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和台湾地区两岸设计交流的现状与反思

2022-03-05 06:07林大茂
美与时代·上 2022年1期
关键词:反思现状设计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和台湾地区两岸交流广泛。设计界也在实践、学术、教育三个领域,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探索,大陆和台湾地区两岸设计交流的现状与反思旨在描述交流的现状、反思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以期两岸设计界能够以开放的姿态深度合作。

关键词:两岸交流;设计;现状;反思

海峡两岸同根同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界各层的交流合作渐次铺展,其间虽然有波折,但求同存异、相向而行是大势和常态。笔者是两岸交流的受益者,从大陆赴台湾地区东海大学交换,学习怎样做未来的设计师。作为有两岸学习经历的青年学生,有感而发,欲从设计的视角观察描述两岸交流的现状,在实践、学术、教育三个层面展开反思,以期对两岸设计界的关系建设有所贡献。

一、两岸设计交流的现状描述

(一)实践层面

业界实践交流是指設计实操层面,主要是单向度的,以台湾地区向大陆派出实践为主,多为台湾地区设计师进入大陆开展设计活动,鲜见大陆赴台湾地区的案例。大陆方面推动主体分别是政府、民间、政府联手企业,又多见后者。民间交流以企业为龙头,多为内地企业吸纳台湾地区设计师参与设计。

2013年7月17日,“由北京两岸文创人才发展中心举办的海峡两岸设计人才养成计划签约仪式在民革中央礼堂举行”“两岸文创人才发展中心由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和北京歌华集团共同发起成立,是经国台办授予的大陆第一家面向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服务机构”[1]。北京歌华集团是由国有文化运营机构改制为企业的,国台办代表中央政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政府角色,积极推动两岸设计界的交流合作,这是典型的政府联手企业型。

从连篇累牍的网络新闻可见,交流平台主要举办地在大陆,呈现鲜明的单纬度走向。这与大陆设计起步晚、市场大,中国台湾地区起步早、市场小有很大关系,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大陆秉持的是相对开放的姿态,拥抱宝岛,欢迎设计师是主流态势。

台湾地区作为承办方的活动极少,因此我们予以特别的关注和分类:

1.联合举办。“海峡两岸建筑学术交流会由中国建筑学会与台北中华全球建筑学人交流协会共同发起,轮流承办”[2],1989-2017年已成功举办了18届,这是两岸轮流做东的案例。联合举办属于互伸橄榄枝型。

2.台湾地区主办。“TNAID年度优秀奖由台湾地区室内设计专技协会发起,为提升和激励华人青年新锐设计师而设立的奖项,每年在台湾地区室内设计周颁发。本届年度优秀奖将面向大陆地区开放,旨在发掘两岸新锐设计师、促进两岸设计交流。”“本次活动中2017台湾地区室内设计专技协会理事长何武贤将为十位来自内地设计精英颁发2017台湾地区室内设计周TNAID年度优秀奖。”[3]这是比较罕见的由台湾地区发起担纲在当地授奖并举行研讨的活动。

3.深入内陆。2014年9月1-5日,“由台湾地区室内设计专技人员协会理事长王明川领队的两岸(上海苏杭)深耕交流活动考察团,一行20多人,与长三角地区的代表性设计师、设计事务所进行了深入交流,参观体验了上海的代表性项目”。记者评论说:“自从海峡两岸交流开放以来,大陆设计师组团前往台湾地区体验考察的身影一直络绎于途,台湾地区设计师除来大陆开展业务外,组团来参观交流的现象并不多见。”[4]这种两岸路径因为少而引人嘱目,弥足珍贵。

(二)学术层面

资料搜集显示,两岸的学术交流形式多样:开会、考察、游学、访谈、讲座、对话、沙龙、论坛、展览、比赛等,丰富活泼,两岸学人在许多学术问题上展开了讨论。

大陆和台湾地区两岸在中华文化圈中是受影响最深刻最完整的文化共同体,那么在设计界是否是具有相似价值观、一致评价机制的学术共同体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岸建筑设计大咖的对话里窥探出共同和差异。

1.共同的大师情结。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和美国建筑师协会院士潘冀对话中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人不愿意做匠人,只向往做建筑大师,警示两岸的设计师要甘于去做基础的施工图。他们认为两岸在建筑评论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建筑评论专栏都不够重视。潘冀说,台湾地区“许多在大学教学的知名老师,经常上杂志、写文章、发表意见、参加投标评审,但是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实务经验,常以纯理论的观点,而不是实践的角度去评判一个设计的优劣”[5]。大陆又何尝不是如此?在第十九届海峡两岸建筑学术交流会上,台北的中华全球建筑学人交流协会秘书长陆金雄“希望通过海峡两岸的建筑学术交流,最终建立中国人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中国人的骄傲”[6]。

2.不同的设计生态。台湾地区文化大学的殷崇渊表示:“大陆对设计更为注重看得到的风格,而台湾地区对设计的关注已经开始向注重设计的核心价值转变。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很多台湾地区的设计师都希望能够进入大陆市场,但是由于两岸在设计理念上的差别,很多台湾地区设计师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这需要两岸设计师进行更多的交流合作。”[7]大陆设计师要走入台湾地区学习的东西很多,台湾地区设计师进入大陆市场也要做充分准备的功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台湾地区设计师有进入大陆发挥的强烈愿望,这是两岸合作的动力。

3.大陆的学术追赶。面对外来文化,谦卑者一定是受益的。当潘冀谈到台湾地区建筑业重视监造时,崔恺说:“目前这些在大陆是缺乏的,同时也是我们这几年一直期待改变的。”只有承认自己的短处,才能学到别人的长处。大陆设计师参访台北、台中、宜兰,学员张清宏说:“这次活动很有意义,深刻感受到台湾地区设计文化和大陆的不同,台湾地区设计师在生活、细节、感受上非常注重。”[8]大陆设计师们非常珍惜去台湾地区的游学经历,认可台湾地区的设计水平目前高于大陆,抓住每一次学习进步的机会。广阔的市场、众多的从业人员和虚心的求学态度,必然会很快缩小大陆和台湾地区两岸设计水准的差距,台湾地区著名在大陆设计师庄典雅评价说:“中国每年开工的项目数不胜数,90%以上的设计师是本土设计师。建筑设计是创意产业的一部分,整体水平已经不容世人忽视。北京有大量的建筑设计所,有前瞻性的开发企业,将以迅速的姿态融入国际化视野。”[9]

大陆和台湾地区两岸除了实践层面的合作,还有许多理论问题可以共同探讨,比如设计的边界在哪里?有的台湾地区专家主张设计本无“界”。没有边界,就丧失了学科的独立性,也就丧失了设计学的正当性,无法总结和前瞻,只有事后可做反馈,两岸学者可切磋讨论,真理愈辨愈明。

(三)教育层面

教育应该包括青年学生的学校教育和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学校教育又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延伸。课堂教学是封闭的,两岸少有参与。课外延伸是开放的,利于两岸师生的互相渗透,是我们观察的重点。除两岸常规的校际学术讲座、研讨会等之外,工作营、设计大赛、毕业设计展览、与两岸校企(社会)合作是有效的交流样式,而校企(社会)合作的典型形式是:

1.工作营。2016年1月天津理工大学和台湾地区华梵大学师生成功举办设计工作营,“全营师生赴北京、天津两地展开设计调研”,提取京津文化元素,两岸学生分组合作设计,教师实时指导评价,“在此过程中发现两岸设计教育差异,为我们今后的设计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10]。这种形式让两岸学生浸润式交流,有利于深入了解,取长补短。

2.设计大赛。2018年07月30日,“第六届两岸建筑与规划新人奖日前在台北揭晓”,共有32所高校150名学子在一起比拼创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带队老师李立敏认为:“台湾地区学生想象力丰富,作品天马行空。大陆学生作品更加偏向传统规划制作,往往会落实到施工图阶段。”[11]两岸总体的设计水平有差距,但学生各有所长,比赛是比较,也是展示,见贤思齐才能进步。

3.校企合作。2015年3月30日,“2015海峡两岸设计营活动在北京交通大学开营”[12],由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联合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举办,来自台湾地区的成功大学等14所两岸高校师生190余人参加。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很接地气,使台海学生尽早接触实业,在实战中成长。

二、两岸设计交流的反思与建议

两岸交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益处显而易见,亟待反思不足以求改进。

(一)沿海峡交流导致合作区域狭窄。两岸交流主要局限在福建沿海,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辐射半径不过珠海、东莞等广州地界,再加上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新闻报道中偶然见到银川、贵州的身影,鲜有内地参与交流。这与地缘相关,同时也说明两岸交流的空间广大,大陆幅员辽阔,有许多地方正待开发,富有先进理念的设计师严重缺乏,密集的台湾地区设计师大有作为,正可弥补岛内市场狭小的缺憾。

(二)人为隔阂导致教育交流不畅。2008年底,台湾地区教育部门提请了“三限六不”政策,即限制采认大陆优秀院校、限制陆生赴台总量、限制采认医学和关系安全领域的专业,不加分、不提供奖助学金、不影响招生名额、不允许校外打工、毕业后不可留台就业、不开放报考证照。2012年4月10日,台湾地区公布面向大陆招生户籍限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6省市,后来增加了湖北及辽宁,但是仍将大部分省市的学生拒之门外,致使第一年招生缺额就超过核定的一半。硕士招生在户籍限制之外还增加了学校限制,陆联会虽然在原985、211学校之外又增加了些许高校,却还是严重制约了大陆学生报考台湾地区高校的意愿。985和211院校评定依据的是综合实力,许多专业性艺术院校虽属“双非”,却以设计见长,与台湾地区高校优秀的设计专业相匹配。大陆还有行业名校,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属于建筑老八校,学校本身不是重点院校,但建筑设计却是行业翘楚。就像台湾地区有几所著名的“国立大学”为大陆学生所向往,但设计立校的东海大学也不可小觑,不能以综合实力这个单一指标来判断高下。大陆学生如果能考取台湾地区第一梯队的学校,也必然会被大陆名校录取,受“六不”政策影響,他们顾虑在台湾地区校园会受到歧视,故而往往放弃台湾地区这个选项。而二三梯队的学生,由于诸多限制也无法报考台湾地区的中后段高校,只能望岛兴叹失之交臂。全面开放报考学校和户籍,对于两岸的学校和学生都是福音,乐见共赢。虚心谦卑的学术姿态和开放大气的教育姿态,才能为进步和超越带来可能。

三、结语

《礼记·乐记》曰:“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中华文化相同,使两岸相亲。设计学界相亲相敬,两岸学人不流不离,衷心乐见的两岸设计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程姝.海峡两岸设计人才养成计划举行签约仪式两岸携手打造文创新天地[EB/OL].[2013-07-19].http://www.minge.gov.cn/n1/2018/0622/c415508-30076834.html.

[2]中国建筑学会网.中国建筑学会代表团赴台北参加第十八届海峡两岸建筑学术交流会[EB/OL].[2017-12-25].http://www.chinaasc.org/news/117274.html.

[3]张俊媚.两岸青设汇论坛|14位知名设计师共聚台湾地区论设计[EB/OL].[2017-11-25].http://jiaju.sina.com.cn/news/s/20171125/6340125954131952062.shtml.

[4]许晓东.两岸设计问道 机锋谁解——“今日华人设计:台湾—上海双城问道”论坛实录[J].设计家,2014(5):6-12.

[5]光明城.两岸建筑执业环境差异与社会影响[EB/OL].[2019-05-09].https://new.qq.com/omn/20190509/20190509A03S9F.html.

[6]第十九届海峡两岸建筑学术交流会成功召开[EB/OL].[2019-01-17].http://www.chinaasc.org/news/126847.html.

[7]秀觉科技.两岸设计师集群东莞文仓文创园成立设计联盟[EB/OL].[2017-11-1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4204957684741455&wfr=spider&for=pc.

[8]admin001. 行走在设计的路上,特地台湾地区游学探寻之旅[EB/OL].[2018-12-07].http://www.tidiy.com.cn/newsshow-4-282-1.html.

[9]李欣.一个台湾地区建筑师在北京的“七年之痒”[EB/OL].[2010-08-09].http://www.huaxia.com/tslj/zjts/2010/08/2029130.html.

[10]张旭,钟蕾.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以海峡两岸设计工作营教学为例[J].艺术设计研究,2016(4):126-128.

[11]杨永青.两岸建筑与规划新人奖在台揭晓[EB/OL].[2018-07-30].http://culture.taiwan.cn/cul/201807/t20180730_12042039.htm.

[12]2015海峡两岸设计营[J].装饰,2015(4):6-7.

作者简介:林大茂,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反思现状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