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月共甘不胜愁

2022-03-07 00:08黄子珉
现代苏州 2022年4期
关键词:空山故园盛世

黄子珉

从古至今,月亮在中国文化里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寄托了精神,承载了情绪。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柔肠百转、万千情思;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宏阔壮大、豪情满怀;也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幽静、恬淡惬意。

我能想像到那些千百年前的诗人们,对月亮的美好寄托。品读杜甫的《月圆》这首诗:“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才发现原来圆月也可以有另一种解读。

《月圆》虽写圆月却又满是愁思,一个“孤”字和一个“寒”字,像利剑般割破我对月圆“温”与“柔”的印象。似乎觉得这样还不够,诗人又挥动了笔墨写下“当楼满”“动夜扉”,一股寒气顿时笼罩了我。

作为“诗圣”的杜甫是孤傲的,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苦难的书写,对人民的同情。他的诗是对现实的不满,是对命运的抗争,是前所未有的独属于杜甫的沉郁。在我原本的印象中,大唐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盛世图景,是文明开放、浪漫而又梦幻的时代,而在杜甫的笔下,大唐却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无穷无尽的离愁别绪,是混乱破败的日暮西山的大唐悲歌。

有人曾開玩笑说:李白似乎从未老过,而杜甫一生下来便老了。李白是温热的少年郎,他的思乡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孤独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奇诡、浪漫的想象,展示诗仙的风骨,只因他是盛世的李白,由此:“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而杜甫却没有如此幸运,“盛世的李白,乱世的杜甫”,现实对杜甫而言,是无边的痛苦。就此,我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他偏偏要用“孤月”“寒江”,用“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的写实,来抒发自己“独在异乡”的孤独。“悲”仿佛成了他的习惯,月下思乡本已十分感伤,这伤感却又不停歇地切换角度,从身边荡漾而起,弥漫到江水、山林、星空,直至遥远而温馨的故园。

如果说李白的诗是“白月光”,那杜甫的诗便一定是心头那“朱砂痣”了。想要逃离现实的悲,却又刻骨铭心地爱这人世间。

颈联中的“空山静”“列宿稀”,让人感到孤寂,让人冷彻心扉,而他却偏偏都受下了。一个英雄能有几次相思的雨季?杜甫命运多舛,一生都是苦的。可笑的是,偏偏又是这份“苦”成就了他,就在这份与天下人共甘苦的意识中,诗人的宏大意境,诗歌悲天悯人的情感都抒发到极致。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尾联笔锋回转,家国情怀在明月清辉中奔涌流淌。在这一刻,似乎所有的愁与苦都被填满了。月亮似乎不冷了,因为圆月与他与故乡同在。他和所思之人,所念之地,在同一轮圆月之下啊!隔千里兮共明月,故乡似乎近在眼前。

此时此刻,我忽然想到日本诗人松尾芭蕉所写的“风吹髭,暮秋叹者谁子”徘句。恍惚中,我仿佛穿越时空,看见了空山圆月,看见月下那个愁苦思乡的身影。忧世人疾苦,发天下悲声。我终于真正地明白了——圆月不胜愁。

这是属于那个风起云涌时代的歌声,那个举世无双的杜甫的圆月,是千百年前那个月下伤怀的爱国之士的愁绪。

猜你喜欢
空山故园盛世
以泉会友,共享东亚文化盛世
空山
空山断章(二章)
空山
盛世钟声
李轶贤
好事近·故园之恋
盛世之美
远方(组诗)
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