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感染为内外科常见疾病,文章中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因及发生机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其后护理对策等进行更具体的阐述。以让我们在临床护理当中对感染性休克拥有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
前言:
在一些病毒性疾患,例如流行性出血热等的发病中也易出现休克。但感染性休克则较多见于医院内的感染性病例,在老人、婴幼儿、已分娩的女性、大手术后或体力恢复不良者等尤易发现,一般病人意识清醒,但急躁不安、神色淡漠抑郁,脸色和肌肤较苍白等情况的发生。病人可发生呕吐、腹泻、尿量下降、人体心速加快、人体唿吸深而快、降压一般或较低等表现。对感染性休克的处理主要包括早期的液体复苏、病原学治疗和防感染用药处理、术后处理原发灶,以及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主要脏器的功能支持措施,针对炎症介质的控制或中医调理疗法。
一、感染性休克概念感染性
休克性休克又称做脓毒性休克,是指由細菌以及毒素等物质所导致的脓毒症综合征,并且伴有休克。感染灶的细菌、毒素和胞壁物质等入侵了血流循环系统,并刺激着宿主的各类细菌和体内免疫系统,并且形成了细菌激素和内源性的化学介质,并且它们同时相互作用于机体多个脏器系统,并直接影响着其灌注,从而会造成组织细胞的缺血缺氧情况、新陈代谢失调、功能障碍,以至引起了多脏器功能衰竭。
二、感染性休克的原因
1.病原菌引起性窒息的最常出现的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菌,例如肠杆菌科细胞;不发酵杆菌和脑膜炎球虫以及类杆菌等。革兰阳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以及梭形芽胞球菌等)也能导致休克反应。但是一些病毒性疾患如流行性出血热等等,它在发病中也很可能会引起休克反应。并且各种病毒感染,如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爆发性流脑、肺病、化脓性胆管炎和腹腔感染以及细菌性痢疾等也是容易诱发休克反应。
2.宿主因素,基础性疾病有糖尿病、肝硬化、白血病等,这些人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类药物,抵抗力下降不少,最终都会变成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常常发生在老年人、婴幼儿、分娩妇女、大手术后体力恢复较差者身上。
3.特殊类型的感染性休克毒性休克综合症(TSS)是由细胞毒物所致的重大症候群。原先报告的TSS群是由金葡菌所致,但近年来表明这类征群也可由变异性链球菌所致。
三、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1.感染灶中的病原细菌,及其所释放的各种内毒素和外毒素,可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等产生放出大量的细胞激素及其他血管活性产物。这可使毛细血管壁的渗透性增强,大量向人体血浆外渗。从而造成血浆容量的下降。
2.此类物质亦可导致毛细血管扩大,造成有效循环血量的缺失。
3.病菌毒素以及内源性的生物活性物质可直接破坏心肌细胞,进而导致心脏收缩功能紊乱。而各类感染因素则最后经过这三种始动循环系统、导致细胞损伤和循环系统功能紊乱。进而引发.病毒感染性休克的各类症状。在病毒感染性休克的形成步骤中,炎性细菌活介质起了至关重要性的角色。在身体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时生成的介质对身体构成一定的伤害、同样,人类生物本身也具有着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
四、感染性休克早期临床表现有哪些?
1.意识和精神状况:从最初期的紧张烦躁不安以后逐渐变为神色淡漠抑郁、甚至晕厥,可以看出它对中枢神经细胞发生的反射性由兴奋逐渐转为抑郁不安,疾病病情也由轻转为重。
2.酸碱平衡失调和主要的脏器功用不全。
3.皮肤的颜色、体温和湿度变化(表现为外周围血液灌注状况)肤色苍白、紫绀伴斑状萎缩,代表微循环系统灌注不够。甲床毛细血管充盈状况,也是可以作为参照。但若在前胸及腹壁发现淤点及淤斑,则表明有DIC可能性。
4.头颈部静脉和周围的静脉的情况:静脉萎陷提示血容量不足,充盈过度则心功能不全或者输液过多。
5.脉搏的变化,在休克早期也就是血压还没有降低前,脉搏多见于细速、以至于摸不清。由于休克情况改善,脉搏强度通常会比血压先回升。
6.术后的尿量(反应内脏灌流状况)血压值在10.6kPa(80mmHg)左右的时候,一般尿量为20~30ml/h,当尿量>50ml/h的时候,则说明肾脏血流灌注已充分。
7.在休克时会出现甲皱毛细血管袢数的逐渐下降、直径变细而短、明显呈断线状、充盈度不足,血色逐渐变紫,血液迟缓缺乏均匀性,严重者甚至有大量凝血。目底检测发现小动脉痉挛、微静脉淤张、动静脉比值变化可由通常的2:3改为1:2至1:3,严重者有眼底视网膜水肿。颅压升高者则发生视乳头水肿。
五、感染性休克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1.积极预防病毒感染,以及各种易导致感染性休克的疾病。
2.做好了外伤的现场处置工作,如进行止血、镇痛、保温等。
3.针对于严重贫血以及丢失液体过多的病人,宜适时酌情补液以及外输。
六、感染性休克的护理措施
1.积极的抗感染治疗:(1)药物治疗原则①及早服药,不要等病菌培育结论和药敏试验结束,就应该开始使用低敏感性抗生素。②选择杀菌技术类的抗生素。对于病因未知的感染性休克,可以根据经验用药情况。来选择针对革兰阴性菌兼顾革兰阳性菌的广谱杀菌技术类抗生素,还适量可以考虑合并药物。③对于有条件的病人可以尽量作病菌培育结论和药敏试验以后,并据以选择合适的抗菌素。④给药方式多以静脉灌注给药为主,不可以采取肌内注射或直接服用给药。⑤剂量要适度适量,对疾病发展得很快者,应用更高级的抗生素,但不能仅仅只局限于逐级给药的原则上,或直接可以直接使用更高级的抗生素。(2)去除病灶,对于可以进行手术治疗处理的原发感染性病灶,如关节脓肿、疖肿、皮肤脓肿等,应该采取局部整体切开引流术引流脓液;对于有明确的术后表征的临床外科感染性休克,如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等应该在正确抗休克诊断的基础上,做好正确的治疗前期准备,并进行术后处理。
2.补足血液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液量。即:专门看护严重休克患儿,疾病加重则置入重危病房,并设专门看护;构建静脉通道:迅速形成1~2条静脉输液通路;合理补液时间:前注入结晶水,后再注入胶体水;严密记录出入量,输液工作时间,特别在抢救过程中,有专人精确录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恢复充足的循环血量,是防治感染性休克的重要环节。可通过血压、evp、全血细胞比容等调节补液类型、速率与数量。一般来说可以先输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可避免人体内血细胞沉淀并减少血浆粘度,疏通循環。
3.保证循环的畅通:不论平卧位或是中凹位,头部均宜偏向同一边,经常清理口腔分泌物,并严密监视通气频谱和节律的变化,特别注意有无通气障碍、三凹症等。通过观察唿吸作用形态,检测动脉血气,以了解缺血程度;从而防止误吸、窒碍。
4.纠正酸中毒:感染性休克中常会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宜用百分之五碳酸氢钠溶液,或一次性150~200ml分多次静脉给药,但在改善pH的同时须促进小循环灌注,否则难以实现。
5.应用毛细血管的活性药:一般是为将20mg多巴胺附着于100~200ml 5%葡萄糖液内点滴。用阿拉明使神经末梢的贮存型去甲肾上腺素迅速排出,毛细血管面积缩小,维持降压。但对于其自身来说身体内没有贮存型去甲肾上腺素者则失效(如用利血平、胍乙啶)。一般用法为将10~20mg附着于5%葡萄糖液内静点。654-2、阿托品两者均为抗胆碱能药,它们的主要目标是使小冠状动脉和微毛细血管扩容,以缓解小循环功能障碍。但相对来说阿托品毒性较大,应用时需要多注意心率。654-2成年人10~20mg/次静脉注射,每间歇10~20min。阿托品成年人1.5~2mg/次,每10~15min内再反复1次。
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它具有耐炎、抗毒物、控制血小板的凝聚、维护血管内皮细胞等抗休克的功能。在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条件下,可以早期进行短期、中大剂量的激素冲击疗法,例如可以运用地塞米松10~40mg/次、甲泼尼龙40~160mg/次或氢化可的松100~200mg/次,每4~6h/天内给予静脉注射给药一次,一般持续2~3天。
7.加强组织灌注。即进行将患者头颅和躯干抬起20°~30°,将下肢抬起15°~20°的休克体位。
8.使用防休克裤,使血液回流向心,进行正常灌流;使用血栓生物活性制剂,能提高血压,促进循环.应用时注意检测血压,以调节输液速率。
9.调节体温。严密监视体温变动;保暖:休克时体温迅速下降,应予以保温,并且避免烫伤。室内气温在二十℃以下为宜;库血的复温:在输液前,应使库血复温后再使用;减温:感染性休克或高热时,应予以物理降温。
参考文献:
[1]王爱霞:感染性休克的水电解质代谢。陈敏章等主编:临床水和电解质平衡,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北京.
[2]徐肇玥:感染性休克,林兆耆等主编: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内版社,1980,北京.
[3]冯森 崔金龙: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 2010年7月上第2卷第13期 (中国医科大学,辽宁沈阳110001).
作者简介:
刘梦真(1998-),女,汉族,山东滨州人,山东英才学院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