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超语能力为中心的翻译专业知识体系构建

2022-03-06 02:19单菲菲赵常友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知识结构技能时代

单菲菲,赵常友

(1.凯里学院 外国语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2.曲靖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

引 言

在科技飞速进步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时代,我国翻译专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为满足时代发展要求,推进新时代我国翻译专业改革发展,教育部于2018年颁布了《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文简称《国标》),为翻译本科专业建设建立了指导原则和宏观标准;2020年发布了《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下文简称《指南》),为翻译本科专业建设明确定位,为翻译专业特色创新发展指明路线。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我国新时代特色翻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推动了中国特色翻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然而,在翻译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仍面临一些挑战,翻译专业仍不能很好地顺应时代的要求。一方面翻译专业招生被大规模压缩[1],另一方面,真正符合新时代语言服务市场需求的高水平、专业化、应用型翻译人才数量仍然缺乏[2]。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缺乏对翻译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认识,以至于大部分翻译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新时代社会对翻译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本研究在探讨以《国标》和《指南》为指导原则的新时代翻译专业知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剖析翻译专业面临的新挑战,进而提出构建以超语能力为中心的翻译知识结构,以期帮助外语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翻译知识结构及培养目标,并提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一、新时代翻译专业知识结构特征

为了适应社会新需求,保证翻译专业教育质量,《国标》确定了翻译专业人才标准,是翻译本科专业建设的基本依据。《国标》明确了新时代翻译专业人才更高的能力目标要求:除了基本的语言应用能力和翻译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6]。《指南》对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等方面都做出了更具体的指示:《指南》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规定为“能够胜任语言服务及国际交流工作的复合型人才”[7],并在培养规格方面具体界定了翻译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8]。

《国标》在培养规格中指出了翻译专业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生理、心理、道德和综合素质[9]。《指南》在此基础上落实了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除了翻译专业基本的学科素养之外,还强调了学生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素养[10]。新时代培养的翻译专业复合型人才,要能够拥有全球视野,要有知识、有能力、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上传达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智慧;同时要有正确的思想观、有家国情怀,能够在国际交流中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和发展中国文化。

《国标》提出了以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翻译知识为重点的多元互补的百科知识结构,包括翻译工作需要进行语言转换所涉及的多语语言知识以及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基础口笔译知识和翻译理论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相关社会文化知识等综合知识[11]。《指南》则进一步强化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和国情知识在翻译专业知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12]。翻译人才是一种优质的人力资源,具有国家利益导向。新时代翻译人才的培养应以我国教育政策为根本遵循,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因此,我们培养的翻译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多语应用能力,更要了解我国国情、国家方针政策,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树立文化自信,这样才能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正确传达中国理念。

《国标》提出了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两方面能力要求。语言能力主要指双语运用能力,翻译能力主要指口笔译技能及相关行业的运作能力、翻译技术和工具操作等方面能力[13]。《国标》对翻译能力进行比较宽泛的描述,《指南》 进一步明确了翻译能力的定义:运用翻译知识、方法与技巧进行有效的语言转换能力,一般包括双语能力、超语言能力、工具能力、策略能力等[14]。此外,《指南》还强调了翻译专业学生应该具有“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其它能力,突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能力要求”,尤其强调培养重点为以“翻译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而不是知识传授,从而与长期与之界限不明的英语专业区分开来[15]。

翻译专业知识结构应该打破“以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训练为导向”的传统,强调提升综合素质和全面知识,强化多语言文化知识,增加国别区域知识,培养家国情怀,增强世界公民意识,提升学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更好地满足毕业生从事国际交流和语言服务工作、传播中国声音以及助力全球治理的需要[16]。

二、新时代翻译专业面临的新挑战

我国翻译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翻译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新时代语言服务行业的兴起,我国翻译专业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仍面临诸多新挑战。

第一,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强力冲击着我国翻译专业教育,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一方面,机器翻译的出现和迅速发展迫使翻译专业招生规模压缩,影响了翻译专业的培养规模[17]。翻译专业学生如果只重视基本的语言转换技能,缺乏人文素养、思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很容易被机器翻译所替代,缺乏竞争力。新时代我们所培养的翻译人才,除了要能处理机器翻译可以解决专业论文或工程计划书的一部分基本意义的翻译,更需要能够运用翻译技能和专业知识对翻译材料的整体语篇意义、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有整体的把握。此外,新时代的翻译人才要具有人文素养和文化自觉,在文学和文化外宣翻译方面,要能够在机器翻译文学语篇基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将文学典籍的精妙和美感传达出来、将文化内涵和深意传播出去。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推动着新时代翻译行业迅速发展,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翻译专业教育,推动翻译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18]。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翻译技术不断进步,翻译载体范围越来越广——从传统的文本扩展到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翻译工具越来越多,如数据库、语料库、云平台、翻译记忆软件等;新型翻译型态不断出现和发展,如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语类资源等。这些新兴的翻译技术和工具推动了新时代翻译事业的发展,是新时代翻译人才所必须掌握的翻译技能。新时代翻译专业应该抓住这个新机遇,将翻译技术纳入人才培养重要内容,培养翻译本科专业学生有效地使用这些工具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翻译工作质量和效率,满足新时代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所需的翻译人才需求。

第二,培养目标同质化,专业内涵建设有待加深。目前仍有大部分翻译专业定位不明确,与英语专业性质没有本质区别。翻译专业知识结构仍以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与翻译专业的相关综合素质和能力知识结构相对缺乏,尤其是文学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服务行业专业素养、翻译技术和工具操作能力等以翻译专业方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尚未完整,难以实现新时代服务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此外,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培养的不足,难以满足国家战略和文化宣传对国际组织人才和创新型翻译人才的需求。

第三,翻译专业培养模式和方式单一,课程设置亟待调整。首先,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呈现明显的同质化,大部分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家标准一致,课程设置也主要为国家标准要求的主干课程,未能体现《国标》和《指南》所提倡的学校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要求。《国标》和《指南》为我国翻译专业提供指导原则,各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翻译人才。另一方面,培养方式单一,课程设置方面以语言技能等课程为主,翻译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设置相对缺乏,导致学生专业基础和技能不扎实。学生虽然拥有一定的语言技能和翻译知识,但是运用语言技能和翻译知识进行翻译实践和语言服务的能力相对较弱。此外,翻译专业培养过于注重翻译的技能性培养,培养学科知识内容相对单一,翻译专业相关的新兴学科课程以及服务行业相关专业课程欠缺,导致人才培养口径相对狭窄,竞争力相对较弱,难以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新时代,翻译专业要顺应国家发展新格局,立足国家,放眼世界,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制定适应新发展格局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发展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构建人类共同体培养高质量的语言服务人才。

三、构建以超语能力为中心的知识结构

为解决翻译专业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高翻译专业培养质量,实现新时代翻译专业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以超语能力(translanguaging)为框架统整多元培养目标,面向超语能力构建翻译专业知识体系。

(一)以超语能力为框架统整多元教学目标

超语能力是当前国内外多语现象和语言教育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19]。超语能力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过程和语言学习过程与学习者的认知思维、社会生活、情感价值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有密切联系。从“超语能力”视角来看,语言实践和语言习得都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因而语言实践和语言教育通常是超越系统、超越空间、超越学科同时具有变革性的[20]。超语能力最初由威尔士教育家威廉姆斯于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指在同一堂课上系统地使用威尔士语和英语分别作为输入和产出的一种教学实践;后来,其他研究者将双语和多语课堂上各种各样的超越语言界限来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行为都用超语能力来概括[21]。大量研究调查证明,超语能力作为一种有效的双语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还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文化意识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多元任务处理等多方面能力[22][23]。

加西亚[24]发展此概念为“双语者从事的多种话语实践,以便理解他们的双语世界。”超语能力也用来指一种超越语言之间的界限,同时超越语言和其他认知、符号及模态系统之间的界限的创作意义和沟通过程的后多语主义(“Post-Multilingualism”)的一种具体现象[25]。后多语主义是对今全球化社会的一种新型多语现象和问题,它体现的不仅仅是多语共存现象,更是如何在维护每种语言的独立性及特点的同时,多语、多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出的新问题[26]。加西亚和李[27]进一步从社会符号学审视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将多模态符号资源也纳入超语能力概念当中,将其概念完善为多语者使用多模态资源来协调复杂的多语行为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来获取和交流知识、信息、社会关系、身份和价值观念的动态过程。总之,超语能力指多语者使用多语意库(不止一种语言)和多种符号资源(主要为语言但不仅仅是语言)在多语世界中生活,构建意义或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不仅仅指能够准确恰当的表达知识和传递信息,还包括协调复杂的社会关系,构建多重身份及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新时代翻译专业需要培养的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传播中国声音、进行语言服务的翻译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因此,翻译专业要以超语能力为知识结构中心,统整素质、语言和能力目标,确保综合素质培养、知识传授和训练技能相互融合,培养以知识储备为基础的价值素养为保障的具有超语技能的新时代服务行业和国际交流工作所需人才。

(二)以超语能力为核心构建翻译专业知识体系的理据

以超语能力为基础整合翻译专业教学目标、面向超语能力构建翻译专业知识体系主要具备以下理据。首先,超语能力与新时代翻译专业目标以及《指南》提出的翻译能力互相融通。从一开始,“超语能力”这一概念就将语言使用和思维、认知,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联系在一起,要求人们在熟悉多种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超越某种语言和文化视角去客观的审视国际事务、灵活地进行有效的语言转换。可见,超语能力体现了翻译专业要求的多重素质、知识、能力。超语能力意味着在具有《国标》和《指南》提出的较高的综合素质、多元知识和多重语言及翻译能力基础上,能够在处理国际事务和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恰当地协调复杂的语言和社会关系,或者在保护语言个体间特征及完整性的同时,超越语言之间的界限来表达自己的文化、社会、政治意识及价值观,乃至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的能力。

其次,超语能力展示新时代翻译专业教学范式的学理依据。新时代科技进步和翻译技术的发展,要求翻译专业教学逐渐从通识翻译和文化翻译教学范式转移为专业翻译和行业翻译教学范式[28]。翻译专业除了培养学生以上提到的基本语言文化知识、能力和素养,也应该培养学生特定专业知识结构和语言构建方式能力。超语能力指使用多种符号资源来协调复杂的社会和认知活动的能力,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而是在特定语境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语境中的交流要求人们深入了解特定学科的知识和内容的语篇结构、修辞手段、元话语方式和句法资源构建方式。因此,超语能力培养是新时代翻译专业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核心,以超越能力培养为中心体现了新时代翻译专业教学范式。

(三)面向超语能力构建课程知识体系

要推动翻译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转变,就必须深入剖析超语能力的基本框架及其各项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系统研究每一课程在各要素中的培养路径以及各课程之间的分工与联系。在此基础上,明确不同教学阶段学生在超语能力体现的素养、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具体要求,并将超语能力目标科学地具体分配分解到课程教学、实践和考核等各个环节。同时,积极研发既有利于实现知识学习目标又能有效服务综合素养培养和翻译技能提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避免知识的碎片化或结构性缺失,以及避免知识的去语境化与文化惯习养成环境的缺失。只有在厘清超语能力的框架的基础上,设计好对应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翻译专业课程才有可能更加连贯和紧凑,人才培养效果更好,才能真正提高翻译专业教学质量,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高层次翻译专业人才。

由上可见,面向超语能力构建翻译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翻译专业教育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扎实的基础研究。我国已有学者开始尝试相关研究,蔡基刚[29]认为新时代翻译专业应该以语言服务类课程为主,主要分为基本语言与翻译技能训练课程、翻译技术与计算机翻译理论与技能训练课程、语言服务行业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语言服务行业相关专业语类知识四大类,将四类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进行的服务行业翻译能力正是超语能力的体现。另外,有学者开始进行特定专业的语类知识以及相关翻译课程的设计,如苗亚男[30]根据他们电力院校特点开设与电力相关的翻译课程。但总体而言,整合以超语能力为核心的知识结构翻译专业课程教学研究才刚开始,针对超语能力目标将知识、素养和能力培养有机整合的路径和方法的探讨更有待探索。

四、结 语

总的来说,新时代为我国翻译专业建设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我国翻译专业在很大程度上仍不能顺应时代需求,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忽略了新时代翻译专业知识结构本身的关注。新时代翻译专业建设的首要是找准目标,进而构建相关课程知识体系,并基于课程知识结构探索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否则将难以解决困扰翻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应深入分析翻译专业目标定位的内涵,并基于此构建以超语能力为中心的更具系统性的知识体系。翻译专业知识体系构建有利于课程内核的稳定,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新时代加强翻译专业建设,也有利于构建体现中国立场、具有本土特色的超语言行动理论及语言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技能时代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基于技能映射的知识结构和推测关系研究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画唇技能轻松
“简单的运动”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