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旭勇 沈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社会品质的重要载体。为科学有效地让“非遗”课程走进幼儿园,我们以项目化学习方式进行“非遗”课程的开展与落实。本文以“遂昌糖画”为例,通过项目化学习的形式,以问题为驱动促进幼儿在“遂昌糖画”“非遗”课程中深度研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只有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在“非遗”课程实施前,教师发送“我知道的丽水“非遗”项目——传统技艺”问卷调查表,让幼儿通过走街访问、互联网查询等方式了解丽水传统技艺的“非遗”项目有哪些。第二天,组织幼儿说说调查的结果。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幼儿分别介绍了“遂昌糖画”,以熬好的糖浆进行绘画创作;“云和雪梨酒酿造技艺”,以云和特色农作物雪梨进行酿酒;“雅溪竹编”,以竹条为主要材料进行竹制品编制等等。随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投票选择。在投票的环节中,“遂昌糖画”以高票胜出。问其原因,幼儿纷纷说道:“我可以用糖浆绘画自己喜欢的造型。”“糖画不仅可以欣赏,也可以品尝。”“糖画甜甜的,我很喜欢。” ……
为此,教师基于幼儿的兴趣爱好,生成“遂昌糖画”项目式主题内容,开启了一场与“糖画”的甜蜜之旅。
课程实施以幼儿为本位,幼儿的参与就会越积极主动。因此,自主学习成为“遂昌糖画”“非遗”课程的“关键点”。
(一)抛出驱动性問题,推动幼儿主动思考
在确立“遂昌糖画”“非遗”课程后,教师抛出两个驱动性问题,引发幼儿的深入思考。
1.糖画制作需要哪些材料?
2.糖画制作流程是什么?
通过驱动性问题的发问,幼儿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深入了解、探究糖画的秘密,知道了糖画制作需要白砂糖、水、小勺、光滑铁板等材料工具,要先熬糖浆再进行绘画,等糖浆冷却、凝固后才能拿起。
(二)聚焦总结性话题,鼓励幼儿亲身体验
通过自主学习、收集材料,幼儿知道制作糖画需要哪些材料及制作流程。这时,教师引导幼儿再次梳理总结制作糖画的步骤,并鼓励幼儿进行亲身体验。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将白砂糖和水进行配比熬制糖浆,等糖浆熬制后用小勺当画笔在铁板上绘画各种造型。当然,在这一熬制绘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难题。面对问题,幼儿始终以“主人翁”的角色进行探索,解决问题。如在熬制糖浆过程中,糖浆熬制不成功,幼儿通过查阅知道了水与糖要2∶1的比例才能熬制成功;又如幼儿在铁板上绘画后却不能拿取下来,通过询问糖画制作老师,才知道在糖画绘画前要先在铁板上刷一层油,利于作品脱离。通过一次次试错、一次次查找资料,幼儿终于成功制作出糖画。幼儿拿着自己制作的糖画作品,别提有多开心了。
在“遂昌糖画”“非遗”课程实施中,教师有意识地重视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并促使其迁移运用和解决问题,丰富课程实施内容。
(一)拓展生活经验,生成联通区域活动
在农村戏台边,有很多小摊制作糖画,人们会购买糖画一边品尝一边观赏表演。基于这一生活经验背景,幼儿提出能否在走廊开设“糖画一条街”进行活动。教师充分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并以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幼儿一同参与其中。通过师幼共同努力,“培幼糖画一条街”顺利开张啦……
在“培幼糖画一条街”中分别创设“糖画制作区”“糖画售卖区”“糖画展览区”“表演观赏区”四个区块,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任务岗位,既可以担任“员工”进行糖画制作、售卖,也可以作为“旅客”观看糖画制作,还可以购买糖画前往“表演观赏区”观看节目。
(二)拓展游戏经验,生成角色游戏活动
在角色区,手偶表演一直很受幼儿的喜爱。当幼儿看到糖画可以绘画出各种动物造型后,就在思考能不能用糖画代替手偶进行“角色情境表演”。为此,幼儿在糖画制作区制作了各种动物造型,开展了与众不同的角色情境表演。
“我是兔妈妈,兔宝宝们快开门呀!”“不要开门、不要开门,它不是我们的妈妈,它是大灰狼……”幼儿拿着大灰狼、兔宝宝、兔妈妈的糖画造型,玩起了“小兔乖乖,不要给陌生人开门”的角色情境表演。
探究问题能促使幼儿在“遂昌糖画”“非遗”课程中活跃思维,激发灵感,从而加强课程实施的深度。为此,教师要重视幼儿的探究问题,并引导幼儿随着问题进行持续探究。
在“遂昌糖画”制作过程中,豆宝提出自己家不仅有白砂糖还有红糖,并询问教师红糖是否能熬制出糖浆制作糖画呢?面对幼儿这一猜想,教师鼓励其进行尝试。为此,豆宝从家里找来红糖,根据水与糖2∶1的比例进行调配与熬制,并成功熬制出糖浆绘画出各种造型。其他幼儿看见豆宝用红糖熬制成功后,也纷纷找来红糖熬制糖浆制作糖画。
随着豆宝这一探究问题并实践尝试,幼儿有了更多的探究问题,如:红糖与白砂糖融合能否熬制出糖浆?红糖是怎么制作的?我们能否制作出绘画糖画的原始材料呢?面对这些探究问题,教师引导幼儿基于自己的猜测进行实验操作,并分享自己的验证结果。
在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遂昌糖画”课程开展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关键点”“支持点”“生长点”,放手让幼儿发现问题,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解决问题。支持幼儿在课程实施中探索、试错、验证,想必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幼儿心田播下认知、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种子!
(责任编辑: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