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秋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如何预防、有效干预,防止学生因心理困扰引发心理疾病、行为问题以及危机事件,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力争做到学生心理危机尽早发现、及时干预、有效控制。通过对大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危机事件研究分析,必将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6.025
1 信息描述
学生小A,大二女生,性格内向,与寝室同学很少互动。开学初与寝室成员聊天过程中,因寝室几名同学一致反驳小A的观点,其中一名同学声音较大,小A感到不被尊重,感觉被孤立,于是和寝室同学吵起来,随着双方矛盾激化,小A情绪越来越激动,随即用刀片割伤手背,寝室同学都很害怕,怕小A出事就把情况告诉了辅导员,辅导员及时赶到现场处理小A伤口并安抚她情绪,随后辅导员和小A及寝室成员进行了谈心谈话。在和寝室学生了解情况过程中辅导员得知小A以前多次因为情绪激动用指甲抠伤手指,这次改为刀片。
2 因素分析
2.1 家庭背景
小A10岁那年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后父母分别重组家庭,各自生活负担较重。父母离婚后并没有给予小A多少关爱,小A虽然和母亲生活,但母亲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相反对小A父亲的怨恨转嫁到小A身上,经常责骂小A,对小A很严厉,让小A感到十分压抑。母亲对她的管教以强压为主,母女二人矛盾逐步激化,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小A想离母亲越远越好。小A自幼没有得到父母亲的关爱,内心渴望被关注、被关怀,对亲情非常渴望。
2.2 自身性格因素
由于家庭环境原因,小A性格内向、敏感,不善言辞、不善交际,有些自卑,不会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遇事情绪不稳定,易激动,一激动有自残行为。
2.3 人际关系因素
由于小A自身性格原因,不爱说话、敏感,导致和寝室几个人的关系比较紧张,寝室其她同学不愿意主动和小A交流,慢慢地小A感觉被其她寝室同学孤立,上课、吃饭都喜欢独来独往。在人际关系紧张的基础上,和寝室同学发生矛盾时不能很好地沟通解决,情绪激动易采用极端方式处理矛盾,常用自伤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3 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突发心理危机
这是一个看似因为人际关系导致的心理危机事件,但透过事件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是家庭成长环境造成小A自身存在性格、心理缺陷的问题,即便不在寝室在其他任何地方只要有刺激她的事件发生,都有可能导致她情绪激动,一激动就有伤害自己的行为。针对此次小A的自残行为辅导员不仅要现场处理得当,日后对她性格、心理等方面的长期干预更为重要。综上所述,辅导员对此次事件的处理流程如下。
3.1 安抚情绪,用真诚、关爱建立信任
辅导员到达现场后要控制局面,防止小A和寝室同学矛盾进一步激化。此时小A情绪还不是很稳定,一直哭泣说话声音较大处在比较激动的状态,辅导员要想办法安抚小A的情绪与小A建立信任,使她情绪恢复稳定。
首先认真、耐心倾听小A陈述事情经过,对她手上的伤口表示关心,同时帮助她处理傷口,这个过程辅导员观察到小A的伤口在手背,两道刮痕,虽然伤口比较深但并不是手腕等要害部位,评估小A虽然有自残行为但并不想自杀。随着帮其处理伤口以及辅导员的安抚,小A情绪逐渐稳定下来。
3.2 多方联系,及时备案
在和小A谈完后,做好记录,及时汇报给学院书记,同时及时将情况反馈给家长,因了解到小A和母亲关系紧张,这次辅导员联系了小A的父亲,将小A在校发生的自残情况及相关问题客观地对其父亲进行了阐述和反馈,表示小A现在需要父母亲的关爱和理解,在和家长交流中寻求家长的帮助和协作。
3.3 构建和谐寝室关系,重新接纳彼此
寝室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良好的寝室关系可以增强宿舍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身心愉悦,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事后辅导员和寝室几名同学多次约谈做她们的思想工作,小范围的把小A家庭情况进行介绍,并要求几名同学对小A的家庭情况保密。在约谈过程中引导寝室同学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有这样的经历是否也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包容和关爱。引导学生相互团结、用善良、爱心陪伴小A,争做小A的朋辈心理辅导员,作为她的同伴帮助她成长也是在帮自己成长。
3.4 耐心疏导,家校联动重塑健康心理
因为家庭成长环境导致小A敏感、自卑,缺乏关爱,在帮助小A过程中做好家长工作极为重要,因为小A和母亲关系紧张,心理的压抑多半来自母亲,做好其母亲的心理工作更为重要,解铃还须系铃人。争取做到家校联动共同帮助小A重建健全的心理支撑,感受亲情的关爱。
在小A回家休息过程中,辅导员多次主动联系小A关心她的近况,以及多次联系小A母亲,做家长思想工作,把小A的在校情况告知其母亲,说明家庭中父母关系对孩子性格造成的影响,尽量让小A的母亲认识到离异给小A造成的伤害,以及她对小A的管教过于严厉,使得小A心理出现了问题,现在需要她的理解和关爱。小A母亲在辅导员多次沟通后主动打电话给小A,关心小A的身体情况,并表示希望小A可以回家和她同住。
3.5 帮助学生自助自救,提升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能力
心理育人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助自救,提升自我意识、自我效能感和责任感。辅导员帮助小A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我心理调节手段和方法以及一定的语言沟通技巧,更好地在生活中驾驭自己的情绪,在学习、生活中学会悦纳自己,建立起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3.5.1 帮助学生重建合理认知,正确认识自我
小A在和同学相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比如在和辅导员沟通过程中,小A曾认为自己父母离异,家庭环境不好自己又一无是处,所以寝室同学才不喜欢和她交往,产生了自卑自弃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敏感、脆弱,时间久了产生压抑、敌对等不良情绪,一旦发生矛盾认为所有同学都是针对她,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针对小A的不合理信念辅导员耐心疏导帮助其调整认知,正视认识自己,正视自身的情绪、心理等问题,接纳自己的一切不完美。
3.5.2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学会调节情绪,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师
在和小A交流过程中,辅导员引导小A正视人际交往中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因为自己过于敏感,自尊心强导致寝室同学在和她交往时都小心翼翼,加大了人际交往的难度,使交往双方都有心理压力。鼓励她承认自身的不足,采取积极的行为方式,比如主动和同学真诚的交往,换位思考,适宜把自己的想法、情绪、心里话和同学交流、勇敢交往,获得更多的友谊,扩大自己的支持体系。
3.6 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重建自信,学会好好爱自己
人是有价值的存在,生命价值观是人们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追求,它影响着人们对生命价值及其生命关系的评价、选择和行动。小A自伤行为体现了她对自己生命的漠视,虽然每次都不是很严重,但这种行为的产生表达了她对自身生命无价感。辅导员对小A的帮助应从具体引导她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入手,获得生命价值感。逐渐小A脸上有了些许自信的笑容。
4 心理健康教育启发
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把一个人比做一棵树,那么家庭是一个人的根,根系发达小树必会长的枝繁叶茂。所以家庭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往往起到决定作用,而因为家庭情况所衍生出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在做这类学生心理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辅导员工作虽然繁琐,但要学会抽丝剥茧,抓重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新生入学报道时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做好全面筛查工作。制作信息登记表,留存学生第一手材料,特别是家庭成员的联系方式。通过学籍卡等基本信息的收集将学生分类管理,对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离异的学生深入了解其成长环境、父母性格及家庭情况,与家长建立互信的联络平台。如小A在开学初能被辅导员从特殊家庭情况中筛查出来,多和家长联系沟通,从进校园就掌握小A的各方面情况,对小A的干预越早效果也会更好。所以对这些单亲、离异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辅导员要通过网络交流、谈心谈话、课堂、寝室走访、同学汇报等多渠道长期掌握学生的异常心理和情绪波动,及时给予重点关注。
(2)加强学习,提升业务能力。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教育管理第一线,与学生接触频繁,随着学生心理问题的多样化,辅导员要想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还要加强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运用相关心理学知识分析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同时参加一些心理健康与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个人工作能力。案例中的辅导员因多次参加心理健康培训和学习,在处理小A危机事件过程中,对现场的把控以及后期的心理干预都是很有效的,也能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所以作为一名辅导员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经验的总结。
(3)加强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创建朋辈心理辅导新阵地。注重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加强寝室成员之间的团结,建立一种人文关怀和朋辈支持的行为和氛围。案例中辅导员把小A的家庭情况告诉寝室其他同学,在引导学生理解小A的基础上更希望她们对小A心理方面能够起到帮扶作用。所以针对寝室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辅导员要引导寝室成员给予这部分学生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起到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构建积极健康的朋辈沟通方式,从而扩大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支持系统。
(4)积极构建校园心理育人文化体系。高校应以心理健康课教育教学为核心,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打造心理育人的有效载体构建心理育人文化体系。可通过海报、宣传片、微信推动、心理测试等形式对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能够了解、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防御知识,初步做到自我诊断、自我防范,自主解决现实的心理问题。丰富多彩的心理育人形式能激发学生主动求助和互帮互助的行为倾向,为自己的心理负责,成为自己心理健康的调节师。
参考文献
[1]武光路.多维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研究[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
[2]武光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
[3]阿茹娜.大学生危机干预及其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J].现代交际,2012,(01).
[4]顾茜,陈肖东,赵晓威.谈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J].学园,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