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演绎成语 巧手传承“非遗”

2022-03-05 23:07牛艳艳张小娟
山西教育·幼教 2022年2期
关键词:泥塑非遗成语

牛艳艳 张小娟

泥塑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泥塑活动不仅是一次创作的体验,更是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大班幼儿随着年龄和经验的不断增长,其泥塑表现技能、造型技能、对客观事物的概括能力都在逐步发展。我园尝试以“泥塑与生活”“体验与创造”为突破口,利用泥塑活动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创造欲望,探索如何在泥塑活动中培养幼儿兴趣、基本技能、创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以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每一个言简意赅的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刻的故事,是我国人民几千年以来智慧的结晶。学习成语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教师引导幼儿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后再进行情境塑造,真正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根植在了幼儿心中。

近期,教师发现幼儿对成语故事兴趣浓厚。为了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教师在走廊设置了“成语故事廊”,在班级内设置了“成语故事角”,在公共区域设置了“亲子成语故事展”等,让幼儿在处处皆成语、步步皆故事的环境浸染之下,激发创作兴趣,点燃塑造火花。幼儿通过倾听、欣赏、讲述、制作、表演来理解故事内容,开启了关于成语故事的泥塑创作。

泥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可以带给幼儿无限的创造空间。为了满足幼儿的创作需求,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在泥的选择上有红胶泥、橡皮泥、轻黏土等不同的泥;操作工具的选择上有刻刀、剪刀、压泥板、长短刀、空心棒、压痕笔等专业工具;辅助材料的选择上有棉棒、牙签、雪糕棍以及幼儿自主收集的材料等。教师鼓励幼儿在与材料工具的互动中,观察摆弄、探索选择、组合创造、交流分享。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需求进行选择,这不仅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表现的需要,还有利于在探索中独立获得学习经验。

比如在成语故事“鹤立鸡群”的创作活动中,翔儿使用轻黏土捏出仙鹤单脚站立的动作姿态,第二天却发现仙鹤抬起的那条腿垂了下来,而且腿也“变形”了。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他发现这个问题是因为轻黏土过于柔软造成的,之后翔儿开始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探索,经过多次尝试,最后他找到了软铁丝,将仙鹤的腿和翅膀用软铁丝包在泥里固定后再进行动作姿态的弯曲,这样晾干后也不会变形,还创造出了仙鹤起飞的动作,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他还积极地将自己的发现分享给大家,在探索中互相学习,积极创造,共同提高。

泥塑活动不同于其他的活动,它不仅需要幼儿有创作兴趣,还需要在头脑中有鲜明的形象,这样才能在创作的过程中呼之欲出,将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思想启迪幼儿创作的灵感,用情感唤醒幼儿心灵的大门。

1.捕捉幼儿兴趣,引导进行创作

幼儿泥塑创作活动不能孤立地进行,它一定是与生活中的事物有所联系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幼儿表现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教师要及时回应,加以引导,为之创作提供支持。既然大班幼儿对成语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当成语故事遇见泥塑创作,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我国古代的成语典故大多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基于幼儿对“成语故事角”中《闻鸡起舞》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便和幼儿共同阅读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和含义。当发现幼儿喜欢故事中人物刻苦练功、互相勉励、立志为国效力的精神时,教师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幼儿用泥塑把“闻鸡起舞”的故事展示出来。这种听故事、学故事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不仅增加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掌握观察方法,提高幼儿表现力

泥塑作品有着直观、立体、形象的特点。在泥塑创作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从观察入手,掌握观察的方法,如整体观察、局部观察、细微观察、自上而下观察、由内向外观察、由大到小观察、由轮廓到特征观察等。如此细致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幼儿观察的条理性,还能帮助幼儿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比如在成语故事“草船借箭”的泥塑创作中,幼儿凭借自己熟练的技能和脑海中生动的形象很快就塑造出了船的形象,然而在塑造“草人”时却遇到了问题。幼儿塑造的“草人”有的比船还大,没有办法放到船上;有的还没有手指粗,根本拿不起一把箭。在发现问题后,教师没有立刻给出幼儿明确的修改办法,而是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军队的士兵要排列整齐,要大小差不多,还要能放到船上。幼儿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了结论,理解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收获了成就感,提高了黏土塑造的表现力,也有效促进了泥塑活动的开展。

3.创作过程游戏化,解决问题塑信心

在泥塑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对一些形象的创作比较吃力,多次自主尝试仍然失败后,幼儿很容易失去信心,从而影响整个泥塑活动的继续开展。对于这一问题,教师会通过游戏化的方式适时介入,以儿歌、小游戏的形式将塑造的步骤、要领与幼儿分享。

比如幼儿在塑造“亡羊补牢”中的小羊时,教师就用儿歌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习“羊”的制作:团个小圆当脑袋,揉个黑点为眼睛,搓个水滴变犄角,再团椭圆做身体,片片羊毛卷卷卷,压个扁圆是尾巴,四个圆柱成小腿,我的羊儿做好啦。教师通过创编儿歌的方法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羊”的做法,使幼儿在感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对泥塑活动也愈发充满兴趣。

将泥塑巧妙地融入幼儿的区域游戏活动中,有利于促进泥塑活动教育目的的达成,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除了美工区可以塑造泥塑外,我们本着区域互通的理念,鼓励幼儿将自己塑造的作品带到其他区域作为材料进行活动。

于是,禾禾把泥塑作品“滥竽充数”搬到了语言区并和好朋友分角色讲述起故事,边讲边拿起“竽”进行吹奏;沐沐在进行泥塑“曹冲称象”活动后,把塑造出来的“称”拿到了豆浆店,用来称烙饼,实现了明白买卖;乐乐将自己塑造的“孔融让梨”中多余的梨送到小班,给弟弟妹妹玩娃娃家……随着游戏的深入开展,幼儿将泥塑作品进行了更加广泛的应用。通过与区域游戏活动的有机融合,幼儿获得了能力与情感的提升,泥塑创作的灵感也得到了更多的释放。

小小泥巴一片天!一块小小的泥巴连着幼儿的童心,拉近了幼儿与“非遗”文化的距离。在有趣的泥塑活动中,幼儿大胆表露个性,互相学习欣赏,成为了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与传承者,在动手操作中展现了中华优秀民间艺术新时代的风采和永久的魅力。

猜你喜欢
泥塑非遗成语
民间美术——泥塑
宋志浩作品赏析
泥塑作业
拼成语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猜成语
大型泥塑《收租院》版权属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