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 谢卫国 张伟 王德运 刘淑华 余刚 张卫东 席毛毛
放射线不仅是现代影像学诊断最重要的基础,也常用作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手段。即使现代放疗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放射性损伤常难避免。放射性损伤引起的皮肤溃疡往往深及皮下深层,甚至可达骨骼,换药治疗多难以取得良好效果,溃疡易迁延不愈,皮肤移植手术成功率不高,往往需采用皮瓣移植进行修复,愈合后也容易复发,是临床治疗上的难题。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31 例放射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愈合时间、治疗费用及复发等情况,以供临床参考。
回顾性分析2014 年4 月至2020 年9 月我科收治的放射性溃疡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共31 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10 例,女21 例,年龄16~77 岁,中位数及四分位数为60(52,65)岁。放射治疗至皮肤溃疡发生的时间为0.5~240 个月,中位数为3.0个月。入院前溃疡持续时间为0.1~300 个月,中位数为12.0 个月。溃疡面积6.0~800.0 cm2,中位数为40.0 cm2。入院前创面处理方法包括创面换药26 例(83.9%),清创手术3 例(9.7%),皮瓣修复失败1 例(3.2%),未治疗1 例(3.2%)。溃疡位于躯干17 例(54.8%),会阴部6 例(19.4%),下肢5 例(16.1%),颈部3 例(9.7%)。
根据我科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确定以下放射性溃疡严重程度分型标准。
病程时间:<4 周0 分;4 周~12 个月0.5 分;>12个月1 分。基础疾病:伴糖尿病,中重度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可影响创面愈合的基础疾病;无0 分,较轻1 分,严重2 分。周围皮肤:未波及0 分;轻度色素沉着1 分;严重色素沉着,皮肤质地改变2 分;广泛色素沉着,色暗质硬,或伴感觉障碍3 分。溃疡面积:<10 cm2者1 分;10~100 cm2者2 分;100~200 cm2者3 分;>200 cm2者4 分。溃疡深度:累及真皮1分;累及皮肤全层2 分;累及皮下软组织3 分;累及骨骼、肌腱、神经等深部组织4 分;累及体腔或内脏5 分。相关并发症:伴放射性骨髓炎、溃疡处癌肿复发或癌变6 分。严重程度判定标准:<4 分为轻型;4~8 分为中型;>8 分为重型。
有可能自行愈合的Ⅱ度创面,较小范围Ⅲ度创面,以及因患者拒绝或客观原因不能手术治疗者,采取创面换药及封闭负压引流等保守治疗。
对于创面深达Ⅲ度以上,伴窦道或潜腔,创周皮肤发黑及不稳定范围较大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患者入院后完善必要的术前检查,行营养状态、基础性疾病、脏器功能、患肢血管状态等评估与检查,术前给予必要的营养及抗感染等治疗。术中彻底清创,尽可能去除创面坏死组织,根据创面大小、深度、周边皮肤条件及血供情况等,分别选择不同形式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对于溃疡面积相对较小,周边皮肤条件许可者,切取局部任意皮瓣、穿支血管螺旋桨皮瓣、岛状血管蒂轴型皮瓣或带血管蒂岛状肌皮瓣等修复创面(以上统称局部带蒂皮瓣)。对于溃疡面积大,周边皮肤不宜切取皮瓣者,选取适当供瓣区切取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如需增加皮瓣组织量以填补缺损或为塑形所需,可携带部分肌肉形成游离肌皮瓣(以下统称游离皮瓣)。术中常规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排除肿瘤复发或溃疡癌变。术毕酌情放置引流管或行封闭负压引流,围术期给予必要的抗感染等治疗。
记录患者原发病因、溃疡部位、溃疡病程、溃疡面积、院前创面处理情况、住院费用等资料。记录创面痊愈时间及出院后有无溃疡复发等情况。以创面愈合超过95%,无创缘下潜腔及窦道残留为临床痊愈标准。患者出院后定期来院随访,不能来院者电话随访。
采用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非正态分布采用M(Q1,Q3)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时行t 检验,非正态分布时采用Kruskal-Wallis 检验或Mann-Whitney U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组间多次比较时以P 值进行比较次数校正。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 例患者行保守换药或清创后VSD 治疗,其中7 例愈合(77.8%),2 例未愈(22.2%)。14 例以带蒂皮瓣修复,包括岛状背阔肌肌皮瓣8 例、局部岛状轴型皮瓣或穿支皮瓣4 例、局部任意皮瓣2 例。带蒂皮瓣中有2 例供瓣区另取皮片移植,其余均直接缝合。8例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或游离肌皮瓣修复,包括腹壁下动脉皮瓣5 例、脐旁穿支皮瓣2 例、腹直肌肌皮瓣移植并同时行乳房再造1 例。全部供瓣区均直接缝合。带蒂及游离皮瓣术后全部存活,各有5 例及2 例皮瓣边缘开裂或少量坏死,经换药、清创、封闭负压治疗或补植皮片后愈合。全部患者随访中位数1 个月(3 个月~5 年)。出院后7 例溃疡不同程度复发,其中游离皮瓣组1 例,带蒂皮瓣组及保守治疗组各3 例,复发率分别为12.5%、21.4%、42.9%(P>0.05)。带蒂及游离皮瓣修复组患者大部分创面稳定,外观满意,其中行乳房再造的1 例患者再造乳房丰满,与健侧基本对称。
轻、中、重3 型患者的治疗方法、治疗费用、创面痊愈时间、创面痊愈时间及溃疡复发率见表1。3 组中分型越重溃疡病程越久,治疗费用越高,创面愈合时间越长(P<0.05),但临床痊愈率及溃疡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不同严重程度放射性溃疡患者治疗及随访情况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and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severity of radiation ulcer
放射线治疗患者的原发病包括乳腺癌12 例(38.7%),生殖系统恶性肿瘤5 例(16.1%),皮肤鳞癌4 例(12.9%),血管病变4 例(12.9%),皮肤纤维肉瘤3 例(9.7%),鼻咽癌2 例(6.5%),淋巴瘤1 例(3.2%)。如表2 所示,不同原发病因患者的溃疡严重程度不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临床痊愈率及溃疡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同原发病因患者的严重程度及痊愈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severity and recovery rates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primary causes
患者1,女性,66 岁,10 年前因左侧乳腺癌于外院行改良根治术,术后行局部放射治疗。5 年前放疗区域出现反复破溃伴疼痛不适,在多家医院治疗无好转。入院诊断为左乳放射性溃疡(重型)。入院后于复合麻醉下,扩大切除溃疡及周围不稳定瘢痕,咬除部分坏死肋骨,扩创后创面约16 cm×12 cm。切取以腹壁下动静脉为营养血管的右侧腹直肌肌皮瓣,面积约22 cm×19 cm,供瓣区直接缝合。将携带少量腹直肌的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于受区创面,间断缝合固定并重塑乳房形态,腹壁下动静脉与肋间动静脉吻合。术后皮瓣存活良好,1 周后痊愈出院,随访溃疡无复发,再造乳房丰满,与健侧基本对称(图1)。
图1 典型病例1Fig.1 Typical case 1
患者2,女性,16 岁。18 个月前因左小腿纤维肉瘤于外院手术切除,术后行放射治疗。12 个月前放疗区域出现溃疡,逐渐扩大并迁延不愈。检查见左小腿溃疡面积约10 cm×3.5 cm,基底为白色坚韧纤维化组织,创周皮肤质硬色暗,分泌物培养为MRSA。诊断为左小腿放射性溃疡(重型)。入院后在全麻下扩创,沿溃疡周围2 cm 扩大切除坏死组织。切取左侧腹壁下动脉皮瓣18 cm×7 cm,供瓣区直接缝合。将皮瓣游离移植于左小腿创面,腹壁下动静脉与受区腓肠内侧动静脉吻合。术后皮瓣存活良好,创面Ⅰ期愈合,术后3 个月随访见患肢外观良好,无溃疡复发,行走功能恢复正常(图2)。
图2 典型病例2Fig.2 Typical case 2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升高,放疗所致的放射线损伤患者不断增多。皮肤对辐射呈中度敏感,据文献报道,90%~95%的肿瘤放疗可发生皮肤反应,又称放射性皮炎,轻者仅为一过性红疹,重者可发展为慢性溃疡[1-3]。放疗的射线主要是β 和γ 射线及X 线,可直接作用于细胞内RNA、DNA 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或通过活性氧自由基间接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导致细胞功能丧失或死亡,抑制胶原合成及肉芽组织生长,导致微血管的广泛损伤[4]。放射线损伤可表现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形式。急性放射线损伤可造成与热力烧伤相似的皮肤红斑及水疱,因此也称为放射性烧伤或放射线烧伤。慢性放射线损伤有较长潜伏期,引起慢性放射性皮炎、硬结性水肿及皮肤溃疡等表现。硬结性水肿时皮肤水肿变厚如橘皮状,触之坚硬。周边皮肤常呈暗色慢性炎性改变。由于放疗造成广泛的组织细胞损害,损伤可深及皮肤、皮下,甚至骨骼与内脏[5],其创面愈合难度大,病程往往迁延数月甚至多年。本组患者溃疡病程中位数为12 个月,最长者达25 年,其中部分患者曾在不同医院多次手术,创面仍难以愈合。
放射性溃疡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早期及轻症者可仅有发红及肿胀等表现,患者往往未就诊或仅到门诊就诊,及至住院时往往都已经比较严重,需要采用皮瓣移植等手术才能修复。迄今临床上对放射性溃疡的发展过程及严重程度研究不多。了解放射性溃疡的不同阶段及不同严重程度,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尚缺乏有关放射性溃疡严重程度分型的报道,给临床的诊断和规范化治疗带来困难。马骁等[6-7]针对胸壁放射性溃疡提出了一个严重程度的分型方法,其参考指标多达11 条,轻、中、重型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有多种解读可能,不利于临床使用。该分型方法的部分指标如臂丛神经损伤及上肢淋巴水肿等,仅适用于乳腺癌放射治疗所致胸壁溃疡。我们结合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将影响治疗难度及预后的一些主要因素,分别给以不同权重计分,按总分将放射性溃疡分为轻、中、重3。病程时间、基础疾病及周围皮肤状况等因素对治疗及预后也有一定影响,列为分值较低的基础性项目;溃疡深度和面积是主要影响因素,列为主要的得分项目;放射性骨髓炎、溃疡处癌肿复发或癌变等严重并发症对治疗和预后影响极大,给以最高得分。与马骁等[6-7]提出的胸壁放射性溃疡分型方法相比,本评分系统涵盖的影响放射性溃疡治疗和预后主要因素,可重复性较高,简洁明了,便于记忆和临床使用。在本组患者中,分型越重者入院前溃疡持续病程越久,创面愈合时间越长,治疗费用也越高,比较符合临床实际情况。此外,肿瘤等原发病因、放疗的辐射剂量、创面部位及感染程度等因素都与严重程度有关,但由于变数较大难以确定分值,列入评分可造成准确性和易用性的负面影响,有待于今后更大样本的测评和研究。
随着放射技术不断进步,其治疗精准度有了明显提高,但射线损伤仍难以避免,一旦形成皮肤溃疡,创面易感染并逐渐加深,常在局部形成窦道或潜腔,病程迁延不愈,一般难以采用保守治疗或皮肤移植修复。此类创面既往文献报道中多采用局部任意皮瓣、轴性皮瓣或肌皮瓣修复,操作相对简单,手术风险较小[8-10]。但是,创周皮肤常因放射线损伤和慢性炎症波及而致血供不足,局部带蒂皮瓣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修复质量可能也不高,易导致溃疡复发。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游离皮瓣移植成功率不断提高,在一些高风险创面的修复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11]。游离皮瓣供瓣区选择灵活,避免了局部带蒂皮瓣对创面周边皮肤的破坏,用于放射性溃疡修复具有一定的优势[12]。本研究中,游离皮瓣组不仅创面愈合时间最短,溃疡复发率也最低,提示其修复质量较高。本组8 例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或肌皮瓣均取自下腹部,不仅供区隐蔽,可切取皮瓣面积大,血管粗易于吻合,且供区多可直接缝合,对患者的损伤小,还能取得满意的腰腹部美学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本组1 例乳腺癌术后放射性溃疡患者,在修复胸部创面同时,利用游离肌皮瓣丰富的组织量再造乳房取得满意效果,显示了游离组织瓣的另一巨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