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音乐作品鉴赏研究

2022-03-06 14:50周海波
艺术家 2022年12期
关键词:楚军汉军项羽

□周海波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传承久远,也是十大名曲之一。在我国古代乐曲中,《十面埋伏》所展现的雄浑壮阔的曲风,是其他曲子所不具备的。可以说,《十面埋伏》是一首既经典又独特的乐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是项羽刘邦垓下之战的场景,该乐曲将凝重而又紧张的战场气氛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这首乐曲最早的创作年代可以追溯至唐朝,华秋萍编写的《琵琶行》最早将《十面埋伏》以书面记载的形式收录,1895 年,李芳园将其改名为《淮阴平楚》,所以《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不过《十面埋伏》是最为人熟知的称呼。

一、《十面埋伏》的背景

公元前202 年,古老的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影响后世几千年的战争,这一次战争也为汉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那就是项羽与刘邦的垓下之战。在这次战斗中,项羽被刘邦围困,四面楚歌,面对战士的接连战死,即使勇猛如霸王也有了英雄末路之感,当时双方的十万军队,在垓下杀得昏天暗地、尸横遍野,最后项羽兵败,于乌江横剑自刎,这才有了后来的汉朝,也有了后世的汉族。《十面埋伏》这首曲子描述的就是当时的战争情境,所以在该乐曲中,我们可以窥见项羽垓下被困时四面楚歌的紧张之感,也可以听到两军交战时的惨烈悲壮,还能够听到项羽英雄末路时的悲凉。每个人都会被《十面埋伏》那紧张、激烈、悲壮的情感包裹,那猛烈的情感可以打动每一个中国人,其中既有我们对英雄人物的向往,也有对历史风云变幻的慨叹。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霸王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从古到今,一直不乏咏叹项羽英雄末路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也为我们渲染了项羽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这种形象已经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扎根。正是在这样的情感驱动下,我们更能体会到项羽四面楚歌时的那种悲凉,所以《十面埋伏》这首乐曲能够深深印刻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二、战前准备

如同两军交战需要战前准备一样,《十面埋伏》乐曲中也有一个“战前准备”部分,并且该乐曲也将这种战前准备的紧张气氛凸显出来。战前准备阶段既是楚汉决战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乐曲《十面埋伏》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十面埋伏》分为五个小段,分别为列营、吹打、点将、排阵以及走队,节奏十分紧密,就如同战场上那紧张逼人的气氛一般,让人感到十分凝重,战争仿佛一触即发。列营是整首乐曲的开篇,具有总领全曲的作用。如同战争需要先擂响战鼓一样,乐曲一开始,琵琶的声音就震耳欲聋,用高音区的和弦模仿战鼓的轰鸣。战士的情绪受战鼓调动,而听众的情绪被震耳欲聋的琵琶声调动,我们眼中仿佛出现了战士们喊杀震天、列阵迎敌的画面。战争异常严肃而又充满紧张气氛,列营这一段将这种紧张的气氛渲染出来,奠定了整首乐曲的紧张基调。吹打则是《十面埋伏》中的抒情段落,通过轮指的手法模拟了古代军队中筚篥的声音,表现的是刘邦的汉军由远及近的情境。汉军是为了消灭敌人而至,需要排兵布阵,所以在吹打的后半段,是点将的内容。点将部分通过16分音符表现出该段内容的紧凑,将汉军排兵布阵时的忙碌急促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排阵和走队的曲调相对简单,但能够将汉军战斗前高昂的必胜的信念表现出来。情绪发展到现在,已经非常浓烈,下一刻就是楚汉两军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乐曲也即将过渡到战斗部分的内容。在实际演奏过程中,点将、排阵、走队的部分是乐曲中的抒情部分,在具体表现时,演奏者会对这三部分的节奏进行变化及取舍,从而让《十面埋伏》这首乐曲表现得更有生命力。

三、战斗过程

《十面埋伏》中的战斗过程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战斗过程也是整个《十面埋伏》的核心。在这个阶段,楚汉双方殊死搏斗,战斗十分惨烈,局势也十分紧张。通过乐曲,我们能够感受到这次战斗的紧张激烈,也能感受到霸王成王败寇的无奈,同时也可以看到霸王兵败时英雄末路的凄凉。面对那四面响起的楚歌声,所有楚军都走到了末路,迎接他们的只有失败与死亡,所有的浴血厮杀最后只不过是徒做挣扎。埋伏部分通过一张一弛的节奏将战斗开始前的那种紧张气氛渲染出来,我们能够从乐曲中感受到局势的紧张,好似战斗一触即发,但楚军却全然不知威胁已经逼近。这种心理及气氛上的紧张,让《十面埋伏》的艺术特性瞬间上升一个层次。在鸡鸣山小战中,楚汉两军对垒,此时尚未表现出倾向性较强的战场胜负局面,两军似乎旗鼓相当。所以在这部分乐曲中,《十面埋伏》的演奏运用了琵琶演奏技巧中的刹弦,使琵琶发出嚓嚓的金属声响,模拟两军兵器碰撞时的声响,使人身临其境,好似看到了楚汉两军短兵相接时的景象,让人不禁热血澎湃。“看着”势均力敌的楚汉二军,听众所有的热情都会被点燃。接下来的九里山大战,是整场战斗的高潮,同时也是整首乐曲的高潮。为了渲染整场战斗的气势,让听众感受到战斗的恢宏场面,在九里山大战的开始,乐曲的节奏就十分紧密。随着战斗的发展,战场节奏变化越来越快,大战也越来越紧张,所以需要使用琵琶进行“夹扫”的方式演奏。这种快速的“夹扫”将刘邦的汉军那种勇猛无敌的形象凸显出来。楚军面对这样的敌人,即使奋力厮杀,也很难突围,楚军将士已经感受到失败及死亡的降临,这对楚军的军心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他们从家乡随着项羽一路征战,所向披靡,为楚军留下了赫赫威名,当时的楚军就是无敌的代名词。然而,此时无敌天下的楚军将要尝试首次失败,也是最后一次失败,这次失败之后,楚军或许将失去争夺天下的最后机会。每个楚军将士的内心都是十分悲凉的,他们开始思念自己的家乡,或许永远也无法回到那个生长的地方了。凄凉的“箫声”代表的是凄凉的楚歌,楚军将士闻听四面楚歌声,顿时丧失了斗志,军心涣散,但是他们依旧需要用手中的刀枪,与敌人战斗到最后一丝鲜血流尽。战士们疯狂地嘶吼着,这好像是他们最后的一丝勇气,也是他们战斗时守护的最后一丝意义。为了表示楚军将士声嘶力竭的呐喊,在《十面埋伏》乐曲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使用“并双弦”及“推、拉”的演奏技法,让听众好似能从中感受到战士们最后的悲鸣,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战斗发生时的热血沸腾,又可以感受到战斗结束时的那种绝望与悲凉,战争永远是那么残酷。整首乐曲中最紧张最严肃的高潮部分就这样被表现出来,战士们的情感通过呐喊得到了发泄,听众的情感也被完全调动,每个人都会随着战场节奏而心绪起伏,《十面埋伏》的演奏也因此能够引起听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战斗结束

在最后的九里山大战中,我们可以从《十面埋伏》的乐曲中感受到那种惨烈,同时,战斗中也有一种激昂,那是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产生的超越生死的气势。在上一阶段,虽然没有出现战斗的结局,但从四面楚歌的表现来看,我们已经可以对结局有所预料,楚军大势已去,最终的胜利者将是汉军。战斗结束的阶段分为两部分,分别为溃围南山以及乌江自刎。战斗结束阶段表现的是项羽兵败的凄楚,因此,要表现出他那种穷途末路的感受。人们心中顶天立地的英雄项羽,最终兵败自刎,这样的情感也能够让人们有极深的感触,同时,也能让人们体会到汉军凯旋时的欢喜,两种情感可以形成深刻而又十分强烈的对比,给予人们强烈的情感冲击。在当前我们所能听到的大部分《十面埋伏》乐曲中,只有溃围南山以及乌江自刎部分,此段音乐十分凄凉,但是在原谱中,还有“全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三个小段,这三个小段表现的是刘邦的汉军凯旋时的喜悦,可以与霸王乌江自刎时的悲凉进行对比,突出凄凉的气氛。现在对《十面埋伏》的演奏,有很多音乐家认为,后面三小段对汉军得胜姿态的描绘过于冗杂,会影响整首乐曲的节奏,所以大多数音乐家在演奏时会将后三段省略,这样可以更好地对乐曲进行表现,这也就是我们常听的《十面埋伏》中较少有最后三个小段的原因。

五、《十面埋伏》的音乐成就

《十面埋伏》所表现的场面十分宏大,给听众的感受也非常直观真切。古代的琵琶乐曲分为文曲及武曲,如同《十面埋伏》这样气势恢宏、场面阔大的乐曲,就属于武曲,文曲偏重抒情,武曲偏向写实。《十面埋伏》乐曲是偏向写实的作品,描述的是项羽刘邦垓下之战的整个过程,并且能够通过音乐让人感受垓下之战的惨烈。作为武曲的代表,《十面埋伏》已经达到了我国琵琶曲的巅峰。刘邦项羽的故事衍生出了两首名曲,一首是《十面埋伏》,另一首是《霸王卸甲》。虽然两首曲子的故事主干相同,但是《十面埋伏》主要体现的是刘邦汉军的视角,所以在曲调上相对而言会较昂扬,气势磅礴,其昂扬的曲调更能够调动听众的情绪,而听众从昂扬的曲调中,也更能想象楚军被围困时的绝望凄惶。所以,从艺术成就而言,《十面埋伏》的艺术成就更高,也更受人们的喜爱。

六、《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

从整体来看,《十面埋伏》这首乐曲在结构上具有起承转合的布局特点,乐曲的战前准备阶段分为5 个部分,这5 个部分的内容就是全曲的开始,也就是“起”的部分,战前准备既是战斗开始的征兆,同时也是《十面埋伏》乐曲的开始,还承接着下一阶段的内容,所以战斗准备阶段还具有“承”的作用。《十面埋伏》描述了整场垓下之战,也同其他类型的艺术作品一样,有完整的故事线,有开始,也有结束。第二个阶段是战斗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战前准备阶段时双方的自信已经慢慢发生了转变,胜利的天平发生了倾斜,楚军渐渐露出失败之势,接下来双方战斗的胜负高下立判,霸王即将兵败,那么楚军兵败之后,整个故事也必转向结尾,所以乐曲也要转到下一个阶段,即第二阶段的内容也具有“转”的作用。最后,在战斗结束阶段,虽然《十面埋伏》整首乐曲主要展现刘邦汉军的视角,但是对项羽的最后结局也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展现,那种凄凉悲壮的英雄末路,可以打动后世的一个又一个听众。《十面埋伏》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合”的部分,因为这个阶段既包含了对项羽英雄末路的描绘,同时又包含了对刘邦凯旋之后的描绘,二者共同构成了最后一个阶段的内容,同时也互相形成了对比,增加了《十面埋伏》的情感张力。汉军的喜悦突出了项羽自刎时的悲凉,而项羽英雄末路时的悲凉也反衬着汉军胜利,刘邦问鼎中原时那莫大的喜悦。

七、琵琶的音乐特点

我国古代发明了许多种类的乐器,在这些乐器中,弹拨乐器是十分经典的一类。中国的弹拨乐器种类十分丰富,有琵琶、古琴、古筝等。通过弹拨,它们可发声,可以表现出丰富的音乐情感。这些弹拨乐器又可以分三类,分别为平置、抱握以及击弦弹拨类。弹拨乐器的主要音乐特点就是音色清脆明亮,可以将活泼跳荡的旋律及鲜明的节奏表现出来,表现力极为丰富。在民族管弦乐器中,琵琶占据重要地位。琵琶这种乐器不仅可以展现出活泼跳荡的旋律,还可以弹奏和弦,表现更复杂的音乐节奏,特别对于武曲这样重写实的乐曲来说,故事的紧张感、节奏等都需要通过和弦表达。在东汉时期,琵琶被称为“批”或者“把”,这是形容琵琶的演奏动作,如同现在的“弹”“挑”,到后来从“批”“把”中衍生出了“琵琶”的名字,一直沿用到现在。琵琶的弹奏手法十分丰富,如弹、挑、扫、轮、勾、抹、揉、推、打等,不同的弹奏手法组合在一起,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情感。音乐的穿透性、感染力等也会因为不同的琵琶弹奏手法而有不同的表现。

《十面埋伏》属于我国乃至全世界顶尖的乐曲,它是一首琵琶曲,通过我国古代特殊的乐器——琵琶进行演奏。《十面埋伏》是一部具有完整故事性的音乐作品,表现了楚汉相争的最后一场战争。在结构上,它具有起承转合的特点,通过三个阶段的音乐描绘,突出了汉军及楚军各自的心理变化,也成功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听众。《十面埋伏》的成功之处并不仅是曲谱的巧妙,也与其演奏乐器有关。作为著名的琵琶武曲,《十面埋伏》无论从艺术特点上还是演奏效果上,都可以称得上是首屈一指。

猜你喜欢
楚军汉军项羽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庸国的灭亡
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
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
梦遇项羽
历史上最早的细菌战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
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