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一丹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图书馆,江苏 扬州 225127)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2022年一批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高等学校转变,其目的就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适应新常态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化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实际操作者[1],是具备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图书馆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配合学院人才培养转型是必然选择,也是大势所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应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相匹配,这值得高校图书馆人深思。
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中心”“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性的学术机构”,应依托专业馆员和优质、多元的信息资源,在互联、智能技术驱动下,提供有效的支持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2],以保证智慧图书馆服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
新时代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深的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当然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更是不可或缺。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教育应该同时并举,人文素养教育是文化道德内涵教育,属于“成人”教育,科学素养教育是基于知识内容的教育,属于“成才”教育。只有在人文内涵的带领下,科学素养才有好的施展。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阵地,肩负着学校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传播的重任。
应用型人才需要快速从复杂的信息环境和岗位中获取所需的技能信息,从而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获取更多与本专业相关的信息知识。而影响学习能力的因素除了学习方法、个人智商,还包括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即信息素养。学以致用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可依托智慧图书馆的智慧设备、阅览室空间有的放矢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不仅培养学生查阅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加强信息处理、分析的能力培养,从容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的知识技能和信息素养[3]。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依托学科优势,全面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将创新素养教育融入图书馆服务的全过程。高校图书馆应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创客空间,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素养教育理论和实践,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创新素养能力,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实践,诸如搭建传统文化素质培养平台、构建学科服务平台等。
应用型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前提,有很强的时代烙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哈尔滨学院多部门联动,构建“一体两翼”培养模式,编制必读书目并将经典阅读纳入学分,让阅读有约束、有保障。同时成立阅读书社便于师生进行阅读交流,定期举行“书香校园,品读高雅”的读书品介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4]。
以赛促学、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等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图书馆可以深化学科服务,为学科建设提供学科服务平台,构建以用户需求为主的学科服务保障体系。枣庄学院图书馆以就业与创业相关的数据库为基础,构建“资源+大数据+场景服务”的服务模式,图书馆从单一的资源提供者转变为提供立体的学科服务者,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图书馆不仅要积极参与学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中,还要将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文字和视频等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收藏、展示,成为本馆特色资源。沈阳化工大学图书馆围绕学院特色化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建设具有化工特色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化工特色资源包括规范文件和化工环境虚拟仿真资源,一站式满足化工专业教学、科研、实践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注重产学研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如何快速适应新岗位,掌握相关技能,提高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在于是否掌握正确信息,而正确信息的获取正是由信息素养决定的。目前大学生的主体是“00”后,他们在信息环境中成长,对信息环境有着强烈的亲近感,习惯利用多媒体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将图书馆馆藏信息、数据库检索技能等要素情景化,开展“书山寻宝”“邂逅VR 红包”等线上线下的游戏,弥补学生对传统的信息素养课堂教学和讲座兴趣不足的短板。情景化、游戏化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
图书馆在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经典阅读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深入,应用型资源集成化、信息化程度有待加强,信息批判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有待加强三方面。
经典阅读结合“4·23”世界读书日开展读书月等活动成为大多数高校的通行做法,有征文、古典知识大赛、诵读等主要活动,也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专业教育日益精深,出现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思维的养成与提升与专业教育所需不匹配,还有纯粹是为了完成人文素养教育任务而进行,没有和学生的专业教育融合,当然更谈不上效果。
应用型资源的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个性化学科服务保障体系,同时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相适应。但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学科服务平台都是数据的简单罗列或相加,应用型资源的一体化、专业化服务模式有待加强。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包含基础信息素养、学科信息素养和创新信息素养3个层次[5]。基础的信息素养可以通过学科服务平台实现,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获取技能,增加对专业学习的认知。学生的学科批判能力和综合信息创新创造的能力需要在基础信息素养中培养。
图书馆读者服务应随着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不断提高服务的适应性。首先,图书馆员要转变观念,进一步提升馆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和信息咨询与服务能力。帮助馆员建立主动服务的理念,深入院系、班级、公寓等,了解师生教学、科研需求;对接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等职能部门充分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以及就业、创业对图书馆资源、服务的需求,主动调整和拓展读者服务的措施和重点,更好地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读者服务工作。其次,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分析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为读者服务提供依据,形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体系。智慧图书馆在馆舍环境优化时,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交流互动区、创客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等空间,提供个性化分类服务[6-7]。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思政课程的任务,图书馆作为育人阵地,同样肩负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资源,而且可以进行展览、竞答等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引导读者阅读健康向上的优秀书刊,做到思想上建立阵地,传播主流文化,陶冶情操,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实现图书馆的思想教育职能[8-9]。
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思想道德修养、创新创业能力等是学生需要学习、训练的主要环节;教师专业的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实践教学技能提升需要不断学习、提升。图书馆要在坚持学校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围绕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创新创业等加快数字资源的建设,搭建有利用学科发展、实习实践需要的专业数据库建设。同时加强与兄弟图书馆、地方图书馆共建共享,搭建有利于拓展服务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及时更新在“教”与“学”“学”与“创”等各个阶段所需文献资源[10-11]。
最重要的是重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产生的原生专业资源的展示,如科研数据、实践数据、就业创业数据、各类成果等。图书馆应对这些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并以文字和视频资料等方式将实践成果进行展示。通过展示,一方面可以丰富本馆的特色资源馆藏,另一方面可以互相借鉴启发在应用型实践中的成果。
应用型人才是以特色专业为基础多学科交融的人才,图书馆学科服务根据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创新学科服务模式,助力学校人才培养[12]。图书馆作为应用型学科服务方向,根据读者需求可分为信息素养培训、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嵌入式科研服务3个层次。
信息素养培训是基于专业学科为基础的信息素养培训。图书馆可以成立专门的信息素养培训小组,与二级学院紧密合作,充分调研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专业实践课程对信息素养的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与形式,切实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应用性,提高专业教育与信息素养的匹配度。创新创业技能培训是对学生创新创业所需技能进行的培训。图书馆可以提供职业素养培训,创、就业知识讲座或在线学习。嵌入式科研服务是在人才培养中,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的应用型科研服务,在利用现有学科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对相关学科、交叉学科进行融合,为科研服务提供参考咨询、数据挖掘等服务,丰富学科内涵,满足创新人才的不同需求[13-14]。
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服务社会。图书馆应立足当地经济与文化,与经济建设、文化融合发展,利用自身优势,深入分析当地产业、行业的内在需求,在提供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充分收集、分析、整理行业发展动态、前沿信息,形成有价值的学科发展综述等三次信息资源,推送给政府、企业,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为区域发展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参考咨询。
总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要与当今时代发展相适应,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适应,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改进服务理念,建立合理的应用型资源馆藏体系,创新学科服务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