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银霞
(通渭县陇山镇幼儿园 甘肃 通渭 743318)
我国向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许多与礼仪相关的文化、规矩,诸如尊敬老人、孝顺父母、关爱晚辈、礼貌谦让等,都体现了文明素质。而在素质教育观的逐步普及下,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教师的共同心愿。其中,德育排在各素质之首,由此可见,德育是孩子身心素质发展中培养的重点。德育是个长期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尤其是在我国,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对品德修养的重视,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从幼儿开始,家长就会教育孩子见到长辈要问好,在学校老师会教育孩子看到老师要敬礼问候,在工作中要尊敬领导,与同事和睦相处等。品德教育始终贯穿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品德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品德修养的人,总是会比道德修养差的人更受欢迎。学龄前阶段的幼儿,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萌芽阶段,其良好性格的养成、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都需要教师的指引,可塑性很强。在幼儿园教育中,由于幼儿刚刚走出家庭,离开父母去新环境独立活动一日,正处在适应家庭以外的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为今后接受义务教育做准备。所以,幼儿园的教育大多是以语言活动和游戏活动为主。语言教育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促进幼儿正确价值观、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因此,将德育渗透到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能够帮助幼儿在最符合其认知结构的教学里,培养正确的道德品质,提高道德修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的行为习惯还在养成阶段,由于认知能力薄弱,其言行举止的主观意识较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大部分的家庭对孩子的吃穿用度都开始呈精细化状态。也正是因为低层次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往往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人们对基本的生理需求和更高层次的需求有了更多的想法。在孩子对其他方面有需求的时候,家长也会尽力地满足。这本是疼爱孩子的表现,但是,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过度疼爱,达到了溺爱的程度。孩子提出的需求,无论合理与否,家长不加判断地答应,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家长的这种纵容,导致孩子在行为处事时无拘无束,更加随性,便出现了对家长大喊大闹,对长辈不加尊重,对同龄的小朋友嫉妒打闹等一系列不文明、不合乎礼仪的行为,在家庭中也是自由散漫,衣服袜子乱放、垃圾乱扔、饭菜掉满桌子等[1]。在部分家长眼中,幼儿这些不规范行为只是小事,但是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和正确道德规范观念的形成,是要靠日积月累的规范和约束培养的。幼儿在家庭中,其行为规范需要靠家长的监督纠正,在幼儿园中,则需要教师来教育。教师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将德育渗入其中,能够使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又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语言活动中提高道德修养,有利于规范幼儿的行为。
虽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部对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规范要求,但是,对于幼儿来说,也是有必要的。学龄前的孩子,接触的事物较少,通常将家长和教师作为行为举止的标准和榜样。受社会经济水平和家庭条件的发展进步影响,现在的孩子,在智商和情商上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对幼儿的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能适应校园生活就好。由于现代开放性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教育,提倡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解放孩子天性,让孩子在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接受教育。这本是好事,但对开放的度的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很难把握。部分幼儿平时在家中娇生惯养惯了,能自己做的事情,也由家长代劳,不爱动、犯懒,行为处事我行我素,或多或少都养成了一些小毛病和坏习惯。再加上幼儿的意志力不强,极其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孩子的坏习惯,很容易给其他的小朋友造成影响。再加上缺乏成人的指导和约束,幼儿往往不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不可以。因此,教师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要多加注意幼儿德育教育,在有规划的语言活动中,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小毛病和坏习惯,在教师的不断地纠正和调整中,渐渐规范自己的行为,明白有品德、受欢迎的小朋友应该是什么样的,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教育下,养成讲道德、爱劳动、守规矩等良好习惯,促进幼儿的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在幼儿园对幼儿开展德育教育,最好的教学方式之一就是将德育渗透到语言活动中。语言活动是幼儿园的主要教学活动,语言教学能够帮助幼儿在表述的过程中加深对叙述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在聆听的过程中认真感知和吸收。通过语言活动这一特殊载体,德育能够更好地被幼儿感受和理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要想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就需要事先提前规划好语言活动的形式、内容、流程等各个环节,根据幼儿的行为习惯、性格特点等,策划有利于提高幼儿品行和道德规范的语言活动。还要提前预判语言活动进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做好备选方案,在语言活动进行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反应及时做出调整。在语言活动的规划时,教师需要提前多方面了解幼儿,以此安排合适的语言活动。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幼儿沟通,让幼儿了解活动规则,该如何操作与配合。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教师需要耐心、细致地与幼儿沟通,了解幼儿的感受,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师生的互动中,幼儿和教师通过沟通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既促进了幼儿在语言活动中对德育教育的感受和理解,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中,又促进了师生关系进一步发展,为教师今后的德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以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光是中小学的教育,幼儿园教育也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由于素质教育发展观的作用,教育部门对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幼儿园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由此,德育教育也成为了教学的重点。虽然德育在幼儿园教学中被引起重视,上至领导部门,对教师的德育教学工作严抓监督,要求教师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下至幼儿家长,对于孩子在家中的行为表现不满意,认为孩子的习惯不好,需要教师对幼儿的品性加以纠正,改善孩子的不良习惯和毛病,对教师的德育工作也提出了要求,但是,这些也只是浮于表面[2]。由于现在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都是有指标的要求或者评分要求,以此作为评价教学成效好坏的标准。然而,德育是关乎幼儿的行为、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没办法用分数或者指标来衡量、判断。而由于上级的规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标,为了让家长满意,教学过分注重形式,对德育教学内容的考量不够用心,只是表面功夫,对于幼儿来说,只知道某行为是教师规定该做或不该做的,但是未能真正明白究竟为什么,这样做好在哪里或者不好在哪里,幼儿对德育的理解也只是浮于表面。
幼儿园的教学方式大多是以语言活动和游戏活动为主,将教育内容融入到活动中,幼儿不容易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幼儿园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通常是以讲道理、讲述蕴含德育内容的故事、对幼儿不规范行为批评等说教形式为主。在教师说教过程中,幼儿被动地听,缺乏表述的机会,与教师无互动,参与度低,不一定能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师讲述的内容中。仅仅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教学形式单一,因循守旧,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未能从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角度出发考虑。由于幼儿的自我意识较强,做出的行为举止大多是从自身的感受出发,且对事情的对错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因此,幼儿做出的一些不规范行为,在成人看来很明显是错的,但是对幼儿来说,是模棱两可的或认为是对的。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未能意识到幼儿与成人在认知结构上的差距,常常简单地从幼儿的行为结果来做出奖励或惩罚。对幼儿不规范的行为加以批评,却很少让幼儿说明自己做某行为的内心想法和原因。对于部分幼儿来说,由于坏习惯的长期影响,要想纠正,需要时间和毅力。这部分幼儿在改正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再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教师只是看到幼儿犯错,却并没有看到幼儿为纠正缺点做出的努力。说教只是教育的形式之一,但并非最佳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幼儿的特点,丰富语言教学形式,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3]。
在现阶段,大部分的幼儿园教学活动都是以做游戏或语言活动为主,以此来提高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这些形式虽然丰富精彩,但是大部分的活动效果,都只是让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停留在知识层面和语言层面,未能深入到道德层面的理解。在部分教师眼中,幼儿应该对教师的指引和规范只是听从,照着教师的意思做,如果没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可能会被批评,但是幼儿并不明白为什么应该这么做。在云里雾里的学习中,幼儿始终不能完全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依然分不清行为的正确与否[4]。基于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在语言活动中,应该有计划地、由浅入深地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一步一步地促进幼儿对德育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语言活动中,先给幼儿播放一段德育相关的动画短片《499吃到饱》,带领幼儿认真观看。观看结束后,让幼儿简单地概括动画短片的内容。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分析动画中哥哥和爸爸为了吃自助餐而不吃早餐的原因和吃自助餐的结果。随后,教师引导幼儿判断哥哥和爸爸吃自助餐时,拿过量的食物,最后撑得肚子鼓鼓的,吃不下东西,浪费了很多食物的行为是否正确,教师可以提示幼儿对比动画中妈妈和妹妹的行为帮助判断。在让幼儿简单概括动画片内容时,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在对动画片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后,教师带领幼儿分析故事的原因和结果,加深了对动画片的理解。让幼儿自行判断动画片浪费食物的行为是否正确,能够让幼儿主动思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教师的约束进行判断。通过这种幼儿喜爱的、轻松有趣、由易到难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幼儿真正理解吃饭应该吃多少拿多少,不能浪费粮食的美德。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活动之一,但是在以往的游戏活动中,教师通常只是想通过游戏,让幼儿锻炼四肢协调能力、懂得遵守规则、合作等。为了让幼儿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学活动更有效率和意义,教师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借助语言活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使幼儿在玩中学,在游戏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5]。例如,在玩“抽小球逃亡”的游戏中,幼儿每三人为一组,将注意力转移到每小组桌上摆放的塑料瓶上。瓶子里面有三个颜色不同的小球,每个小球上绑了一根细绳。每小组是一个“家庭”,成员自行商定爸爸、妈妈、孩子的角色分配。教师创设故事场景,假设家中发生了火灾,家庭成员都需要逃出去,但是得依次逃跑,幼儿所牵绳子绑着的小球就代表自己。越晚逃跑越危险,每组成员需要根据商定的逃跑顺序,依次从塑料瓶中抽出小球。在游戏开始时,幼儿可能会对于扮演的角色进行争吵,教师无需着急劝解,可以让幼儿讲道理,分别阐述自己想扮演某角色的原因。在角色依然冲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适时向幼儿讲述说明谦让的美德,引导幼儿在与小朋友发生矛盾时学会退让。对于抽小球逃跑的顺序,幼儿也容易发生争执,都想自己先逃跑。教师可以在旁引导幼儿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分析给组员听,自己这个角色应该第几个逃跑,并说明原因。在幼儿说明理由的过程中,幼儿会回忆起在家时的点点滴滴,爸爸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总是很晚;妈妈每天为家人做饭、做家务很劳累等。在此游戏中,幼儿要不断地与组员沟通、商量,阐述自己所做选择的原因,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对幼儿讲述谦让美德,使幼儿培养谦让的习惯;幼儿在讨论逃跑顺序时,会想起父母为家庭的付出和辛劳,意识到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更加孝顺父母的思想道德观念。
在幼儿园教学中,离不开语言教育,语言教育是最直接、最容易得到反馈的教育形式。在日常的教学中,幼儿对新知识的学习,习惯的方式也多是教师先口头讲授知识,然后再进行相关的活动[6]。因此,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教育向幼儿传授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例如,教师应该告诉幼儿良好的品德表现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团结同学等,让幼儿知道哪些行为是值得学习的;教师可以向学生阐明不良行为习惯及其造成的影响,诸如乱扔垃圾会增加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对父母大吼大叫会使父母伤心,和小朋友争抢打闹会伤害朋友间的感情等;教师还可以教导幼儿,在日常活动中要使用礼貌用语,如“请”“谢谢你”“对不起”等,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在幼儿园中,幼儿最依赖、最信任的就是教师,教师在每日与幼儿的相处中,言行举止都被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教师除了对幼儿讲授德育内容外,还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礼仪,言谈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在与幼儿、家长沟通时,也要多加注意礼貌用语,通过自己的亲身示范,让幼儿耳濡目染地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才刚开始,对世界的认知还是不明确的,可以说是白纸一张,可塑性很强。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专业技能,促进幼儿的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尤其是德育教育,品德对幼儿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品德修养对幼儿今后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不断更新完善教学方法,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由浅入深地进行德育教育,丰富教学形式,利用游戏和语言教育传授德育内容,提升幼儿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