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敏 张信信
(商丘学院 河南 商丘 476000)
目前,在中国乡村留守孩子的总数量为大约九百零二万,这一庞大人群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其道德教育问题也不容忽视。而相比于非乡村地区孩子,因为留守孩子家庭的教育缺乏或缺失,其独立地生活和自我管理的时间也较多,所以培育留守孩子的道德自我教育能力也就变得尤为关键。从中长期角度看,通过培育留守儿童的道德与自我教育能力,可以减轻对学校、家庭以及社区的教育压力;也可以促进留守儿童的终生发展,达到为国家培育全面而自主平等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德育目的,也有助于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合理实施课程改革。
国家的《义务教育法》中明文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根据这一规则,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中的乡村在校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均为六周岁之上至十六周岁之间。因此,本文中的乡村留守孩子是指父母亲之一或双人因出外务工而被长时间留守在故乡,或因工作无法与父母亲双人一起住在一起,但保留期限不小于半年,并由监护人看管,时间均为六至十六周岁之间的乡村孩子。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相较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量上有所减少,当前总数约为902万人次。
顾明远教授以思想道德视角阐述,将自我教育定义为:“所谓自我教育就是人们把自身当成德育对象,有目的的训练自身优秀思维品质,以战胜不好的思维,并形成了在良好自身认知意识的基石上,为养成优秀品格而有意识进行的思维转化与行为控制过程,是人们思想道德修养上自身能力的体现”。本研究中所指的自我教育包含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两个方面。
2.1.1 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
自身意识,是指个人对于自我、自身的各种活动及其与周遭自然环境之间的关联的认知。个人只有建立一定的自我意识,并具有了用自己的视野和观念来看待和评判外部事物的时候,个人才意识到了自身的需要,才会产生对改变自己的兴趣紧迫感,也才会形成对自我教育的能动性,从而确定了自身所要实现的人生目标。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容易产生孤独感、不安全感、自卑感等不良情绪,导致留守儿童对生活失去热情从而对自身并没有什么要求,不去想自己到底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产生对道德的冷漠,在这样的背景下,儿童非常容易受到学校和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一些消极道德观念和不良行为的影响。再加上父母的关注缺失导致滋生一些不良的道德观念,形成自我意识的欠缺。
2.1.2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心态不稳
道德情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动机和道德需要去感知、理解、评价现实世界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家长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是十分关键的角色,因为留守孩子长时间和家长分离,时间与距离的问题长期阻碍着家长与儿童间的亲子依恋关系,使得留守孩子相比与其他孩子在情感沟通方面有着一定的不足,这些情感不足导致留守孩子情感控制能力较差、冲动、自制力差、心理脆弱等问题。因此,在这个时候的孩子们会显示出各种心理矛盾和问题。而且在这一阶段,学生躯体和心灵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和改变之中,并逐渐走向了成熟,自我意识和自主意志也开始产生但并不完全成熟,因此导致此阶段的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出现道德问题。
2.2.1 自我体验消极
中国哲学家老子也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唯有真实的了解自我,理解自身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才能产生自我教育愿望的要求,确立明确的自我教育计划。反映在道德问题上为: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道德认知存在模糊、混乱等问题。部分留守少年儿童将父母长辈教导当成真正合理的行为指引,但不少留守儿童对校园的道德教育观念非常淡漠,将父母长辈所教导的“不要吃亏”、“人善被人欺”等错误内涵视为正确行动指引;奉行金钱主义价值观,不少留守孩子觉得家人只是因为钱才和自身分开,父母在外打工是造成他们留守农村的主要因素,由此使得孩子容易将钱当成自我行动导向;个人主义心态突出。因为父母不在身旁,监护人在照料留守孩子过程中,总是采用迁就、忍让的心态,很多留守孩子当自身需要得不到解决时,也会体现出发怒、撒娇、打骂等情况,甚至离家出走。
2.2.2 价值观存在偏差,道德意志薄弱,容易迷失
大多数留守孩子由于家长一直不在周围并对其加以监督,从而导致自控能力不强,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能形成很好的习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注意力无法集中地干一件事,哪怕只有一分钟。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不讲健康、邋遢等;在行动上经常挑食捡穿、胡乱花钱;在家中调皮捣蛋,不服从监管人的管理,不敬老爱幼;在校园里不遵守校纪校规,不和其他同学和睦共处,有小偷小摸、说谎欺骗同学的情况;更有甚者抽烟、酗酒、斗殴等恶劣作风,以至于经常在社区上做一些违规乱纪之事,变成了令人头痛的“提问儿童”。
2.2.3 对自身的行为缺少监督,自我控制能力差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自我教育的实质是要善于强制自我”。正确地认识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我要求还远远不够,能不能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自我控制是关键。当一个人看不见自身的价值,只看见自身的缺点,觉得自己一点都比不上他人,处处低人一等时,就会缺乏自信,并形成了讨厌自身并否定本身的自卑感,这些儿童就会失去斗志。同时当一个人只看见自身比他人好,但别人都比不上自身好,这就会形成了盲目的乐观心态,自行赞赏,自认为是,如此就难以管理好人际交往。因为自我评估是个人选择、调整自身发展目标的基础,是对个人思维与行动的调节。而一个人愈能恰当地评估自身,并分析自身的优缺点、进步程度和缺点,就愈能确定自我教育的发展目标与要求。
3.1.1 营造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
高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北,大约东经115°、北纬28.5°,市政府所在地筠阳街道距省会南昌市仅52千米,历代为赣西北重镇[1](P548-589)。
学生才是学校内德育环境的重要形成者和体验者,因此学校需要积极转换观点,引导、激发、帮助学生自我教育,为自我教育创设更有利于环境。学校可以以通过物质环境建设和精神环境建设潜移默化对儿童产生影响。物质环境方面,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通过校园的美化和绿化充分显示环境育人的功能;精神环境方面,家长对于留守儿童来的影响已经削弱,因此教师更应该当好孩子们的表率,以诱发儿童积极向上的热情。通过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自我教育内容、净化校园的语言环境将人生观、价值观与日常行为融合起来,把农村留守儿童培育为健康、快乐、行为规范的好学生。
3.1.2 开展自我教育相关实践活动,建立多元化的评价过程
自我教育能力可以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得到提高,比如通过各种自主的探究活动实现儿童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让儿童亲身实践各种情况下出现的问题并尝试解决,体会生活、学习和社会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这样的做法相较于教师的苦口婆心将要更有说服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演讲、辩论、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多元的评价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首先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知识、成绩并不是评价儿童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充分的尊重每一位儿童的特点,对于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心理支持,弥补这些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支持。
3.1.3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建立定期家访制度
留守儿童并不意味着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完全缺失的状态,我们应建立家访制度,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采用不同的办法。一方面教师有义务按时向父母如实正确地反映留守的中小学生在校时期的日常生活、教学、心理状态和教育思想状况,向家长传递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子相关的科学知识,教给他们正确的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我们应努力引导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积极发挥教育引导孩子的作用,关心子女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切实负起责任,关心留守儿童的情感需要,对于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负面思想和行为,要给予及时纠正和引导。
3.2.1 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知识,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
要使学生懂得自我教育,首先老师就得以身作则成为他们的楷模,然后形成长期自我教育思想,再形成终生学习的观念,通过持续地自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书育人的水准。杜威曾说“最好的、最根本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无论是儿童还是教师都需要这个能力。自我教育不仅是一种意识,还是一种能力。意识可以培养、能力可以锻炼因此,教师更应该积极规划自己在道德、身心发展、教学能力、做人等方方面面的目标,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认真对待工作和生活。
教师要指导孩子合理的了解自我、监督自己、控制自我和评价自己。首先,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对留守孩子多加重视,培养其自我认识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学说指出,学生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是具有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但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并不是对学生放任不管,而是要教会、引导学生积极而正确地利用自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班主任尤其要注意留守儿童的心理况。老师对学生的真诚的关爱和信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自我价值被肯定与认同,从而激发积极进取的精神生命力。
3.2.3 帮助学生制定和执行自我教育计划
良好的自学能力,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基本保障,所以,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具有必要的学习技能素质,有正确的自主学习素材和适当的自主学习方式与策略,掌握了必要的自主学习方法后,要善于总结。实现自主教育,我们要让儿童从自我认知、自我行为、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和生活劳动等各个方面制定详细的自我教育计划,并帮助儿童将制定好的计划经常化,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计划进行自我评价并及时调整自身的态度和行为。
3.2.4 营造班级氛围,注意个体自我教育与集体自我教育相结合
人不是个体存在的,而是群体存在的。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更重视“同”,和自己同一圈子的人保持一致,会让人产生安全感,周围环境直接影响到个体的选择性和接受强弱。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和地位,了解每一位儿童的特点,为儿童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让儿童体会到做自己的主人、做班级的主人翁的成就感,激发儿童想要自我管理自己的热情。教师们可以组织自我教育的主题班会、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班级机制、在班内设置兴趣爱好小队等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3.1 父母构建合理的家庭教育理念,营建美好的家园
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是自我意识蓬勃成长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也还不健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还不成熟。所以在这一时期创建民主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是必要的。第一,民主和谐的环境。使学生勇于自主表达、自我表现,让学生勇于和别人交流,从而促进了学生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第二,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还为家庭成员创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和沟通的平台,通过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使家长的意见、观点、态度、方式、思维方式与孩子们的观点看法发生碰撞,有力地推动中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能力的发展,从而推动学生的自我教育。
3.3.2 利用现代化技术加强和留守儿童感情交流
家庭教育是培养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必要一环,不能因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特殊情况而忽略父母的影响。每一个儿童都想亲近自己的父母这是儿童的天性,因此父母在工作之余要加强和儿童的联系。由于手机、网络的普及,亲子之间可以通过电话、等渠道加强联系。父母可以据此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等一切状况,沟通彼此之间的感情,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其次,应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链接功能,保证使家校沟通无阻。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经常通过电话、或者亲自到学校了解留守儿童的状况,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庭教育的熏陶,学校教育的培养,使自我教育经常化,共同督促留守儿童形成自我教育的品质。
3.3.3 隔代监护人和亲友要对留守儿童负起责任
隔代监护人对乡村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力不从心。在乡村地区担任儿童监护人的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隔代亲人,教育的主体通常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这一类型家庭通常面临着监护人文化水平低下、对子女过于宠爱、管教方法单一粗暴等问题;第二类是亲友,亲友对留守儿童的管教由于“亲戚”的关系会略微管教甚至直接忽略儿童在平时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行为;第三类是父母的其中一方,相较于以上两种情况,由父母一方养育的儿童情况会好很多,但由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的一方大多文化程度也不高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教育方法。儿童期是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正确行为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需要对重视儿童的教育,负起责任锻炼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的形成取决于主体的发展,人作为自我教育的主体,首先要有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人关于自己的地位、主体力量以及其他主体社会价值的意识与能力,主体意识是人主动地、有意识地实现主体的存在要求。主体意识要求个体客观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具有改造自然和社会以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承担起主体应有的责任。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与自身的关系。对于自我教育的主体,要具有关切的态度,要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使个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焕发自我教育的热情,才能激发儿童自我教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