选是人力资源进入企业的重要入口,员工招聘与甄选的有效实施是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招聘原则、招聘程序、员工甄选方法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将公平竞争、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等观念植入到课程内容中。首先,对于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问题,国家实行双向选择就业,目的是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人,同时,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促使用人单位尊重知识,珍惜人才。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同时,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在未来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其次,大学生毕业后可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在进行员工招聘时,不仅要注重应聘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品德修养,即德才兼备。修齐治平与立德修身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官先做人,做人要先立德。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提出“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在我国历史上,多数朝代考核官吏都将德放在首位。“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偏废哪一方面都是不妥的。德才兼备,方堪重任。通过融入历史典故和当今的时政热点,引导学生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在进行招聘和甄选时,要树立公平公正,以人为本,不假公济私,尊重知识和人才等正确意识。

(二)员工培训开发——以组织利益为核心和终身学习意识

员工培训是指组织采用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使员工具备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最终提升企业整体绩效的一种连续性的管理活动。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培训开发的原则、培训开发的程序和方法、培训开发的内容,还要帮助学生培养长远战略、组织利益、终身学习等观念。首先,员工培训需要服务企业的战略规划,以组织利益为核心。这就意味着,培训与开发不仅要关注眼前的问题,更要立足于未来的长远发展,引导学生要有长远的战略发展眼光。同时,培养学生以组织利益为重的观念。学生要熟知组织的价值取向并认同组织文化,培训重点不仅包括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方面,还包括企业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要根据岗位需要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要切合组织利益,培训师要认同组织的价值理念,确保为组织培训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其次,通过培训开发这一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培训方法和手段,认识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为学习者提供丰富便利的学习资源的同时,也会取代部分岗位甚至导致某些职业消失。现在是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终身教育思想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科技进步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挑战,帮助学生结合企业未来发展选择学习方向,勇于面对挑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1]。

(三)绩效和薪酬管理——付出才有回报和避免一切向钱看

绩效管理是指明确岗位绩效目标,收集员工绩效信息,定期对员工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和反馈的持续循环过程,目的是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薪酬管理是企业综合考虑内外部各种因素,确定薪酬体系、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构成及薪酬支付原则的动态管理过程。在绩效和薪酬管理环节,首先强调绩效和薪酬涉及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要避开各种人为干扰因素,树立公平公正和奖优罚劣意识。绩效考核的结果会影响薪酬奖金的分配和职务的调整。一般来说,在员工的报酬中有一部分是与绩效挂钩的,企业会根据绩效的好坏来调整薪资待遇或给予一次性奖金激励等。同时,会对绩效突出的员工进行晋升,对绩效不佳的员工调离原岗位甚至解聘。只有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和薪酬管理体系,才能让员工信服,促进员工行为和组织目标和谐一致,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其次,通过分析企业绩效考评内容(德、能、勤、绩)和薪酬构成,引导学生了解到绩效奖励的考核标准就是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和创造的相应的回报,强化学生爱岗敬业的意识。最后,帮助学生多视角看待报酬问题。当前,工作价值回报呈现多样化趋势,报酬既包括各种货币收入和实物等物质报酬,还包括表扬、工作自主性、晋升或个人成长等其他激励措施。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除了物质和金钱奖励外,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职位晋升、参与管理、领导的重视和信任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精神财富同物质财富同等重要,避免一切向钱看。

(四)职业生涯规划——正确的择业观以及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外部客观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的行动方案。准确客观的自我认知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但很多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性格特点、特长、劣势,进入大学后没有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生活懒散,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通过演讲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理想和今后想从事的职业,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性格、特长并结合社会需要明确未来的职业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不足,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其次,针对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片面追求金钱和安逸的现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爱国主义电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信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而崇高的职业理想。最后,通过分析国内外优秀的企业家、创业者成功的职业生涯案例,使学生明白每个人梦想的实现都要从具体的职业开始。职业成功没有捷径,在实现梦想和职业目标的道路上可能会经历许多曲折。除了科学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更需要遵守职业道德,并不断克服艰难困苦,脚踏实地去努力奋斗。

(五)员工关系管理——以人为本和法治观念

员工关系管理主要包括劳动关系管理和劳动保护两个方面,是企业实施各项人力资源政策,调节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管理行为,目的是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提高员工满意度,实现组织的目标。劳动关系管理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劳动合同管理的程序,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及社会保险等相关知识,劳动保护主要涉及工作时间、压力管理、职业安全与健康等。当前,劳动关系复杂多变,矛盾和纠纷层出不穷,和谐的劳动关系需要建立在良好规章制度和法治环境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使学生学会运用劳动法知识在解决自身问题又解决企业劳动纠纷问题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教育。通过员工关系管理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和谐的劳动关系既依靠组织的有效管理,又离不开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员工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理念,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解决员工面临的冲突、投诉、奖惩、辞退、裁员、解聘等各种问题,维护员工的合法利益。同时,遵纪守法、遵循企业规章制度是每位员工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在课程讲授时教师应将法治意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神融入到课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职业操守。

三、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体教学方法设计

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一言堂”讲授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文献查阅法、社会调研法、视频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形式。同时,借助超星学习通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前上传与本章节课程内容有关的课件、视频、案例等的教学资料,在课中通过讲授、主题讨论、分组汇报等方式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课后通过布置作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各模块特色各异,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并选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方法如表2所示。

表2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体教学方法

续表(表2)

四、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方法的设计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中,为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打破传统的“唯分数论”,教师可以采取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形式多样化的考核机制,围绕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自身素养完善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2]。

(一)考核主体多元化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真正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在考核过程中,要把学生当作重要的考核主体纳入考核体系中,采取教师、小组成员、学生自己三方打分,从学习态度、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品德修养四个维度进行考评[4]。任课教师主要从出勤及课堂表现、测验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操作的掌握。许多学习活动是通过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的,小组成员最清楚每位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因此,小组成员作为评价主体,主要从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积极主动的责任意识方面进行互评。最后,学生本人通过自评来反思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客观地认知自我并逐步提高自身素养。

(二)考核形式多样化

考核不是目的,它是实现教学结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发挥考核的作用,要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一般来说,课程综合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闭卷成绩(60%)。首先,加大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不仅包括学生出勤、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课后作业及拓展任务的完成情况,还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参与度,即学习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其次,期末闭卷考试分为基础知识(70%)和开放性试题(30%)两大部分,除了考察学生是否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外,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的考核。开放性试题的设置就是给学生一个展示能力和素养的平台,使他们可以灵活运用课本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5]。

(三)考核过程全程化

实现全过程考核,即将学生整个学期的表现都纳入成绩考核范围。我们把考核过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课前,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提前一周发布课件、文献资料、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料,学生通过教师上传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课中,教师考核学生的出勤情况,随机提问检验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考核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课后,教师布置作业及要求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性活动,并把学生的完成情况计入平时成绩,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

五、结语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明确课程德育目标的基础上,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重塑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服务教学活动。另外,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机制,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和感悟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思政
基于国土资源大数据应用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
国企改革中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推进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有趣的动物
人力旅行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