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走出去”的服装专业来华留学生高职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2-03-07 10:17孙丽
中国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走出去高职院校

孙丽

摘要:服装企业“走出去”亟须高质量本土化人才,然而当地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要求,企业组织二次培训成本过高且效果不持续。因此,以来华留学生为人才来源,从源头上解决人才稀缺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高职院校应注重针对留学生特征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完善人文、专业课程体系、考核标准和管理制度,构建高水平双语教学团队来满足外国留学生学习需求,为海外中国企业输送合格人才,培养一批爱华、友华、亲华的青年国际人才。

关键词:“走出去”企业 高职院校 来华留学生 教学改革

服装制造业是江苏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中国服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江苏服装制造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639家,营业收入1727.2亿元,生产服装23.08億件,均占全国比重10%以上,在中国服装产业版图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在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部分服装产能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已成为趋势。有越来越多的江苏服装企业响应国家号召“走出去”,一方面提升企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另一方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努力与迁入国形成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新格局。

一、“走出去”服装企业亟须高质量、“本土化”、高技能人才

(一)“走出去”服装企业亟须“入乡随俗”

通过对江苏省“走出去”服装企业波司登、阳光集团、天源服装等公司的调研,笔者了解到,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是影响企业“走出去”是否顺利的关键因素。企业在海外设厂的初期,企业中高层主要由国内派遣的管理人员担任,生产线员工和部分中层则在当地招聘、培训。这些在海外设厂的服装企业遇到的共性问题是,虽然当地劳动力成本低,但是生产效率和质量低于国内工厂,导致劳动力成本优势并不明显。同时,由于存在历史、文化、宗教、法律、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原有的管理和考核方法在海外企业中会“水土不服”甚至遭遇强烈抵制。因此,打造一支掌握专业技能、了解两国文化、沟通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中层管理队伍,制定符合当地国情民风的有效措施进行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本土化”管理人才在“走出去”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企业来说,中层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力量,是连接企业战略层和操作层的核心纽带,在组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对于“走出去”企业而言,因其需要面对的是两国国情、文化和政策的差异问题,所以中层往往需要充当调和剂的角色,以促进求同存异、增进双方理解,采取合理措施提高生产效率。根据受访企业的经验,受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方管理人员往往很难将其意图准确地传达到基层,而基层员工在面对中方管理人员时也会有防御心理。因而,“走出去”企业亟须高质量本土人才作为企业中层队伍的储备力量。从长远发展来看,为提高沟通、管理效率,降低人力成本,“走出去”企业的中高层管理队伍逐步实现本土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来华留学生培养对“走出去”服装企业人才储备的重要性

目前,“走出去”企业招聘的本土中层员工主要由当地高职院校和专业学校培养。江苏省服装企业“走出去”的目标地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非洲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无论在基础设施、实训条件、师资队伍还是教学理念等方面都与我国高职教育存在较大差距。其培养的很多毕业生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与工作态度等不符合中国“走出去”企业真实岗位要求,而且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因而竞争优势不强。[1]

因此,中国“走出去”企业在招聘当地员工时,往往需要对员工进行二次培训。比如,阳光集团、华利达集团、波司登等企业国外分部都将在当地招聘的有英语交流能力的大学生作为储备干部,分批派到中国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实践培训、中国文化、企业文化、环保意识等。这些企业力图从文化认可到专业技能培训,在力图培养一支认同企业文化、懂管理的本土化中层队伍,从而更好地与中国团队合作。“走出去”企业通过对迁入国本土员工进行来华二次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这些人才的综合素养,缓解了企业在外运营的用工难问题。然而,这些员工培训期间的交通、食宿等所有费用都由企业来承担,对企业来说是很大的经费和时间投入。另外,因为这类培训属于突击性质,所以培训效益转化时间较长,且持续性效果不够明显。

可见,如何招聘到既了解中国文化,又具备管理经验的当地员工,成为“走出去”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而高职院校的来华留学生恰恰成为弥补这些企业人才短板的最佳选择。学历留学生经过三年在中国的文化浸润、专业训练和素质打磨,无论在文化认同、专业水平、职业素养还是语言能力方面都有更大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以“走出去”服装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制定专门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体系和管理办法,从源头上解决人才稀缺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2]

三、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来华留学生教学实践

为了使来华留学生达到企业用人标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走出去”企业,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与服饰专业在留学生的培养上,进行了创新性探索。首先,我院系统研究了“走出去”企业对海外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不同岗位员工的能力要求;其次,针对留学生所在国家的文化、习惯等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开设订单式课程、制定个性化考核标准和管理制度,满足外国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为“走出去”企业培养对口人才。

(一)剖析“走出去”服装企业对高职留学生的能力要求

江苏省“走出去”服装企业主要以生产型企业为主,主要承接国内总公司发单生产任务,也有一些海外工厂在当地接单,或根据当地市场进行产品开发、生产与销售,与此相关的管理岗位主要是业务跟单、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和品质管理。企业要求这些岗位的当地员工具有以下能力:

第一,具备多语言(中文、英文)的沟通表达能力。波司登公司要求核心岗位员工必须懂中文,以便准确理解中方高层的决策和管理要求并精准执行。同时,核心岗位员工还应能准确表达本地员工的想法和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为中方管理层制定政策提供合理建议。

第二,了解中国文化和企业文化,能快速融入企业,并且能协助中方管理层将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使中国企业尽快融入当地企业经营的环境中。

第三,有较强的服装专业能力。例如,能把握当地当季流行趋势并进行创意设计,能绘制和解析服装效果图、平面款式图,能完成服装打版制作,能设计服装制作工艺流程,制定生产计划。

第四,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吃苦耐劳,有上进心。

(二)构建弘扬中华文化、强化职业能力、尊重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院招收了来自法国、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学历留学生。与本国学生入学标准不同的是,这些留学生并没有参加艺术专业考试,而是根据学生所在国高中毕业成绩录取,大多数学生不具备美术功底。另外,由于东南亚国家与我国长三角地区服装产业发展方向不同,企业对高水平技能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留学生教育不能照搬本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学院将“走出去”服装企业对当地高水平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作为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以生为本,将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交叉融合,重新构建适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服装专业课程体系。

1.以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人文课程体系,加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跨文化适应是通过个人与东道国之间的交流而发生的,这有助于外国学生认识当地社会条件、社会支持服务和价值观等。[3]因此,设置人文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帮助他们有效克服在学习、交流中出现的一系列困难,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其学习效率,促进文化交流。[4]

人文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在课堂教学方面,学院针对留学生开设了中文、中国概况、社会活动与中国文化、设计思维等课程,举办了书画、陶艺、刺绣、植物染、桃花坞木刻年画、太极拳、乒乓球等极具中国文化特色和学校专业特色的体验工坊。在第二课堂,学院鼓励留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文艺演出、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组织留学生考察苏州园林、水乡,体验中国传统节日。通过这一系列丰富的课程教学和社会活动,我们着力从语言、文化、思想、艺术、生活等方面,以引导、浸润等柔性方式,潜移默化地增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实现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學院通过重组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补的教学模式,打破时空限制,逐步提高留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将第二课堂的自主学习纳入学分管理,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融合,促进留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各项文化活动,主动适应在中国的学习生活,加快跨文化适应速度;通过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培养能够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使者,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5]

2.以“文化+”“创意+”“项目+”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升留学生职业能力

采用以项目为驱动的“层级式”专业课程体系,是以“走出去”企业岗位要求为主线,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将专业课程由单科独进的结构改为融会贯通的课程群结构,构建系列工作室核心课程,使各知识点形成相互链接、相互促进的关系,帮助留学生奠定稳固的专业基础、学习系统的专业能力、养成必要的职业素养。

一年级构建“文化+”专业基础课程,提高留学生的艺术技能与素养。针对一年级留学生处于跨文化适应阶段和没有美术基础的特点,将造型、色彩、材料、梭织工艺技术基础等课程有机整合,重构为造型基础、造型研究、综合材料研究、创意开发等综合性课程。以苏州园林、桃花坞木刻年画等优秀地方文化为课程主题,提升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和应用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手脑合一的能力。

二年级构建“创意+”设计工作室课程,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在掌握了文化、技术和实践性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将服装设计与工艺相关知识技能以“工作室”的方式重构,打造循序渐进的服装设计工作室系列核心课程。通过春夏服装、秋冬服装、中国传统服装、礼服四个工作室课程,引导留学生逐步学习不同服装品类的设计制作过程,掌握多种工艺技能及规范,以提高其传承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学校会安排留学生在暑假到中国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体验中国服装企业的设计生产流程和运作模式。

三年级构建“项目+”设计实务课程,以毕业设计为核心,着力培养留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此,学院与本省有丰富海外运营经验的南京远东国际时装有限公司合作共建“SGM ART·MOUSE JI国际时尚中心”,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留学生毕业设计课程,由企业设计师、工艺师、学校骨干教师共同带领留学生逐步参与到规范的职业活动中,培养其专业眼光和判断力,提高成本意识、效率意识、环保意识和敬业精神,为未来的职业角色做好准备。

专业课程体系以创新思维与探究方法为重点,以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支撑,让理论学习和实训实践相结合。项目课程注重对完整工作过程的再现及实践经验的积累,实现了相关领域多种学科的融汇、交叉与综合,有效保障了学生学识、技能、职业精神、延展性发展能力的提升。

3.以跨专业自选的拓展课程,构建留学生个性化职业发展路径

为满足留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服装设计学院开设了苏绣、法式刺绣、手工造花、服装配饰设计等专业拓展课。此外,留学生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跨专业选修皮具设计、室内软装、时尚摄影等课程。这为留学生提供了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兴趣以及母国产业发展需求、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等因素,构建个性化拓展课程与跨界选修课体系的可能性,旨在紧扣留学生专业纵向能力训练的同时,有效拓展其横向知识结构与技能,为就业与职业迁移发展提供更广泛的可能性,也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母国产业与经济发展。

(三)以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加快文化适应,以多维立体的考核机制激发学习进步

根据“走出去”服装企业雇佣当地员工的用人经验和学校以往接待短期国际交流生的经验,学校国际教育学院和服装设计学院分别从学生管理和学业考核角度出发,制定了留学生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

1.奖惩分明的留学生管理制度

目前,部分高校仍将留学生视为接受服务的“宾客”,而非教育管理对象,对留学生缺勤、违纪等现象往往过于宽容。缺乏制度约束,导致留学生的学习状态越来越差,学习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而且还会给本国学生的教育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提高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不仅需要针对留学生群体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也需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增强其纪律意识,加速其跨文化适应。[6][7]以上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留学生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其养成更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进而更好地适应中国“走出去”企业的管理。

学校制定了留学生学籍管理、宿舍管理、教学管理等相关制度,规范留学生行为。比如,加强考勤制度,将出勤率与成绩挂钩,单门课程缺勤1/3以上认定为挂科;将学习成绩与奖学金挂钩,如留学生在某一学年有课程挂科,即取消其下一年免学费和住宿费的资格(为吸引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学院为留学生提供双免政策);将中文等级考试与毕业资格挂钩,毕业时未通过HSK汉语水平四级考试,即无法获得毕业证书。此外,国际教育学院对全校留学生宿舍进行每月一次的宿舍文明评比并对优胜宿舍给予实物奖励,以此激励留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专业技能,营造富有艺术创意和文化氛围的宿舍环境。

2.“三级四维”学业考核机制

学院根据留学生的特征以及“走出去”服装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建立“三级四维”考核机制(表1),以考核促学习,以考核促进步。

一年级时,教师对留学生不了解,留学生对学业评价标准和方式也不了解,所以考核以诊断性评价为主,对教师而言,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熟悉评价标准与方式。同时,学院采用相对性评价,让留学生可以动态感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轨迹。

二年级时,教师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同时,学院采用相对性评价,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让学生动态地感知自己的成长轨迹。

三年级时,留学生要进入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中进行实践和学习,评判学生是否具有职业能力,是否有资格获得毕业证书,校方主要采用总结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同时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设置学生自评和互评,毕业答辩时则由企业专家和教师共同组成评委团,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给予全面的总结性评价。

实践证明,这一系列管理、考核制度的实施,在激发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其组织性、纪律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和效率等方面卓有成效。

(四)打造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双强的双语教学团队

要实现留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了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实训环境、管理制度外,还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留学生跨文化的适应程度和学习效果一方面需要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与教师的专业和教学水平直接相关。

因此,学院在中青年骨干教师中选拔出英语听说能力较强的教师组成双语教学团队。在留学生入学前,由国际教育学院组织这些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留学生生源国国情、文化、宗教信仰等。在培训过程中,教学团队还要定期参与留学生学情诊断分析会、集体备课和纺织服装专业英语的学习和交流,以全面提升授课水平。

在教学质量控制方面,由质控处组织教学督导进行不定时的听课、评课,检验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学期结束后,由国际教育学院组织留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学校根据评价结果淘汰不适合参与留学生教育的教师。

在激励机制方面,承担留学生教学的教师享受奖励性课时补贴,并将留学生教学成果与教师个人绩效、奖金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通过加强双语教师能力培训,实施激励与监管并行的质控体系,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留学生教学的积极性,改善了教学质量,加快了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四、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与服饰专业教学实践成果

学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从2001年开始招收国际交流生,从2017年起招收了三届学历留学生,生源国包括法国、荷兰、孟加拉国等,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形式,至今已培养留学生近百名。

我院服装与服饰专业学历留学生经过三年的系统教育,全部都通过了HSK四级考试,基本都适应了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很高。在专业和文化学习之外,这些留学生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尤其是他们与中国学生合作的“苏式时尚创新设计工作坊”项目获得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

通过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学院服装与服饰专业留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工作态度均得到很大改善,专业能力也获得了中国服装企业的认可。此外,他们参与设计制作的“SGM ART·MOUSE JI”系列服装登上了2021年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舞台。2021年毕业的六位留学生中,两位已经回国在当地华人企业就职,一位创业成立了自己的服装工作室,一位被法国时装学院(IFM)录取攻读硕士,另有两位计划来华攻读本科。可见,学院基于江苏服装“走出去”企业的留学生教学改革试点效果良好。

由于处在学历留学生教育研究阶段,学院服装与服饰专业招收的留学生数量不多,又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留学生无法来华学习,所以学院该专业目前暂时没有招生。但是我们将继续总结前期实践经验,进一步调整留学生教学和管理办法,加大留学生招生力度,为海外中国“走出去”企业输送更多对口人才。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江苏服装企业‘走出去配套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献:

[1]邵从清,姜为青,赵磊,等.纺织服装类高职教育“走出去”办学研究与实践——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天虹纺织集团(越南)合作办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13):130-131.

[2]王朝晖,张春胜.“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人才本土化研究“走出去”——以来华留学生为例[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8,25(05):63-73.

[3]蒋幼玫.尼日利亚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西北大学,2021:3.

[4]吴惠彬,张师嘉,沈梅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研究[J].校园英语,2018(15): 228-230.

[5]陈旦.优秀地方文化融入高校留学生立德树人的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21,42(26):70-72.

[6]陆敏.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一带一路”背景[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0(03):79-83.

[7]王小翠.来华高校留学生教学文化适应及其教学管理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20:2-3.

猜你喜欢
来华留学生走出去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