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召,徐迎锋,阮志华,徐通,赵腾飞,韩柄秋,张义浦
(1.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骨科常见疾病,病理表现以骨关节慢性退行性病变为主,据统计,该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可达8.1%[1]。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红肿疼痛、膝部酸痛不适等,甚至会出现肿胀、弹响等症状,若不及时进行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引发持续性疼痛,导致膝关节畸形等。目前,针灸、推拿是保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主要措施[2]。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得较好的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3]。热敏灸是选择热敏化态的腧穴,采用点燃的药艾条施以个体化的灸量进行悬灸,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在经络损伤方面应用广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4],以阳虚寒凝证常见,应着重从温阳散寒、逐瘀通络等角度来治疗此病。本院结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阳虚寒凝证)的中医病因病机,以身痛逐瘀汤为基础方[5],综合中医辨证,自拟温阳散寒、逐瘀通络汤,为进一步增强疗效,本研究将热敏灸与其联用,对204 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阳虚寒凝证)患者开展随机对照试验,详情如下。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收治的204 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阳虚寒凝证)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各51 例。A 组男31 例,女20 例;年龄40~71 岁,(55.21 ± 6.14)岁;病程1~4年,(2.11 ± 0.44)年。B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40~66岁,(52.18±4.95)岁;病程1.5~3年,(2.28±0.14)年。C 组男29 例,女22例;年龄42~69 岁,(52.91 ± 6.98)岁;病程1~5年,(2.56 ± 0.32)年。D 组男28 例,女23 例;年龄42~66岁,(54.84±6.07)岁;病程1~3年,(2.11 ± 0.43)年。4 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
①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诊疗规范》诊断标准[6]。②符合中医“痹症”诊断标准,且辨证为阳虚寒凝证。主症:气不足,阴寒凝滞,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屈伸不利;次症:大关节疼痛,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沉细缓、滑或弦。同时符合主症中的3项和次症中的2项即可确诊[7]。
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35~75 岁,性别不限;③对所用治疗方案接受,无过敏反应;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患有严重心、肝、肾、肺等系统疾病;②患有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心境障碍等;③既往有严重过敏史的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A 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主要治疗药物:①玻璃酸钠注射液(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136),关节腔注射给药,每周治疗1 次,每次注射2 mL。4~5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月;②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山西同达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305),1 次2 粒,每日3 次口服。共治疗3个月。
B 组在A 组治疗方案(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阳散寒、逐瘀通络汤治疗。温阳散寒、逐瘀通络汤组方:黄芪、当归、炒白芥子各40 g,川芎、全蝎、土鳖虫各20 g,鹿角胶(烊化)12 g,制川乌(先煎40 min)15 g,细辛10 g。全部所需中药由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药局统一提供并煎制,每剂均加水煎至200 mL,嘱患者分别于早、晚餐后30 min 加热口服。共治疗3个月。
C 组在A 组治疗方案(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热敏灸治疗。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如印堂、神阙等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行回旋灸2 min 温热局部气血,雀啄灸2 min 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2 min 激发经气,以温和灸开通经络。穴位出现透热、远部热、深部热或其他非热感时,即完成热敏化穴。患者每日施以消敏的灸量进行1 次悬灸,10 d 为1 个疗程,每2 个疗程之间休息1 d。共治疗3个月。
D 组在A 组治疗方案(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热敏灸联合温阳散寒、逐瘀通络汤治疗,相应治疗方法分别参照A组、B组和C组。共治疗3个月。
1.6.1 中医证候积分
主症按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2、4、6 分;次症按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1、2、3 分;中医证候积分为主症和次症评分之和。评分越高表示程度越重[8]。
1.6.2 西安大略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膝关节评分(WOMAC)
WOMAC 评分包括关节僵硬、疼痛、日常活动的难度三个方面,每个方面1~10 分,分别记录4 组患者治疗前后WOMAC 评分,得分越高表示骨性关节炎程度越高[9]。
1.6.3 血清炎症因子IL-6、IL-10、TNF-α水平
所有受试者均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采用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处理,4 h内送至检验科,在4 ℃,3 000 r/min条件下进行离心,10 min后,将血细胞与血清进行分离处理。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IL-6水平(试剂盒由上海广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货号:ELISA2252);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IL-10 水平(试剂盒由上海士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货号:CS-0003-2774);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试剂盒购自上海广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货号:Elisa2013-1385)。检测方法严格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6.4 不良反应发生率
玻璃酸钠注射液常见不良反应有一过性眼压升高、疼痛、皮疹、瘙痒等现象;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便秘、腹胀和腹泻等;热敏灸常见不良反应有消化不良、皮肤出血等;温阳散寒、逐瘀通络汤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等。
显效:临床症状均显著控制,日常活动恢复正常,中医证候积分下降≥70%;有效:临床症状均有好转,日常活动未完全正常,70% >中医证候积分下降≥30%;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日常活动未恢复,中医证候积分下降<30%。
总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 ×100%
采用SPSS 25.0 软件作为本研究统计学分析工具,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样本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每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若理论频数为1~5 需对其校正;等级分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两比较需调整检验标准为α′,其中α′ = α/k×(k-1)/2,α = 0.05,k=4。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4 组患者主症、次症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且D 组主症、次症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其他3 组(P<0.05),B、C组主症、次症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A 组(均P<0.05),B 组和C 组主症、次症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组治疗前后主症、次症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1 4组治疗前后主症、次症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A组比较,aP <0.05;与B组比较,bP <0.05;与C组比较,cP <0.05。
组别A组B组C组D组F值P值例数51 51 51 51主症评分治疗前17.21±2.84 16.21±2.31 17.63±2.12 16.35±1.63 2.275 0.082治疗后10.31±1.66*9.21±1.35*a 9.22±1.22*a 6.61±1.09*abc 69.433<0.001次症评分治疗前17.56±2.31 16.56±1.85 16.31±1.96 16.63±1.61 1.854 0.068治疗后11.12±2.15*5.12±1.00*a 5.31±0.59*a 2.01±0.22*abc 549.701<0.00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34.77±4.56 32.77±3.56 33.94±5.01 32.98±4.01 1.009 0.371治疗后21.43±4.16*14.33±1.94*a 14.53±2.02*a 8.62±1.51*abc 459.941<0.001
治疗后,4组患者WOMAC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且D 组评分显著低于其他3 组(P<0.05),B、C 组评分均低于A 组(均P<0.05),B 组和C 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4组治疗前后WOMAC评分比较(±s,分)
表2 4组治疗前后WOMAC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A组比较,aP <0.05;与B组比较,bP <0.05;与C组比较,cP <0.05。
组别A组B组C组D组F值P值例数51 51 51 51关节僵硬治疗前7.83±1.17 7.77±1.08 7.80±1.12 7.87±1.25 0.166 0.920治疗后6.77±1.08*5.73±0.71*a 5.77±0.78*a 2.23±0.57*abc 63.207<0.001疼痛治疗前7.97±1.44 7.77±1.39 7.80±1.41 7.83±1.36 0.045 0.987治疗后6.97±1.09*6.13±0.77*a 6.90±0.82*a 2.03±0.16*abc 14.847<0.001日常活动治疗前6.40±1.16 6.73±1.24 6.93±1.28 6.97±1.32 2.209 0.088治疗后4.27±0.73*3.93±0.61*a 4.13±0.64*a 2.10±0.44*abc 20.032<0.001
4 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 组总有效率均高于A 组、B 组和C 组(P<0.01)。见表3。
表3 4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治疗后4 组患者血清IL-10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D 组血清IL-10 水平高于其他3 组(P<0.05),B、C 组血清IL-10 水平均高于A 组(均P<0.05),B组和C组血清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 组患者血清IL-6、TNF-α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D 组血清IL-6、TNF-α 水平均低于A 组、B 组和C 组(P<0.05),且B 组和C 组血清IL-6、TNF-α 水平均低于A 组(P<0.05),B 组和C 组血清IL-6、TNF-α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4组治疗前后IL-6、IL-10和TNF-α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A组比较,aP <0.05;与B组比较,bP <0.05;与C组比较,cP <0.05。
组别A组B组C组D组F值P值例数51 51 51 51 IL-6(ng/L)治疗前19.35±2.70 19.42±2.82 19.38±2.73 20.47±3.16 1.848 0.140治疗后8.42±0.92*7.71±0.88*a 7.73±0.92*a 5.43±0.57*abc 73.735<0.001 IL-10(ng/L)治疗前9.98±1.92 9.99±1.99 9.91±1.95 10.55±2.00 1.166 0.324治疗后13.25±1.77*15.44±1.98*a 14.35±2.02*a 17.72±2.54*abc 24.049<0.001 TNF-α(ng/L)治疗前42.17±5.22 42.01±5.18 42.97±5.40 43.03±5.47 0.506 0.678治疗后20.51±3.32*17.73±2.48*a 17.61±2.41*a 9.15±1.07*abc 60.819<0.001
A 组有恶心、便秘、疼痛、皮疹各1例;B 组有恶心、便秘、疼痛、皮疹、皮肤出血各1 例;C 组有恶心、便秘、皮疹各1 例,皮肤出血2 例;D 组有恶心、便秘、疼痛各1 例,头晕3 例。A、B、C、D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84%(4/51)、9.8%(5/51)、9.8%(5/51)和11.76%(6/51),4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443,P=0.505)。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作为一种慢性骨质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病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现代医学认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以缓解疼痛感,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如口服抗炎药、镇痛药物,使用注射液等,但往往效果不佳[10]。另有研究显示[11],常规西医疗法不仅效果有限,长时间的治疗还会降低患者免疫力。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骨痹”范畴,《张氏医通》有载:“膝为筋之府……虚则风寒湿气袭之”,引发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阳虚寒凝证)的主要原因为素体肝肾不足,复外感风寒湿邪,中医治疗以逐瘀通络、活血止痛、温阳散寒为主。本病为中老年人多发病,病因尚不明确,现已知年龄、肥胖、外伤、关节畸形和遗传等因素均与本病发生有关。骨痹阳虚寒凝证以肝肾亏损为基础,与筋骨失养、风寒湿邪侵袭有关,属本虚标实、本痿标痹之证,其本为肝肾亏虚,遇骨质增生、外邪入侵等因素,会令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瘀血内阻。故治疗本病应将补肾活血、温阳散寒、逐瘀通络的原则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各组主症、次症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WOMAC 膝关节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B 组、C 组均低于A 组,D 组WOMAC 评分低于A组、B 组和C 组,提示热敏灸与温阳散寒、逐瘀通络汤均能够减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阳虚寒凝证)患者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二者联合的作用更佳。本研究中,D 组总有效率(94.12%)最高,A 组(60.78%)最低,B 组(70.59%)与C 组(68.62%)之间接近,提示热敏灸联合温阳散寒、逐瘀通络汤治疗临床疗效更显著。热敏灸疗法属特殊艾灸治疗方法,是一种通过对热敏化腧穴刺激产生如透热感、酷热感、传热感、局部不热远部热及表面不热深部热等特殊灸感激发经气感传,以提高热敏灸治疗效果的方法,安全、舒适、无毒副作用。膝关节是气血运行的关键区域,运用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阳虚寒凝证),通过灸感探查确定热敏穴的位置,并在印堂、肺俞、神阙等热敏穴上施与相应的灸法操作,令患者更易获得灸感,更好地发挥传统艾灸的温热效应,有利于激发经络感传,使气至病所,从而达到调理脏腑经络气血的目的[12]。经过热敏灸治疗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阳虚寒凝证)患者感觉舒适,临床症状大为缓解,疗效显著。温阳散寒、逐瘀通络汤中,黄芪为君药,益气固表、利尿消肿、排脓;当归、炒白芥为臣药,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君臣合用,使升降调节有序。川芎、全蝎、土鳖虫、鹿角胶、制川乌、细辛为佐药,川芎、全蝎行散、活血祛瘀、祛风止痛;土鳖虫破瘀逐血、续筋接骨;鹿角胶温补肝肾、益精养血;制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细辛散寒解表、温肺化饮。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滋肝补肾、益气活血、强筋壮骨、温阳散寒、逐瘀通络之功效,对骨痹大有裨益[13-15]。采用热敏灸联合温阳散寒、逐瘀通络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阳虚寒凝证),治则上以补肝肾、强筋骨为主,兼以益气活血,舒筋散寒,逐瘀通络等,达到攻补合宜,筋骨并治的目的,减轻患者的关节僵硬与疼痛,提高日常活动能力,疗效显著。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4 组IL-6、TNF-α 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D组最低,A组最高;治疗后4组IL-10水平均提高,且治疗后D 组最高,A 组最低;B组与C 组之间上述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提示热敏灸与温阳散寒、逐瘀通络汤均能够调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阳虚寒凝证)患者的炎症状态,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且二者联合的作用更佳。IL-6、TNF-α是促炎性因子,可通过合成纤维细胞,进一步加重软骨关节破坏力度;TNF-α能抑制软骨胶原合成,释放大量前列腺素,诱发软骨细胞降解;IL-10是一种抑炎性因子,参与细胞免疫、炎症细胞生物调节等过程,在炎症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L-10参与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变的全过程。相关研究显示[16-17],黄芪中的主要成分黄芪多糖具有炎症抑制作用。热敏灸能够调节免疫、抗炎、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18]。热敏灸联合温阳散寒、逐瘀通络汤可协同控制机体炎症反应。研究中,4 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相近,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提示热敏灸和温阳散寒、逐瘀通络汤联合用于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阳虚寒凝证)的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热敏灸联合温阳散寒、逐瘀通络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阳虚寒凝证)患者疗效更好,能够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关节僵硬与疼痛,提高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疗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有助于患者快速恢复,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