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生活类电影中美食意象的内在隐喻与文化表达

2022-03-06 04:54吴静
声屏世界 2022年24期
关键词:食堂隐喻美食

□吴静

日本电影的风格化、类型化非常显著,在题材方面,日本电影人偏向于创作生活类题材,把影视目光聚焦于社会构成的基层组织——家庭,或者把创作指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与日本民族含蓄内敛的特征是息息相关的。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日本电影在创作风格、叙事特点、镜头语言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该类型电影,日本本土电影面向国家现实,并对其进行反思。尤其是二战后拍摄的家庭题材电影,更是以审视的态度描写日本家庭生活,借助微观的家庭生活来折射宏观的社会问题,镜头语言风格也相对一致,以细腻朴实又舒缓安静的特点缓缓道来,成为观众了解日本生活与社会的主要途经。

在生活类题材电影中,饮食与饮食文化是最常表现的元素。本文主要选取日本电影中极具代表性且口碑较好的《深夜食堂》《小森林》《小花的味增汤》等影片为个案,在这些电影中,通过电影的声画表达真实地再现日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与饮食习惯,还可以透过饮食看到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与生活理念,从而可以审视电影中美食意象的隐喻指向。

美食意象的内在隐喻与内涵

作为语言中的隐喻,其特征可概括为隐喻的媒介总是由话语的形式表现出来,对象可能在话语描写中明显地体现出来,也可能由上下文语境提供,或根本不体现出来。在确立描写对象时,语境比文字描写本身起着更大的决定性作用。①隐喻是语言中的修辞手法,它同样存在于非语言领域中,比如电影文本。电影中的美食不只是叙事线索,也是一种符号意象。作为象征符号,它一定要代表某种东西,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符号的阐释者建立的。更因为象征符号是在社会和文化大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其解释是约定俗成的。②从这个层面来看,电影中的美食意象作为非语言隐喻,是饮食文化、电影叙事、社会文化等多种文化杂糅的结果。在日本美食类电影中,食物寄托着角色的各种情感,也带给角色充沛的精神力量,甚至可以作为他们的心灵归宿,不同层面的隐喻意义无穷,美食以其独特的方式建构了影片中具有超越性的隐喻价值。

情感寄托。“民以食为天”在日本也不例外,许多电影中都表现出了日本人对于食物的热爱。在“食”方面,日本电影人拍摄了很多以食物为主线来叙事的影片,如《海鸥食堂》《乌冬》《小森林》《深夜食堂》《小花的味增汤》等,电影中通过日本最常见的食物寿司、梅子酒、咖喱、味噌等将日本家庭日常生活的形象白描出来,通过反复出现的蒙太奇手法传递一种治愈系感受,并将食物与个人情感嫁接。

在影片《小花的味增汤》中,患有乳腺癌的妈妈教小花做料理,从最简单的味噌汤开始教起,这样即使她离开了,食物的味道也能延续妈妈对小花的爱,也可以将温暖伴随在小花身边。影片整体的风格与基调属于平静温和的,在缓缓的叙述中,味噌汤作为一种连接母女关系的食物,成为小花情感寄托的重要因素。在是枝裕和导演的《海街日记》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四姐妹聚在一起喝外婆酿的梅子酒,吃炸竹夹鱼,还有自己腌制的咸菜等食物。这些简单的情节并非只是起着单纯叙事的作用,而是人物维系感情的纽带,进一步表现出日本人对食物的依赖。

影片《海鸥食堂》的故事非常简单干净,片中每个人似乎都有自身的伤痛往事,中年妇女幸江独自一人来到芬兰开餐厅,影片中没有明确交待她独自来到异国他乡开餐厅的理由,正是因为这种无法言说或者不需言说的叙事表达,给观众留下了自我想象与思索的空间,而幸江的勤奋以及她认真对待美食与生活的态度,正是她将自身情感寄托于美食之中或者是灌注于这件小小的餐厅之中的外在性表现。正子一直在照顾自己的父母,在父母相继去世后来到芬兰,似乎是一种解脱。影片情节的巧妙之处在于每次谈及人们内心的痛楚时,美食总是起到一定的转移作用,从而构造出美食所象征的浓郁的情感力量。

精神力量。在日本人眼中,食物不仅是生活必备品,更是他们的精神动力,日本人从自然食物中汲取精神力量,食物是他们的治愈代表物。居酒屋是日本电影中最为常见的场景空间之一,忙碌一天的日本人在下班后约上同事一起去居酒屋喝一杯,配着简单又精致的菜品,这就是大部分日本人解压的主要途经,居酒屋是日本工薪阶层发泄情绪、缓解疲惫与压力的场所。《深夜食堂》的主要场景非常集中于简单,来来往往的顾客与喋喋不休的小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家小餐馆中,在深夜食堂中穿梭的新客或熟客正是大部分日本人的缩影,他们总是忙碌到深夜12点,超负荷的劳动压力与精神压力使每个人看起来都稍显疲惫又心事重重,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他们急需找到一个可以依赖与释放的场所,而影片中的面积不大还略有些狭窄的居酒屋正好成为他们释放压力的避世空间。影片将当代日本人的高度紧张的生存状态表现出来,同时也将日本人对饮食不可替代的依赖感传达给观众。

类似《深夜食堂》这种以居酒屋为场所来展开叙事的电影不在少数,居酒屋不只是吃饭的空间,同时也是强压之下生活的日本人放松调解自身情绪的场所,从这个层面来看,居酒屋带来的精神力量要超出饮食本身。

心灵归宿。不同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食物背后,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习俗与民族意识,美食电影中正是借助一个又一个的美食意象来表达人性与人情,反言之,美食也与不断适应快节奏生活中大众的心灵相契合,成为他们的心灵归宿,

将食物与隐喻结合得最为恰当的当属《深夜食堂》,影片以几个小故事穿插一起讲述发生在深夜食堂的形形色色的人的故事,每一个小故事有代表性的主人公,每一个小故事也以食物名称命名,“那不勒斯意面”“山药泥拌饭”“咖喱饭”这些食物已成为一种象征性符号。以“那不勒斯意面”来说,这是玉子每次来必点的食物,从她口中得知这款意面是她老家的做法,可以看出看似崇尚金钱与欲望的玉子,内心深处怀念着家乡的味道。意面中蕴含着她的童年与美好过去,所以成为她始终放不下的食物,而意面隐喻的“家乡情”正是可以激发观众共鸣的切入点。

《深夜食堂》中第二个小故事“山药泥拌饭”以孤身一人来到东京并且被骗的栗山美知留为主要人物展开叙述,她无意间路过深夜食堂,趁着店主不注意吃了一顿霸王餐,但终究逃脱不掉内心的愧疚,上门道歉并希望通过打工来弥补还债。在之后的打工日子里,她从店主身上学到了许多烹饪本领,自身性格也逐渐发生改变,并且在店主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这份工作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认可与救赎,同时也是她对大都市生活梦想追求的实质性表现。其中,落魄时品尝的那一份“山药泥拌饭”不仅满足了她的味蕾,更充盈了其内心,让她在都市中找到一份安宁的同时也找到了心灵归宿。

美食意象的文化传播与表达

食物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其代表的饮食文化也能够给人带来适度的精神力量,成为支撑人精神的结构载体,也可以体现一个地区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内涵,象征这个地区乃至民族的集体记忆。食物所代表的文化身份如何表达,以美食为主的日本生活类电影中便可以找到其表达方式。

健康至上饮食理念的诠释。日本人饮食崇尚健康至上,反对速食主义。在电影中,家人认真做饭的情节很常见,而且经常是一边做饭一边聊天。《步履不停》是是枝裕和2008年拍摄的一部作品,厨房与餐桌是主要的叙事空间,食物在影片中承担着家庭成员关系润滑剂的作用。影片开始便是母亲与女儿在厨房里面边煮饭边谈论家常的场景,影片中不断表现着一家人围绕着厨房聊日常的情景,通过反复表现做饭这一普通生活,进一步表现出日本人对于饮食的重视。《深夜食堂》会通过镜头来表现老板做餐的过程,可以发现,日本人烹饪食物程序并不复杂,少油少盐的做法也透露出日本人对健康理念的认知。

日本人很尊重食物,日本的饮食文化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仁义”理念体现于食物中便是减少屠杀,所以早期日本饮食中很少食牛羊肉,随着营养知识的普及,意识到牛肉的营养价值才逐步开始接受牛肉。尊重食物的另一表现就是十分注重餐桌礼仪,并且在日本人看来,尊重食物就应该秉持一种感恩的情怀与态度。因此,日本电影中常有这样一种情节,如《小森林》中女主进食前总会对食物说“我要吃了”,吃饭变成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与食物的对话是日本人尊重食物的仪式化表现,也是日本“万物有灵”的物哀观的表达。在《深夜食堂》中,孤儿美智留因为迫不得已而吃了“白食”,但即使吃“白食”也没有忘记将餐具摆放整齐。这个情节设置十分巧妙,既反映出美智留对吃“白食”的愧疚,也折射出日本人对食物的态度,那是内心深处不变的尊重与感恩。

内敛与含蓄文化的表达。美食题材包含的意象不单包括食物,还有盛放食物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餐具也是极具象征意义的,透过餐具本身的呈现,可以看到日本民族的性格特征与日本文化本身。日本电影中所使用的餐具大多都很精致,而且餐具容量偏小,从视觉感官角度来看,日本电影中餐具的简洁美也为电影整体画面风格增色不少。日本人对餐具的考究以及朴素的审美偏好也可以反映出日本人内敛的性格,从中也可以透露出,日本人非常重视饮食餐具的选择与使用,而且审美偏好基本一致,主要以朴素典雅风格为主,色彩多为淡色系,即便在餐具上点缀图案也是以简单淡雅并且充满诗情画意风格为主。

日本人饮食注重食物的艺术性,盘中的食物往往像是一件艺术品,散发着优雅感。以人们惯常评判事物的“色香味俱全”的评判标准,日本饮食通常更注重“色”,暂且不说味道如何,食物外形的美观是一定要讲究。另外,料理的布局不是随意摆放的,也是经过精心的设计而成,“摆放艺术”也是日本饮食中的一大特色,可以说,日本的饮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以《深夜食堂》为例,这个夜晚十二点开始营业的居酒屋只有一人经营,老板、厨师、服务员三个角色集于一身,但多重身份并没有导致经营者的手忙脚乱,每次顾客点餐之后,他总是有条不紊做出一盘盘美食。在端上食物之前,导演会给该食物一个特写镜头,将分量少但很精致的食物呈现出来。美食的摆放艺术正是日本民族含蓄的体现。

慢生活节奏文化的传递。电影《小森林》分为《夏秋篇》(2014)与《冬春篇》(2015),两部影片都表现了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影片中的场景空间很简单,通过种菜、做菜、吃饭、洗碗等极具日常化的琐事来展现饮食与四季的关系。《夏秋篇》中出现了面包、甜酒、果酱、酱油、鳟鱼等食物,《冬春篇》中出现了蛋糕、糯米团、土豆等食物,饮食是整个影片的全部。在这部以食物为主的影片中,不难发现日本人对待食物的态度,而态度的背后正是他们对生活态度的诠释与表达,是对慢节奏生活的追寻与向往。

《小森林》通过四季的变更来传达食物带来的丰收与喜悦之情,影片中主人公市子生活的地方仿佛一片原始之地,与快节奏的现代化大城市格格不入,而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体验正是“慢生活”的文化理念的最好诠释。在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日本,城市中千篇一律的机械生活方式已让很多日本人感到疲惫不堪,而慢生活理念含有一种救赎之意,将人拉回纯净自然的境界,生活变得慢而简单,从日常种植、收割、品尝美食等细微的事情中感受慢文化带来的变化与惊喜。从另一角度来看,影片倡导的慢文化也很巧妙地诠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一种原生态理念的传递。从电影语言来看,片中也运用了许多特写镜头来表现食物,并运用长镜头来表现烹饪过程,这种特别采取的技术手段与表现方式正是与慢文化的思想理念相契合。

结语

日本饮食类题材电影以食物为符号,食物背后隐藏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人生感悟与不同人的生活情境,传达出日本人真实的社会境遇与内心情感。创作者将这类情感与各式食物相结合带来想象性与描绘性的书写,让镜头前的观众感受到日本人深藏于食物中的文化内涵与百味人生。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习惯之一,电影中的“饮食”常常蕴含着各种文化形态,是人性、感情、社会文化的“隐喻”,食物就像人生百态,在电影叙事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指向作用。大众的基本物质生活无非衣食住行这四方面,人类的生存依赖于饮食,饮食与生活有着最为直接紧密的联系,而透过生活背后饮食又可以体认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电影作为媒介载体,自诞生便承担着宣传与传播的使命,电影的“再现”特点是其与其他艺术相区别的表征。因此,在反映生活的题材中,饮食是必不可少的影像元素,食物、厨房、餐桌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就是电影不可或缺的表达符号,电影的再现又使饮食文化可以毫无保留的呈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美食意象所起到的作用不仅是民族文化、饮食文化以及电影语言的融合,而是透过电影了解日本饮食与文化,透过镜头语言认识世界,这本就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日本电影本身就具有朴实平淡的特色,通过电影来感知日常生活,把电影作为日本人生活经验的叙事考察是有一定价值的。从研究视角来说,电影所承载的研究价值要超越电影语言本身,可以说,日本电影俨然是研究日本生活、日本社会、日本文化的理想影像文本。

注释:

①②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4.

猜你喜欢
食堂隐喻美食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食堂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
三千食堂
美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