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枫
一、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与分析
课题组选择了“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喜欢程度、锻炼时长和频率以及时间段、课外体育锻炼开展形式、最喜欢的课外体育锻炼项目、影响因素”八个要素设置了10个问题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进行梳理分析后,得到如下结论:
(1)99.56%的学生都认为有必要每天进行课外体育锻炼,76.17%的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89.91%的学生表示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由此说明学生普遍对课外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知并从内心认同喜欢。
(2)每天课外体育锻炼在60分钟以上的学生仅占11.84%;30~60分钟以内的学生居多,占47.51%;投入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学生占34.5%;80.41%的学生每天锻炼次数为两次;只有5.41%的学生锻炼次数在4次及以上。由此可见,学生虽积极参加了课外体育锻炼,但是近90%的学生锻炼时长不足。94.59%的学生坚持课外体育锻炼意识有待加强。
(3)51.46%的学生每天选择在放学后进行体育锻炼,选择课间进行体育锻炼的仅占32.46%。这说明放学后学生如何科学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急需教师和家长的引导。
(4)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多样但表现出明显的集中性,59.8%的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为课间操,其次为班级体育活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
(5)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球类项目深受学生的欢迎,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羽毛球(17.54%)、篮球(16.52%)和跳绳(15.94%)。
(6)影响小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36.55%的学生选择“学习任务重,无充足时间”,34.21%的学生选择“缺少锻炼伙伴”,28.07%的学生选择“场地设施不完善或缺乏器材”,15.35%的学生选择“缺少喜欢的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由此可见,学习任务重、缺乏锻炼时间、场地问题、缺少锻炼伙伴和喜欢的锻炼项目是影响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因素。
二、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施策略
课题组针对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从优化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空间、形式、项目和方法入手,提出了以下策略。
(一)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任务驱动策略指在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通过设置项目,学生完成任务的形式驱动学生锻炼来提升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效性。任务驱动项目怎样设置呢?
(1)根据课堂内容设置项目。体育教师可按柔韧性、灵活性、力量、速度、耐力五大身体基本素质的薄弱环节,每天适当布置一些辅助练习。
(2)根据本校体育特色设置项目。
足球是我们北正街小学的特色,学校体育老师创编了快乐足球操,让学生在家里跟着音乐跳足球操,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
(3)根据比赛内容设置项目。例如:报名参加短跑比赛的学生,老师布置提高腿部爆发力的练习;报名参加跳高、跳远项目的学生,老师布置弹跳、灵敏性的练习。
还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气候条件设置项目。
(二)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氛围创设策略
(1)体育锻炼硬环境的创设。齐全的设施,多样实用的器材,优質的学校硬环境容易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2)体育锻炼软环境的创设。体育锻炼软环境创设包括学生锻炼方法营造和人群锻炼营造。
(3)体育锻炼内容的创设。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挖掘或开发富有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安全性的大众健身项目。
(三)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家校联动策略(1)编制《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手册》,督导家庭体育锻炼,向学生和家长普及锻炼方法。
(2)搭建家校联系平台,做到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全方位衔接,落实学生课外体育锻炼。
(3)学校体育比赛设立亲子体育锻炼运动项目,提高家庭体育锻炼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