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莉
文言文因其词汇和语法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而教师教学时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捕捉文言文的精髓,正是文言文教学的最佳路径。下面就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读、说、品、记”中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诵读古代的诗词和文言文”。可见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是需要“读”占鳌头的。如何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笔者认为,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和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思想美、意境美。
《桃花源记》行文简洁朴素,教学中引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关注那些看似简洁却蕴藏丰富内涵的文辞,往往能够一点击破,洞察文章的思想精髓。如作者写桃花源内的村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并”如果去掉,文章的意思不会发生改变,用墨俭省的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成“黄发垂髫,怡然自得”呢?学生通过资料检索,对比和品悟,就会发现“并”在这里看似不起眼,用上去却是“一字千钧”,它强调老人、小孩“都”自得其乐,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桃花源记》中有众多写景的句子,其中有这样一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句话用白话文翻译出来是:“这里的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土地,有美丽的池塘,有桑树和竹林。”翻译过后,虽然意思还在,意境却全然消失,没有了美感。教学这样的文章更易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玩味,也可借助图片或视频渲染辅助。只要学生能带着情感诵读,就是实现了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
二、在“说”中体验
这里的“说”是指用有声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所描述的那样:“语言就是一架展延机,永远拉长感情。”学习文言文,恰当地“说”是为了与文本更好地对话。在文本的留白处、疑难处、重点处说,可以消除学生与文本的隔阂,在读者、教者、作者、编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如文中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具答之”的内容什么?是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于是教学中,有了这样的对话——
生1(村人):这位壮士,有礼了!看您的装束,倒不像是我们村的,请问,您从哪里来?来此有何贵干?
生2(渔人):您好!老人家,在下还礼了。我是武陵人氏,平时以打鱼为生。今天为了多打几条鱼,误入此地,迷了方向。我见这里溪水潺潺,芳草如茵、鲜花遍地,道旁桃花灼灼,连成一片红云,耳闻鸡鸣犬和,一派怡然自得。这样的美景让我着迷,仿佛来到了仙境,不由自主就越走越深。
生1(村人):原来如此。远来是客,贵客既然有缘到此,不如和我到村中小憩,让我们尽尽地主之谊。
生2(渔人):恭敬不如从命,如此,那就叨扰了。
这样一问一答的对话,对前文的留白进行了丰富的补充,村人的热情淳朴,桃花源的美丽,渔人对桃花源的向往溢于言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更透彻了。
这样的对话,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打通了学生与文言文的通道,提升了阅读的文化品味。
三、在“品”中生发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学习文言文,除了走进去,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还需要走出来,从写作技法的角度品析文章的用词之美、写法之妙,并生发形成自己的写作心得。
《桃花源记》的语言精练。作者写村里人见到渔人之后,询问渔人从哪里来,作者描述渔人的回答仅用“具答之”三个字便高度概括;渔人出桃花源后见太守述说桃花源的奇遇,也仅用“诣太守,说如此”的“如此”两个字来概括。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品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答之:“吾乃武陵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误入此地。”
通过比较品析,学生不难看出原文语言的简洁精练之妙,并内化生发为自己的写作心得。
《桃花源记》不仅语言精练,谋篇还很巧妙。文章开头用一句话简单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背景,而后移步换景,从物到人,描写桃花源的怡然幽静。整篇文章取景突出、衔接流畅、详略得当。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先把长文读短,弄清行文脉络: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看到美景——受到款待——走出桃花源——寻而不得。在此基础上思考:作者为什么详写桃花源内的景与人,写景取了怎样的景,写人又刻画了怎样的人,静思细品之下,答案不言而喻——作者所有的谋篇布局,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精巧的构思,正是学习写作技巧的活教材。
四、在“记”中积累
这里的“记”就是通常所说的背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语文要能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好文言文,背诵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记”是一项辛苦的工作,教学中除了鼓励学生持之以恒,教师还可以适当提供一些好的背诵方法。读记《桃花源记》,可以把自己设想成误入桃花源的武陵渔人,一边背诵一边“移步换景”地想象画面,用想象带动背诵;也可以借助与文章相对应的插图,引导背诵;或者根据文章的结构提纲,先分层记忆,再连段成篇。如背诵《桃花源记》的第二、三自然段,可先理出这样的结构线索:进入桃花源——风景优美——生活安乐——民风淳朴。有了线索、提纲的牵引,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当然,能够背诵还只是浅层的“记”,背诵时加入对文本的理解,并用适当的语音、语气、语调、语速,带着情感诵读,这才是“记”的最高境界。如背诵“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段时,就要抓住桃花源景色的优美,村人的“怡然自得”,加入惊奇、赞叹、向往等情感,抓住“豁然开朗”“土地平旷”“阡陌交通”“怡然自得”等关键词,进行声音的二度创作,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诵读出口。坚持高质量的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增加文言的积累,还能不断地发展学生的語感,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成果最有效的反馈。
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在“读、说、品、记”中感受、品悟、生发,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开发了文言文的优质资源,只有开展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水乳交融的教学,才能使文言文的学习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