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华,席 欢
(上海海洋大学 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上海 2013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1]建设海洋强国是维护国家主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抉择。中国要实现早日建成海洋强国的伟大目标,必须坚持中国特色海权发展之路。因此亟须加大对海权研究的力度,为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权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由于长期受到“重陆轻海”思想的影响,我国海权研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既有的研究成果在内容丰富和方法拓展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了全面把握我国学界近30年的海权研究发展脉络,探索其未来研究趋势,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法,从中国知网中收录的1990—2020年以“海权”、“海洋权益”为篇名的501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基于BibExcel软件从定量的角度梳理文献的分布结构、数量、变化规律等,挖掘潜在的价值信息,搭建核心框架,透视研究热点,以期为未来海权研究指明方向并提供方法指导。[2]
检索条件:本研究数据来源于CNKI,检索时序区间为1990—2020年,检索篇名为“海权”与“海洋权益”,文献类型为期刊。
检索结果:报纸、会议和硕士、博士论文等非期刊文献共计407篇,最终共检索出908篇期刊文献,涉及历史学、军事学、政治学、教育学、农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门类。在检索结果上,选取被引频次大于1的期刊论文,并人工剔除重复文献,获得有效文献501篇。样本截取时间2021年1月15日。
作为集统计学、数学、文献学为一体的文献计量学是一套注重量化分析的综合性知识体系,有助于帮助学者从海量文献中高效率挖掘出其中隐藏的价值信息,预测出研究领域未来发展趋势。[3]本研究采用由欧莱·皮尔逊教授开发的文献计量工具BibExcel对501篇文献样本进行分析,同时借助VOSviewer、Ucinet等软件绘制知识网络图谱。BibExcel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样本文献的作者、作者所属机构及文献来源期刊难以聚类,不能进行可视化知识网络分析,故本文仅展示上述内容的频次状况以及关键词的共现分析。
2.1.1 时间分布情况分析
通过分析时间分布情况,可以直观的看出我国海权研究的发展速度以及受重视程度。基于样本数据,依据其时间分布情况绘制曲线图(见图1)。从图1所示时间分布来看,海权研究被引频次大于1的论文数量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于1990—2002年间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少且无明显波动,2003—2005年间增势迅猛,最大年增长率高达76.2%,2006—2014年间数量平缓增长,平均每年发文量33篇,且2014年发文量最高,达51篇,占全部样本文献的10.2%,2015—2020年间研究数量不增反降,这可能与新发表论文的引证滞后有关。每篇文献从发表到被引用的时间间隔不同,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这个时间间隔实际上是研究热点聚焦的过程,所以某段时间被引论文量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时期论文的影响力和研究的热点。结果显示,2014年被引论文量最多,1992年论文量最少,数量为0篇;论文引证滞后最大值为30年,最小值为0年,平均值为9.49年,说明海权研究论文自发表之日起,平均经过9.49年被引用频次会大于1。
图1 海权研究文献量年变化
2.1.2 空间分布情况
文献空间分布情况能够宏观的反映出各个期刊和地区的研究水平和贡献情况。本文借助BibExcel软件工具对研究文献来源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共得到257种文献来源期刊,选取发文量前20的期刊,各期刊刊载文献量如表1所示。其中《太平洋学报》、《海洋开发与管理》、《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文量最多,分别为42、18、15篇,占样本总量16.34%、7.00%、5.84%。影响因子作为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反映期刊的影响力及其质量。总体来看,影响因子大于2的有6种期刊,影响因子在1—2之间的有5种期刊,影响因子小于1的有8种,涉及面广泛而全面,具有较强代表性。《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世界经济与政治》、《东北亚论坛》、《世界地理研究》、《太平洋学报》等作为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海权研究方面的期刊,平均复合影响因子3.583,说明海权研究受到当前国内主流期刊的关注。
表1 海权研究样本期刊统计表
此外,选取发文量前15所的研究机构,呈现如下(见表2)。从研究机构看,活跃机构中沿海高校共11所,占比73.3%,由此可见,活跃机构所在位置大部分位于沿海地区。其中,海洋类高校占5所,中国海洋大学以31篇的发文量稳居第一,这与海洋类高校所承载的海洋研究责任密不可分。武汉大学虽然发文量不及中国海洋大学,但整体实力强劲,其主办的期刊《边界与海洋研究》自2016年创刊始,为海权研究贡献了许多高质量文章。
表2 海权研究活跃机构统计表
2.1.3 主要研究学者分析
上表所列的高贡献作者中,独著者共有5名,分别是倪乐雄、史春林、张文木、郭渊、李强华。其中,张文木发表在核心期刊《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文章《论中国海权》是独著作者中被引频次最高的。[4]来自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蔡亮所作文章都是其作为第二作者与来自复旦大学的杨震合作完成。刘新华、胡德坤、张峰、陈万平、巩建华等人的文章全部是在同一机构内部合作完成。另外,刘中民的文章贡献量最大,为22篇,文章分布时间段为2004—2013年,且均为第一作者,独著的有14篇,占比63.6%,其独著的文章《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若干思考》发表在核心期刊《世界经济与政治》上,被引频次最高达52次,另有8篇文章都是由机构内部合作完成。[5]周云亨的文章都是与其他研究者共同完成,合作的作者虽然不仅仅局限在同一机构内,但全部位于上海、南京、北京这些研究实力雄厚的地区高校内。
在各个历史阶段作者对某一领域的研究并不是持续进行的,可能只是在某一时间段的爆发,如表3所示,张文木从2003年对海权进行研究,研究热度一直持续到2014年。周云亨、杨震(复旦大学)、蔡亮、杨震(浙江大学)、胡德坤、张峰、李强华、巩建华从2010—2015年左右开始对海权进行研究,持续热度不一,史春林研究热度持续时间最长,1998年开始持续到现在。
表3 海权研究样本文献主要研究学者统计表
2.2.1 高频关键词确定
关键词作为概括文章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是读者从海量文献中检索所需文献的关键要素之一,既是沟通作者、读者间的关键桥梁,又有利于挖掘近些年领域研究热点。根据BibExcel软件对501篇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共有1044个关键词,总频次达2159次。为了确保分析结果准确性,根据多诺霍等人提出的高频词边界公式确定关键词的数量:
I1= 关键词频次为1的数量
通过计算得出T=40,频次为6,考虑到第40个高频词与后续7个皆为共同频次,故将其全部纳入海权研究热点高频词统计(见表4)[6]。同时,将词频分为3个阶段(1990—2005年、2006—2014年、2015—2020年)利用BibExcel软件筛选出每个阶段前20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见表5)。
表5 不同阶段高频词及频次
从表4中可以看出1990—2020年间中国海权研究期刊文献中关键词频次最高的是海权,高达128次,海洋权益频次108,紧随其后。值得说明的是,“海权”、“海洋权益”是本文检索词,所以频次结果可能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海权论、中国海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地缘政治、海权意识、海权战略、海洋强国、海军等都是二十多年来海权研究的重点领域。
表4 海权研究样本文献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从高频词出现的不同时间段来看,2006—2014年出现了新的热点词海权战略、海洋强国、中国、美国、海权思想、海权国家、海洋战略、陆权。2015—2020年出现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海问题、后冷战时代、日本、印度、海军战略、全球化。这与每个时间段所应对的时代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个高频词的出现与我国应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需求息息相关。关键词“中国”、“日本”、“印度”的同频出现与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由“亚太再平衡”转向“印太战略”休戚相关。“南海问题”的出现与妥善处理与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海的海洋争端紧密相连。由此可见,挖掘关键词的潜在价值对透视研究的前沿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2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VOSviewer是荷兰雷登大学CWTS研发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因其绘制图谱信息量大、视觉效果好,能够在探索研究热点和前沿的过程中从不同侧面提供研究视角而广受关注。[7]本文利用Ucinet软件将表4所筛选出的47个高频关键词处理为VOSviewer可识别的矩阵后,根据关键词共现多少(见表6)生成5个高频关键词聚类(见图2),图中每个圆圈节点代表不同的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共现的多少,节点间的连线粗细代表各节点间共现关系的强弱。
表6 关键词共现频次统计
网络密度反映各个节点间的紧密联系程度,网络密度越接近1,则说明节点联系越紧密。根据Ucinet软件计算结果显示高频关键词网络密度为0.563,标准差为1.501,中心度为38.6%,说明网络密度水平一般,局部集中但整体相对分散。从图2中可见,以海权为关键词的节点最大,众多关键词与它有联系,其次是海洋权益,二者与中国海权、地缘政治、海洋强国分别引领着聚类群。整体来看,各个聚类的核心关键词网络相对集中,与周围关键词联系密切,但越趋于外沿越分散。结合图3所示,近年的高频关键词基本位于聚类网络的外缘,因此可以推断,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权研究将呈现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概况。
图2 高频词可视化聚类图谱
图3 高频词可视化聚类时间图谱
通过VOSviewer软件所形成的5个聚类,对于聚类关键词不能孤立的进行分析,而应置于中国海权研究的语境下。“海权”作为本文的核心关键词,以它为中心形成的聚类1包含了12个关键词,主要探讨了海权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控制和利用海洋的力量,在全球海洋利益竞争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学者主要在海权内涵、陆权与海权关系演进、现代海权与海权战略等方面展开研究。聚类2以“海洋权益”为中心,共包含11个关键词,研究了我国海洋权益维护过程中要妥善解决海洋争端问题。海权是海洋权益、海洋实力、海洋权力有机统一的综合性概念,海洋权益的研究是海权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有关海洋权益的研究多基于法理之上,因此形成了较为独立的研究体系。聚类3以“中国海权”为中心,包括了12个关键词,从历史的宏观角度厘清了中国海权的发展路径,总结了中国海权的特色。传统海权理论研究多从军事意义上的制海权维度切入,但经济全球化以来,传统的海权论已经不适应世界时局的变化,对传统海权理论的逻辑延伸顺势而出。在面临不同背景时对海权的关注点迥异,因此只有基于对整体环境状况有效把握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将海权研究深化。聚类4以“地缘政治”为中心,共有9个关键词,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在后冷战时代,海权国家要妥善处理与海上霸权国家关系,走和平崛起道路。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海军作为维护国家和平崛起的必要条件,目前对地缘政治的研究多涉及海军战略。聚类5以“海洋强国”为中心,囊括了3个关键词,相比于其他4个聚类,范围较小,研究主题较新,主要探讨了中国在实现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飞跃的大背景下,需要加强大学生海权意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海洋战略经历了从以“生存”为底线的海洋认知,到以“发展”为基调的海洋政策,再到以“强国”为战略目标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以“建设海洋强国”为核心内涵的海洋发展战略。[8]海洋强国战略是海权意识上升的产物,没有海权意识或者意识淡薄都会掣肘中国海权的发展,因此目前学者逐渐重视对大学生海权意识教育的研究。
一是海权研究者间缺乏交流合作。当前中国海权研究从多学科视角出发,例如历史视角、军事视角、科技视角、文化视角等,这些视角对深化海权研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学者多从自身单一学科视角进行解读,学者间存在学科壁垒,制约了研究者的创造力。学者间积极的交流合作是突破学科壁垒藩篱,推动海权研究的重要手段,但由表3可知,高贡献作者中倪乐雄、史春林、张文木、郭渊、李强华所作论文都是独著。蔡亮所作论文都是与杨震(复旦大学)合作完成,合作结构单一。刘新华、胡德坤、张峰、陈万平、巩建华等人的文章全部是与本校内学者合作完成。周云亨合作的作者虽然不仅仅局限在同一机构内,但全部供职于上海、南京、北京等研究实力雄厚的海权研究机构。可见,研究者之间合作交流较少,研究机构间和学者间多为内部交流合作,跨校、跨机构间的合作较少,在建构海权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方面未能形成基本共识,存在孤岛现象。三是内陆机构对海权研究的参与度不高。从研究地域来看,活跃机构大部分位于沿海地区,全国许多内陆研究机构和高校较少涉及,海洋类高校期刊虽对海权研究做出巨大贡献,但其期刊影响因子较低,代表性不强,无法为加强我国海权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知识。
一是我国海权研究成果无法紧随海洋事业发展步伐。根据图1可知,海权研究文献量年变化曲线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2006—2014年论文量最多,平均每年33篇,且2014年论文量达到顶峰(51篇),占样本总量的10.2%。海权研究成果虽然增多,但由于长期受“重陆轻海”思想的影响,相较于陆权研究,海权的研究成果略显薄弱,与我国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的发展需求不相匹配,无法满足当前海洋强国建设的现实需要。二是缺乏对热点和前沿问题的聚焦。表5结果显示,海权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拓展出新的研究主题,在1990—2005年间海权研究主要侧重于海洋权益与海域划界,这与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到了2006—2014年间,随着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于是出现了新的研究主题“海洋强国”。中共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因此可以推测“海洋强国”仍会成为未来研究重点。但到了2015—2020年间,暂未出现新的关键词聚类,说明海权研究者对我国海权发展新需求关注度不高。由此可见,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用新理论、新方法深入探索海权研究的前沿热点已经成为当前海权研究的当务之急。三是国内学者对海权概念的界定不统一。中国海权随中国主权而生,但学者对中国海权的研究尚浅,海权概念的使用并不统一。海权理论起源于西方马汉提出的“sea power”,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因为时代背景不同会有不同的理解。一方面从中外比较来看,欧美国家的海权理论多从控制海洋视角出发,而中国的则多从维护海洋权益出发。另一方面从古今对比来看,中国古代海权基于中央集权背景之下与现在法权范畴内的海权不是一个含义。张文木认为当前学界所谈的“古代海权”就是对“海权”概念的误用。[4]因此基于马汉海权论之上的中国海权概念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是缺乏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的运用。从表3分析来看,高贡献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政治、历史、经济、法律。15位作者中,12位作者的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历史研究法曾是政治学研究最主要的方法,长期以来海权研究多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但随着国际大环境和新时代下我国国情的变化,海权问题变得日趋复杂,历史研究方法怕是独力难持,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及理论。[9]二是缺乏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根据EndNote(X9.1)中导入的501篇样本文献显示结果来看,我国海权研究多侧重于用定性研究方法分析海权的发展史,通过逻辑推理从中获得经验、启示,即便有些海权战略关键因素如经济实力、海军力量等采取了定量研究方法,但也仅限于单纯统计数字的罗列。刘新华创新性的运用SWOT分析法和加权评分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海权发展战略的内外环境要素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这样的文章在整个海权研究成果中占比不足1/3,所以亟须加强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海权研究。[10]三是缺乏微观视域下的海权研究。从表4高频关键词统计结果看,目前我国海权研究多从海洋战略、海军战略等战略角度,中国、日本、美国、印度等地域角度,专属经济区、毗连区、大陆架等海域划界角度这些宏观角度分析。43个高频关键词中,仅钓鱼岛、甲午战争、大学生是从微观视角出发,细化到对具体问题进行探讨。由此可见,在研究过程中忽视了从具体问题出发对海权建设中所遇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缺乏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的微观分析。
一是加强现有研究力量的交流,搭建研究平台,形成研究共识。海权研究涉及不同领域的知识,包括历史学、军事学、文化学、管理学、海洋学等多门学科,因此要促使不同研究机构间、学者间合作,就相关问题达成共识,减少因学科壁垒而导致的自说自话问题,便于研究成果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11]例如,2016年武汉大学主办的边界海洋问题跨学科研究期刊《边界与海洋研究》就为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提供了交流平台。因其在国内外公开出版,所以在推进国内海权研究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海权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二是推进内陆地区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海权研究。内陆地区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国家战略研究方面具有强大的科研力量,例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等,但是其关注重点往往在陆权研究上,对海权研究关注度不高。随着陆海统筹战略的深化,陆权研究与海权研究的接轨是必然发展趋势,因此,要充分发挥内陆高校的研究力量优势,推进其对海权的研究,从而更好的为我国陆海统筹战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是聚焦海洋强国战略发展前沿。随着十八大首次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对海洋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中国逐渐进入海权发展时代。在加大海洋权益维护、海权国家和平崛起等主题研究力度的同时,也要关注海洋经济、海洋科技、近海和远洋海军力量、海洋文化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把握时代脉搏,将未来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作为海权研究新的增长点。[12]二是关注海洋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热点问题。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有别于霸权的新型海权和海洋新秩序,它追求的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共享。[13]然而,在运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解决海洋权益争端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与国际海洋法实践脱节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解决具有专属权的重叠区域如何实现共享问题方面尤为突出。因此,在海洋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妥善解决海洋权益纠纷仍是需要继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三是聚焦中国特色的海权发展之路。我国海权研究起步较晚,传统海权思想受马汉海权论影响较大,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中国特色的海权发展之路仍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随着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全面展开,还会面对海洋权益维护、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我国海权研究不能拘泥于西方海权研究范式,需要结合中国地缘特征和国家发展战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海权发展道路,为世界海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一是加强多学科交叉,整合不同学科研究方法。我国海权研究涉及到的国际关系、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经济发展等特定问题,要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才能把海权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二是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在定性基础上结合BibExcel、SATI、COOC等文献计量工具,对海权相关文献的变化趋势、作者及其团队、引文量、机构、基金项目等方面展开全面分析,建立系统的海权分析框架,形成完整分析结果。同时也可效仿国外经验,对难以计量的对象进行量化分析,比如效仿克莱恩的“国力方程”,把构成海权的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战略、海洋意识等众多因素概括为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两大部分,再进一步简化为5个稳定、居于核心地位、具有长期效益的因素,以评分的方式将其定量化。[14]三是重视微观层面的海权研究。因为海权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所以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宏观层面,要有针对性的分析,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比如,关于海洋强国建设背景下大、中、小学生海权意识培养路径差异以及不同海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规则制定等问题皆需从微观视角作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