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设计视角下的移情作用

2022-03-05 06:07方志豪
美与时代·上 2022年1期
关键词:设计原理朱光潜

摘  要:朱光潜先生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对于移情作用有着严谨且独到的论述。将其移情理论与设计相联系,发掘出移情在设计中得以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包括人情的泛化、情感的需求、物我的互文。以这三点为纽带,分析移情作用及其原理如何在設计中体现且运用。对移情作用的分析和迁移有助于深入了解设计艺术原理,更敏锐地洞悉设计的基础方法,形成囊括多方面知识的设计研究体系。

关键词:朱光潜;移情说;物我关系;设计原理

一、朱光潜关于移情的美学思想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作为中国现代的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在美学领域进行了大量耕耘,写出许多美学著作,有的对西方美学思想进行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总结,如《西方美学史》;有的则将西方的美学理论引入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比如《文艺心理学》;有的则是在西方美学史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人的审美经验,深入浅出地探讨美,比如《谈美》。在《谈美》这本书里,朱光潜以立普斯(Theodor Lipps,1851-1914)的移情说、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的直觉说、布洛(Edward Bullough,1880-1934)的距离说作为理论来源来解释美感经验如何发生。

移情这一理论由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较为明晰、简洁地阐述出来。立普斯是“移情说”的集大成者,《空间美学》是其代表作。在立普斯看来,审美欣赏是一个移情过程,他以古希腊石柱为例,说明我们观赏石柱时并不以柱子向下的物理趋势为审美点,而以柱身向上挺拔高耸的心理感受为审美点,他将我们心中这种向上耸立的心理印象称之为“空间印象”。立普斯用心理学观点说明移情作用由我及物的一面,朱光潜先生以其作为移情作用的一个特点。在此基础上,他又利用谷鲁斯的“内摹仿”对其进行补充。谷鲁斯认为,摹仿满足了我们身体的表现冲动,为自我创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对他人的审美摹仿就是审美移情,这种摹仿一般内在而不外现,是一种“内模仿”,比如看跑马的时候,内心会心领神会,并且模仿马的运动状态,在其中油然而生一种快感,这就是另一种审美欣赏,从而体现移情中由物及我的一面。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朱光潜将审美作为主体与对象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即“在凝神观照时,我们心中除开所观照的对象,别无所有,于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作用在其中产生深刻的影响。其迸发出的情感,一方面源于主体的投射,由物及我;另一方面源于客体本身,由我及物。在这个过程中,物我同一,所谓“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以观赏古松为例,他说:“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产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的还是属于物的。”一方面我会将自己独特的个性转移到古松上,于是古松就变成我[1];另一方面会将古松自己苍老劲拔的情趣转移至我的身上,于是我就变成了一棵古松,在这个过程中,万物有了生气,从而“万物与我同一”[2]。综上,朱光潜先生将移情说总结为在主体客体交融同一的基础之上双方呈现的情感投射与联结,是在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之中,将我的性格、情感移注于物,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的过程[3]。

二、设计的移情如何可能

——审美的移情作用与设计的关系基础

设计来自英语“Design”一词,通常译为“意匠”“设计”“图案”等,今天一般照搬原词。它指当试图制作具有一定用途的东西时,构思并制作合乎其用途并且具有最美的形态的作品。设计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首先在于来自美感和心理满足的要求。作为以艺术和科技的各方面限定性属性构成的造物行为,设计天生以其艺术属性和人的心灵发生触碰。好的设计可以通过良好的美感经验感染人,在视觉传达类设计中这种现象尤其突出。而设计给人的美感经验是和移情作用存在很密切的关系的,移情作用得以发挥在设计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人情的泛化

在《谈美》一书之中,朱光潜先生把美感经验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将自我的情感泛化:人们通常赋予物体本身所不具有的人的情感,把具体的情感扩张到对其他事物的感受上,这就是所谓由我及物的过程。这个情况不止存在于艺术活动之中,在设计活动中也存在。大量的设计作品以人的情感的泛化而起作用。比如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如图1),以现代的建筑框架内嵌苏式园林的内容。以游人的角度进入苏式园林,大量的苏式园林立面会给其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和记忆中的苏州园林发生连接,很直接地将游人带入一种徽派建筑中游玩的想象状态。苏州园林以其元素勾起人们的审美观照,而人对于园林传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附着于苏州博物馆精致的一草一木之上,瞬间进入一个苏州园林所蕴含的江南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与古人神交,使得美感的经验在这种环境氛围中触发游览者的美感记忆和游览者利用美感记忆和直观体验来欣赏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完成主客体的融合。可以看出,人情感的泛化特性是设计师抓住受众情感触点的有力抓手,设计师可以根据经验、认知和专业知识在具体的设计中设置好利于产生情感泛化的触点,达到所要的设计目的。

(二)情感的需求

后现代主义设计强调情感在设计中的作用,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设计,反对现代主义设计漠视情感和文脉的特点,在很多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在尹定邦先生的《设计学概论》一书中,设计的艺术手法被概括为五种:借用,解构,装饰,参照和创造[4]。朱光潜先生介绍的移情说,在借用手法中有非常强烈地体现,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由物及我的参照关系。后现代设计师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设计的阿莱西水壶(9093 kettle)(如图2),受水壶本身的鸣声、蒸汽弹盖的现象的启发,设计一只憨态可掬的小鸟站立于壶嘴口上,水开时,小鸟会因为蒸汽溢出上下跳动,并且发出叫声。其原理就在于借用一种自然界中的形象,进行保留突出特征的简化,使得小鸟和烧水通过动作和声音的相似性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得鸟通过使用者的联动观察赋予了水壶一种可爱和调皮的形象,同时又移情到它的使用者心中,在受众心中形成设计者所要传达的这种可爱、幽默的感受。单调的功能性产品不能满足人们多样的个性需求,所以要关注移情作用在设计品使用中的发生流程,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三)物我的互文

互文,在文学修饰手法里面常见,它是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5]。而审美活动的两个主体,物体与自我,也可以构成这样一种互文的关系。在朱光潜先生的论述中,移情作用不仅仅是立普斯说的那么一种由我及物的关系,而是在物我互忘的状态中达到物我同一的状态,以人的情感去观照古松,古松有了生命之活力,以古松的挺拔和耸立感染人,人又似乎转换为了一棵古松。“松”与“我”之间的转换形成了互相对应、互相阐发的关系,在这种情感的流动状态中,物我已经失去了界限,宇宙万物与主体同一,从互相的参照启发到互文再到主客的融合,犹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到“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设计中常见这样的手法。沉浸式设计中的“环境场”,利用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全息投影技术,调动人的各类感官,产生预期的审美体验,调动相应情感和需求。环境场的营造,目的就在于与对象的内心产生联动,形成环境和人的互文,达到物我结合的状态,以酒神的活动式、参与式审美体验触发人的情感起伏[6],在情感起伏中,人受到环境影响,情感沉浸其中,却也不会失去能动性,因为环境的情感也是由人在对周围进行观照之后赋予的,这样互相交融的过程中,主客界限逐渐模糊,达到沉浸效果和良好的审美体验。

三、何以移情?——设计中的移情体现

在阐明设计与移情作用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分析设计如何体现和运用移情作用,发掘其对设计师共情能力的增强作用,体会到其如何运用在设计中从而为弱势群体发挥帮助作用,明了其在设计的治愈能力方面的巨大潜力。设计师综合了解移情的原理并且做好设计品的移情分析,在提升理论素养的同时也可以综合构建起美学与设计联结的知识体系,有利于设计出充分满足人心需要的精品,讓设计得以承载更多的情感、社会价值。

(一)设计的准备流程

设计的准备过程中,移情通常发挥其作用,相对这种移情心理,我们更多地使用工具性的心态去对待。这种移情具体的体现和运用路径为:设计师在设计之初使用同理心去体会受众接受到设计品的心理反应,考虑设计所能带给受众的各种情感,寻找或者创造与受众头脑中所要呈现的意象最容易发生移情的设计元素,即由物及我的过程。同时又要以创作者的心态站在设计品的立场去赋予设计品以情感、性格,而这样的“情感”“性格”则通过设计的艺术符号的使用和其他如解构、参照、借用、创造等设计手段来实现,这是由我及物的过程。不过这两种过程,实际上要比朱光潜先生的审美体验的论述范围更进一层,因为通常在观念和意识的流动中发生的移情作用,而在作为设计的方法和工具时被具体化和流程化,因此对于设计师的移情理解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弱势群体的设计

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曾在他的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书中谈道,不仅要考虑为健康人群,还要考虑为残疾人及弱势群体比如空巢老年人、留守小孩的设计[7]。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都市病和心理问题,这些都需要设计师在共情的基础上理解,在移情的基础上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比如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罗米波机器人(Romibo)玩具设计(如图3)。自闭症难以与正常成年人或者同龄人沟通,这个社交型的机器人能够将儿童的行为动作捕捉下来,将其传输给他们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控制机器人发出声音、做出动作来回应自闭症孩子的行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跟他交流。机器人的动作设计和声音设置必然是运用移情原理进行精心推敲后设计完成的,这个机器人被自然而然地作为链接自闭症小孩和父母或者陪护人员之间情感的媒介,父母把发出信息的机器人作为自己孩子心灵的象征,甚至是孩子自闭之下隐藏的人格的具象,而将自己感情移情于机器人发出的声音和动作上。那如何更好、更广泛地契合父母的情感并且向孩子传达?这就需要运用共情和移情经验仔细考究,而在孩子和玩具的交互过程中亦是如此。总之,注意到并发挥移情的作用,会使得设计在针对弱势群体尤其是心理弱势群体时会更好发挥其精神引导方面的作用。

(三)设计的治愈作用

在当代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在忙碌工作之余,面对大量设计产品,早已超出功能性的需求,人们所需要的是强烈的情感共鸣,所追求的是一种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觉、情绪相一致的“感性情愫”,需要具有艺术疗愈性的设计来宽慰因为高强度工作而紧绷的神经,以无功利态度、无实用态度的审美经验,回归最纯真的感动[8]。比如当代许多广告设计在利用移情作用感动人心方面做出了许多经典的例子,如可口可乐的开启快乐新年广告,选取大众最为常见的新年场景,很容易将其中蕴藏的亲情、爱情,由物及人地与观众发生互动,又因为观众极易将其中的团聚、亲人、红色等元素与自己真实生活的过年场景构成心理呼应,便容易将自我代入场景。当沉浸在广告表现出来的团圆场景时,观众进入了一种物我合一的状态,场景中亲情的感动不断流入观赏者心中,观赏者也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对于场景的审美上,从而暂时模糊了自我与场景的界限。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诸多情感冲动,填补了生活中因为忙碌、距离、快节奏等原因而未曾补上的那些情感需求,也就自然而然达到了抚慰人心、治愈心灵的作用,也同时强化了用户的产品场景记忆,具有了较好的宣传效果,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综上来说,较好地利用移情作用可以强化设计对于人情感的治愈作用,不止是在对于特殊心理敏感或者创伤群体的疗愈上,还有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也非常重要的心理舒缓和释压需求。

四、结语

朱光潜先生关于移情作用的美学思想是在前人基础上思辩融合并且创新得来的结果。其原理具有抽象概括性和普遍性,帮助我们揭开艺术审美作用机制的神秘面纱。作为艺术和科技综合产生的行为——设计,自然地体现出其艺术特性,也因此能够利用移情作用的原理,作为对设计的分析工具和设计创作的方法论基础。通过分析可以明确,人情的泛化给予设计产生移情作用的基础,情感的需求使设计的移情成为创作所考虑的必要的因素,物我同一的审美经验同样也是今日设计达成其目的的一条重要途径。综合以上因素,较明晰地体察移情作用在设计师的设计调研准备阶段,在关注弱势群体的通用性、包容性设计、在设计的治愈作用方面的成效和其作为设计元方法论的巨大潜力。探索移情作用在设计中的体现,不仅通过具体门类、案例分析的方式更加深刻地体会了朱光潜先生的审美思想,也对设计的创作原理分析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为未来设计的关注方向、思维方法提供了更多元的探究路径。

参考文献:

[1]乐黛云.朱光潜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J].社会科学,2010(2):163-169.

[2]李新月.现象与原理的中西互证:论朱光潜对移情说的研究[J].大众文艺,2020(15):25-26.

[3]刘衡.朱光潜“审美观照”思想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57-59.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40.

[5]房鹏.试论平面广告的“冷媒介化”倾向[J].东南传播,2012(7):122-124.

[6]杜军虎.尼采艺术家观论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85-88.

[7]巴巴纳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周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68.

[8]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J].文学评论,2002(5):45-54.

作者简介:方志豪,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设计原理朱光潜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简约交友
丰子恺简约交友
朱光潜“地下”翻译《美学》
怕站而不怕慢
数字艺术设计原理的表现
探析MOOC时代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特征与设计原理
DF100A型100kW短波发射机马达电源板的故障分析及改进
浅谈和利时DCS系统温度速率保护限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