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刚
摘 要:增材制造技术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师资缺乏、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缺少范式、实训设备不足等问题。校企地共建“工业级SLM、LCD智能增材制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有效解决了师资和设备问题。高校柔性专家、企业专家、本校教师在充分调研区域增材制造企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减材一体化”的课程建设理念,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构建了对接职业标准、满足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并且创建了三导师三阶段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校企地 增材制造 专业建设
课 题:本文系山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科研立项课题“校企地共建智能增材制造技术专业‘一平台三协同五辐射’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RSJY2020-Y0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宏观政策的出台为职业院校开展新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增材制造技术专业建设中,如何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现“建设一个专业、带动一个产业、服务一方经济”的目标,是职教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增材制造技术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缺乏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增材制造产业异军突起,人才需求与日俱增。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却面临师资严重缺乏的问题。《教育部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中,首次将“增材制造工程”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由此可见,通过本科教育来获取专业师资这一职业院校的常规做法,很难解决当下的专业师资缺乏问题。
(二)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缺少范式
国内职业教育增材制造方向的探索发展最早可追溯到2013年,当时增材制造只是作为工业设計专业或模具专业的一个方向。2015年《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等政策文件的出台,推动了增材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但成果并不多见。《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2018年修订)》首次新增“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将“增材制造技术”作为高职新增专业。可见,作为新兴专业,职教系统的办学经验还十分有限,能提供参考和借鉴的成熟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还相对较少,需要在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三)实训设备不足
增材制造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加工技术,其设备对职业院校来说当然需要从零起步,因此大量的实训设备投入也给学校带来了压力。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经过近4年的探索和实践,烟台工贸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法。
(一)校企地共建“工业级SLM、LCD智能增材制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其建设目标是,通过整合跨界资源要素,延伸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教育链,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组合优化,带动区域增材制造产业和学院新专业的发展。对接新兴产业的专业建设起点高、投资大,特别是起重要支撑作用的创新平台建设,仅仅依靠校企合作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因此,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形成校企地三方的协同共建。在校企合作投入千余万元的基础上,2019年,学院增材制造技术专业获批市校地融合项目,获财政支持150万元。2020年,金属3D打印装备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获批市校地融合项目,获财政支持38万元。目前,该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建成了教授工作站、激光熔覆实训室、多功能3D打印综合实训室。
1.教授工作站
作为先进技术推广和师资力量提升的孵化器,为学院教师科研、教学能力提升,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全方位支持。在此基础上,学院相继成立了院士工作平台、金属3D打印新材料博士科研工作站和烟台市制造业首席技师工作站,学院聘请了9位柔性专家参与平台和专业建设,倾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工业级金属3D打印+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孵化平台。实施了名师引领、相互兼职、企业挂职的师资建设模式。柔性专家团队承担学院专业教师的理论培训任务,全面系统提升专业教师的增材制造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到对方所在单位兼职,围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相互取长补短。一方面,教师在参与企业部分技术工作时,能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提高专业技术技能;另一方面,技术人员在学校兼职的过程中,能掌握学生实际情况,提高授课水平。专业教师每年到江苏永年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一线挂职锻炼至少2个月,熟悉企业生产运作和设备运行,增强质量意识、工艺意识、安全意识,提高专业技术技能。
2.激光熔覆实训室
按照工业级标准设计,囊括了激光熔覆、激光熔化全套设备和技术,其先进性、实用性等指标国内领先并填补省内教育领域空白,现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3.多功能3D打印综合实训室
主要包括YB激光打印成型机、光固化打印机、DLP光固化打印机、FDM桌面级打印机、蓝光扫描仪等。
(二)构建了增减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为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紧密对接,学院研究团队列举出区域内主要的增材制造企业,从中选取7家,分别开展调查访谈,归纳整理出企业不同岗位对增材制造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要求,确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访谈中发现,增材制造企业的生产工艺,不仅需要增材制造的3D打印技术,而且需要产品后处理的减材加工技术。因此,团队提出了“增减材一体化”理念。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6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包括1门减材加工技术。针对现有教材适用性不强的问题,学院组建了由高校柔性专家、企业专家和本校教师组成的教材开发团队,共同研究企业生产工艺,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结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分解任务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科学整合成知识技能模块,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其中,编写校本教材,共同构建了对接职业标准、满足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
(三)创建了三导师三阶段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充分运用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授工作站、博士工作平台,发挥其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是学院研究团队研究的重点。
经过多方研讨,学院研究团队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根据培养目标和学习任务,按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将学生在校学习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实结合学习阶段。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学生在校内教师的带领下,以理论学习为主,每周增加4个课时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第二阶段是工学一体学习阶段。第三学期、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学生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采用双周循环的方式,两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两周在校内实习工厂完成工学一体的实训任务。第三阶段是实习与科研阶段。第六学期,学生在校内教师、企业师傅、柔性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企业生产实习、科学研究等各项任务。整个3年,学生不出校园就能实现学校、工厂、科研院所三方协同的一站式培养。
三、取得的效果
经过4年的探索实践,学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得到检验和完善,专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逐年加强。继2017年9月,模具制造(3D打印方向)首次招生38人后,2020年,该专业获教育部批准为三年制高职专业,于2021年开始招生,可以说该专业获得了高职高专和技工教育的双认可。
(一)师资力量得到加强
4年来,学院打造了齐鲁首席技师1人,山东省技术能手1人,烟台市首席技师1人,烟台市技术能手4人,烟台市有突出贡献技师1人,烟台市技术能手6人。学院教学团队发表教改论文30篇,申请专利5项,完成省级以上课题7项、市级课题5项。“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学院教师参加2020年全国教师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项、优秀奖1项,参加省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参加市赛获奖28项。
(二)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院4年共培养增材制造技术专业学生238人。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获奖颇丰,获国赛优秀奖2项,省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17级学生因为良好的职业素养、过硬的技术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有些还在企业开办的3D打印培训班中担任讲师。
(三)社会服务有序开展
针对激光熔覆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等在航空航天、船舶、冶金、汽车零部件、工业模具和精准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学院开始组织师生面向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已先后為多家科研院所提供产品试制等服务。
专业建设永远在路上。学院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仍在建设和完善当中,其中的新专业建设也只是众多职业院校新专业建设中的一例,但它的建设模式、校企地三方的协同配合以及通过专业发展实现“带动一个产业、服务一方经济”的建设目标,对同类院校都具体较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岗.产教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增材制造技术专业路径探索[J].科技风,2021(5).
[2]谷连旺,周韵.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4).
[3]彭程,刘松利,戴甲洪,等.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增材制造专业建设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3).
[4]史玉立,余萍,单艳芬.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21,12(5).
[作者单位: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
(烟台工贸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