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文脉,在行走中阅读城市

2022-03-07 00:08吴婧茸
现代苏州 2022年4期
关键词:苏州人文脉古建筑

吴婧茸

爱上一座城。有人喜欢它活力十足、鲜活创新的如今,也有人喜欢它跨越千秋,博大精深的过往。苏州,始建于春秋、兴旺于唐宋、强盛于明清、旋即复兴于当代,仿佛一首生发有因、疾缓有序、错落有致、抑扬顿挫的旋律,奏起了这2500多年似水年华的魅力篇章。

旺盛的“文化基因”,

造就惹人爱的小桥流水人家

史载,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即位,命伍子胥将原来方圆只有3公里的都城,扩建为周长47里,有水陆城门各8座的阖闾大城。这是姑苏城的起点,历史悠久绵长,却仿佛又在转瞬蹙眉之间。从那以后,这座叫“苏州”的城市就一直向前行走着,从未停过那铿锵有力的脚步。

欣赏苏州的成长,也沉醉于它的过往。这座白发古城,饱经了沧海桑田,浸润了风花雪月,也历经了血与火的磨炼与洗礼,至今城址不变,本性未改,用文脉串联起了古往今来。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树一叶,都是文化,城墙街巷皆有故事。这座白发古城延绵千年,她的存在,也是江南文脉延续的象征。

今年是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在苏州大学教授华人德看来,苏州之所以是苏州,是因为这座城市氤氲着十分旺盛的“文化基因”,从古至今,一脉传承。文化,是苏州割舍不断的血脉。

“2500多年的文化是苏州的魂,文化不是钢铁水泥可以一蹴而就,是这千百年来积淀所成。星移斗转,时出其新;文脉延续,千年不竭。脉者,络也。城市如人,对于一个人来说,脉主精神,营气血,决生死,关健康。一个文化禀赋极其丰厚的城市更是这样。”

文化不断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文化的积累性和文化的变革性。而苏州拥有着众多这样稳定、长期延续的内在要素,古墙、古村、古桥、古树、古建筑……这些跨越千秋的元素,它们在文化积累中一再被肯定、被传承,在文化的变革中也仍然被保留、被发扬,这些烙在苏州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自然又巧妙地遍布整个城市,造就了惹人喜爱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

保护古城基因密码,让美好不曾遗落

把“文化基因”放大,探求苏州文脉,会发现这串基因密码是如此真实、丰富和精彩。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苏州也从未舍弃过保护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苏州始终坚持把古城保护工作放在首位,持续深化整体保护。

近年来,苏州出台《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護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设立姑苏古城保护与发展基金。在苏州市姑苏区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工作站执行主任阮涌三为代表的专家们看来,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中,苏州是做得最好最完整的一个。苏州的文脉延续得到了历代人的垂青,也得到了当代年轻人的无限爱意。

在宋代平江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苏州的路、河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和河道、街巷、道路景观基本未变;唐代始现的“三横三直”加“一环”的骨干水系,及唐诗中呈现的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基本未变;兴建于历朝历代的百余个古典园林及古建筑等文物古迹、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3个传统风貌地区、3个历史地段也基本未变,这里古城的保护、城脉的延伸,成为一个奇迹。

除了苏州的主城区,那些散落在古城四周,依附在河道之畔的水乡古镇,犹如镶嵌在高贵王冠上夺目耀眼的粒粒珍珠和颗颗宝石。如果说,苏州古城是滋养苏州文化及其脉络的摇篮,那周边的水乡古镇则是苏州文脉的重要“基因”和有机构件。

据统计,现在苏州全市尚存有30多个古镇古村,其中周庄、同里、甪直、木渎等千年古镇驰名中外,充满了江南水乡风情,令人心驰神往,畅游流连。

今年春节长假期间,摄影师陈建光带着自己心爱的单反相机来到周庄,漫步在周庄古镇的石板路上。在他看来,周庄街巷临河延伸,河岸依依杨柳,石栏石凳相连,房屋贴水而建,与水巷驳岸一起构成了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外墙景观,加上色彩上的粉墙黛瓦,还有无处不见的小桥,极富江南人家的审美意蕴。

在陈建光的镜头下,小巷中的窈窕身影、古井旁小板凳上晒着的萝卜条、石拱桥上嬉戏打闹的孩子……这一切宛然进入了时空隧道,此时独属于苏州的造型在他心里头越发厚重起来,古朴淡雅的水乡轮廓也突然明亮起来,一阵风过,陈建光似乎还能闻到一丝丝河虾的鲜味、茉莉的香味,美好的感觉油然而生。

“比起那些林立的高楼,苏州这一线不曾遗落、也不曾截断的悠长文脉更能让人心生美好,让我越发地爱上这座城。”

古建筑情思,守护可以触摸得到的历史

古建筑,可以说是苏州从古至今精致生活的一个窗户,延续千年的市井烟火传递着江南文化的宜人风情。在这些古宅大院中,可以读出无数的故事,还原成一幅幅真实的历史画面。那些隐于苏州角角落落的古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品,更是苏州古城的文脉所在。

东山陆巷古镇,这太湖上的一湾半岛,风景秀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聚集的好地方,一座名叫“会老堂”的古宅坐落在静谧的巷子深处。明代正德年间,三朝宰相王鏊告老还乡,在故乡建造了这个用以会友聚贤的会老堂,这座古老的建筑物至今已有着将近五百年的历史。随着光阴的流逝,会老堂静静矗立着,见证着苏州的岁月变更。

2003年夏天,热爱古宅修复工作的邢伟英在旅行中偶遇会老堂,一见倾心,在得到苏州文管部门的审批后,对其进行修缮翻新,令这座古建筑焕发新的生机。如今的会老堂,不再是宰相家的私宅,而是一家古董精品酒店,向所有喜欢苏州古建筑和江南传统文化的人敞开大门。

踏进会老堂,依次分布着门屋、大厅、楼厅、后院,每进间以天井相隔,正中有门院贯通,呈前堂后寝的传统建筑布局。其南北照墙上的缠枝花砖雕、大厅顶梁木雕、莲花柱前门木刻、将军门坤石等均为珍贵文物,步入其中,一路皆是浓缩的景致。

在邢伟英眼中,古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和历史,每一幢古建筑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记录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古建筑修复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要恢复其中消失的片段,重现那份最初的韵致。

“我游历过40多个国家和城市,苏州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在这里,我能够感受到苏州文化的那份醇厚,这里的古城保护做得很好,有很多古建筑被很好地保存下来,在原址的古建筑那份文化的醇厚是从泥土里冒出来的,这种可以沉浸式的体验,是历史给予我们的一份恩赐。”

邢伟英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对古建筑的修缮,修缮它们是为了让优秀文化的传承能有一个更好的载体,不仅是要让现代人感受到历史的文脉之美,更应该让人们能够实实在在地融入其中。

除了会老堂,苏州还有数不胜数的古建筑,具有数以千计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建筑成就了苏州的文化内涵,延伸着苏州文化脉络,它们的传承,带着时间的痕迹,将蒙尘的历史再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可以沉浸式触摸那份隽美古韵。

“绿色古董”,让城市的历史“枝繁叶茂”

古树名木,不仅体现了城市的生态文明,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而其中的古树名木家族也是“人丁兴旺”,赓续城市文脉。据介绍,苏州古城区古树名木有986株,全市农村范围内古树名木1370株。

在相城区太平北浜北岸利民桥头,有一棵古银杏树已经900多岁,每年金秋时节,这棵树下便会围绕着数以百计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只为一睹它的芳容。

据《三沙王氏宗谱》记载:王皋次子王铎,效仿祖先“三槐堂”前植槐树的故事,在“王氏宗祠”前种植了两棵银杏,其中一棵枯死,另一棵枝叶茂盛,存活下的就是这棵古银杏。

王振昌,宋太尉王皋第29世孙,抗金英雄宋太尉王皋南渡后在太平定居、归隐,并长眠于此。往后,王氏祖祖辈辈就守在这棵古银杏旁。“这棵古银树900多岁了,我小时候就常和小伙伴在树下玩耍,踩踩它粗壮的树根。”对于王振昌和苏州城来说,这棵古银杏就是根基和历史的见证。

从历史中走来,古树的年轮即是文化的沉淀。在千年学府苏州中学内,有座小山名叫“道山”,是吴越王钱氏南园的遗迹,山上有一棵柏树来自五代时期,被称作五代柏,历经千年沧桑存活至今。

苏州中学校史研究室主任丁云衍介绍说,据明嘉靖十年(1531)江苏巡抚的告示,当时道山上遍植柏树,然而从嘉靖十年至今,历经四百七十余年,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仅有一棵柏树存活下来,至今还屹立山巅,这便是这棵神奇的五代柏。

“苏州中学的五代柏,像极了一位沧桑老人,见证着苏州府学的肇始与终结,见证了紫阳书院的风雨兴衰,见证了苏州中学的千年文脉,也见证了山脚下这片土地的变迁与历史。对于世世代代的苏州学子来说,苏州的千年学脉是精神支柱,是心灵寄托,更是获得文化自信的风向标。”

苏州博物馆忠王府里有一棵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亲手栽种的紫藤树,至今已有480多岁。春花秋月,岁岁繁华。它见证的不仅是苏州文脉延绵,更有文士大儒的世纪过往。这枝紫藤花,虽然已历经百年沧桑,但在每年4月依旧如约盛开,送给苏州人百年不变的紫色浪漫,也让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一睹为快。

这株被称为“文藤”的紫藤被称为活的文物,就连贝聿铭也对它情有独钟,他特意精选造型相近的紫藤植在馆内,将文徵明手植紫藤与新藤嫁接,新老连接,文脉不灭。自2013年开始,每年紫藤盛花期后,苏州博物馆都会推出文创镇店之宝——文徵明紫藤种子,寓意着薪火相传,文脉延续。每一年,都有几百上千颗“文藤”种子,从蘇州博物馆被寄往大江南北,天南海北的人,都可以通过种下一粒种子,向文徵明致敬,再用一段漫长的生命旅程,感受苏州的历史的延续,寄望文脉的新生。

古树,是活着的历史见证者。苏州2500多年历史,文明演进与历史更替的脉络,在枝干中伸展,它们让城市的历史更为得“枝繁叶茂”。

因为苏州人,爱上这座城

你是因为什么原因爱上苏州的?总有一个高赞回答是:“因为一个人。”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苏州人在全国各地都深受好评,惹人喜爱,他们那如水一般的性格,温文儒雅的腔调,让周围人在这不躁不浮的文化心态中,感受到一份恬淡,同时也找到了苏州绵绵不断的文化脉络。

人是万物之灵长。在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副教授谢鸿权看来,苏州文脉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基因”就是苏州人本身。山温水软的苏州,养出了温文尔雅的苏州人。作为渔猎生产的“尚智”与作为稻作生产的“精细”,两者之间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苏州人在文化生成中的逻辑起点,陶铸了苏州先民的文化心智,也开启苏州人绵绵不绝的文化脉络。禀承着“尚智”和“精细”的文化精神,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崇儒弘学,尊师重教,让这里成为了著名的状元之乡。

苏州的特产是状元院士,苏州的传统是耕读传家。

北宋名相范仲淹通过科举成为进士,踏上了仕途青云之旅,他创造了苏州府学、开辟了苏州教育事业里程碑。自此,苏州文风更盛,英才辈出。人们在颂读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一次又一次地把他的精神记取心间。

读书好学的风尚,积年累月,流转轮回,既可影响大户高门,也能濡染柴门市井。这一时间漫长而又品质高尚的旅程,经过了不间断和无止境的涵养、陶冶、滋润、调适,最终凝成了苏州人特有的文化气质和文化风范。

苏州还有着众多书香世家,明代的文氏家族以文徵明的书画诗文为代表,不只在苏州的历史上,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子文彭是以篆刻名世的一代大家,其孙文震亨所著的《长物志》仍在流行。其另一世孙文震孟设计的私家园林艺圃,已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之中。许多像他们一样的苏州人家,经过一代一代传授、创造、世袭,成就了苏州文化脉络中的主体。

正是由于长久地伴随着苏州古城的诗礼传家、学术传家、艺术传家的习尚,经过了历代先贤和文化精英们的创造、保护与弘扬,至今仍熠熠生辉、璀璨夺目。

这就是苏州,这就是一代代的苏州人,因风雅而美丽了这一方文化水土,因教养而铸造了这一座文化名城。也正是因为这一代代的苏州人构成了苏州文化旺盛的创造力及其呈现出来的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苏州人文脉古建筑
王亦如:只为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传统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恢复研究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古建筑文物现代防火保护的有效措施
入静止观的苏州人
最是那水一般的温柔
中国古建筑
刍议古建筑保护中的档案工作分析
丁酉年腊月十九黄州寿苏会
张建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