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守正与创新

2022-03-04 19:17关雯文
教育观察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教学

关雯文

(金陵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6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2018年,教育部提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化的要求。[2]2020年,教育部在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提出一体化设计的要求时,特别强调要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拓展延伸已经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新形势要求高校必须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升级版”,而理清如何守正创新,则是其改革创新的前提条件。

一、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度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思政课向大学生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理论真正与实际结合,使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人生信念,让大学生在涵养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转化为维护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行动,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学的内化、笃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教育国际化打开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及行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强,而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特征。面对当代大学生,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达到更好教学效果的要求。思政课要想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就要求思政教师思考在对“00后”一代进行深入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如何在更接近真实社会的教学情境中打通学生的情感通道,把他们成长成才的渴望与国家的要求结合起来的全新命题。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4]新形势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思政课在承担起新使命的同时,必须以新视野来开辟思政课教学的新路径。而“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5],高校与教师需要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估,要认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思政课知行转化的关键环节,更是衡量理论课使命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

思政课改革创新势在必行,而思政课实践教学更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守正创新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根本遵循,也是提升其教学效度的必然选择。唯有守正,才不会偏离,不会失去初心;唯有创新,才不会僵化,不会过时。[6]

二、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仍需守正

守正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前提和根本,只有坚守改革过程中若干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不动摇,改革才不会偏离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根本航向。

(一)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情境化教育中坚定信仰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要求“德”居首位,旨归是树人。“德”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第一位要求。立德树人具有明确的意义指向,就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习近平总书记以时代赋予的民族复兴使命为着眼点、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这一论断从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视域中把思政课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灵魂课程、核心课程和主干渠道。也体现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党中央对思政课培养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的殷切期望。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是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立德树人应成为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初心,也应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坚守的根本。只有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思政课实践教学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把学生个人小目标和国家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的统一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然实现的理想信念。

(二)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理论依据,在知行转化中启迪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哲学,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7]从实践出发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立足和不断发展的基本向度。思政课实践教学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和把握就属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体论”或“元”理论的范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富矿,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建构不但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框架,而且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理论基准和思想动力。

“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物,不仅现实地存在着,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认识的实践人。[8]思政课实践教学本身的教学目标以及辩证运动的双向发展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都可以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9]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设计要做到能够在师、生双主体的有机互动中激发对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政课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实践客体。参与的师生认识、改造实践客体,目的是满足加深学生对课堂讲述的相关理论的理解,提升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这一需要。因此,思政课实践的客体选择必须符合这一标准。一次成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较为充分的过程。思政教师要选取合适的实践教学中介,确保这一双向运动的顺利展开,并使主体能够充分把握客体的外在价值和内在意蕴,不断地突破并超越现实客体,使主体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如何使实践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及完善,这也是实践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需要思考的。

(三)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在现实体验中强化认知

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稳定器。面对转型社会重建现代价值秩序时多元多变的价值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而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时,它才能真正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精神指引和价值引领。”[10]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显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命题。对思政课教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知行合一,是一个需要深入诠释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需要知行有效转化的实践问题。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如此,思政课改革创新才有了坚定的方向,才不会在教学手段、方法、技巧的变化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杜绝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喜好而带来的“泛娱乐化”倾向。

(四)始终以问题意识为基本导向,在明辨是非中澄清认识

问题意识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能动的思维方式,主要指人在认识活动中,能够对遇到的问题大胆质疑、小心探究的一种心理状态。在逻辑视域中,问题可分为“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三类。[1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鲜明特质就是对现实问题的强烈关注和深入思考,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终创立和与时俱进的逻辑理路和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意识的时代性、实践性和批判性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和深度使其区别于以往任何理论。

问题意识也是古今中外教育家们极力推崇的教育方法。例如,苏格拉底、孔子就践行了这一教育方式,怀特海、雅斯贝尔斯则专门从学理上论证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教育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体现马克思主义学科属性的思政课尤需如此。社会生活涌出的各类热点问题、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问题等都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源头活水。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高涨,参与社会积极性很高,但毕竟理论深度不够、人生阅历有限,对一些现象的理解较为浅表化,有时对某些现象的看法也有可能出现错误倾向。以时代性、示范性的典型问题为切入点,在现实实践中引领学生明辨观点、澄清认识,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理应坚守的原则。

三、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急需创新

创新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动力和关键,只有不断创新进取,探索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思政课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一)教学设计创新:“课程化”建设理念的成熟与落实

回顾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历程,从最初依附于其他理论课程的实践活动探索开始,到独立性的实践教学,直到今天呼之欲出的“课程化”建设需求,其发展始终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遵循并日渐成熟的。

在最初的探索阶段,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呈现出“为活动而活动”的简单化、随意性和形式化倾向,自身学科特征不明显,很难与其他实践活动或社会活动区分开来。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人财物方面的保障不到位,一些思政教师的积极性并不高。2005年,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12]至此,思政课实践教学获得了相应的学科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高校也陆续出台了若干保障措施,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成为常态化的教学样态。2018 年,教育部颁布的文件提出,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 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 1 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13]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迎来了一个新高潮。但是,就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热度不减之时,若干问题也逐渐凸显:从整体上看各高校的实践教学有声有色,但重复现象较严重,且多数质量不高;特别是重形式轻内容、重实践轻理论、重宣传轻效果的问题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屡见不鲜,这大大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化建设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它将使实践教学的正规性、严肃性大大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化建设就是要在学校的一个总体顶层设计之下,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思政教育总目标的引领中,按照课程建设的标准,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保障等基本教学要素进行有机整合,搭建起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维机制体制框架,并以此为教学展开的边界、平台和规约,来更好地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标准化和可操作化,以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实践教学走向学校主体高度自觉的课程化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这也正是未来改革创新的重点。

(二)资源配置创新: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驱动

从思政课实践教内容的覆盖面来看,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科技等学科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其教学选材;从思政课实践教内容的时间跨度来看,其内容贯穿了自近代以来直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阶段。长期以来,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短缺以及资源的低效利用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必须在大思政观的引导下,有机整合各方资源,并将其逐渐固化为具有较强关联性的实践教育资源体系。例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业实践教学基地等各类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建共享。

第一,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应该是一个地方化、校本化的过程,这是由实践教学的内化于心、外见于行的教学目标决定的。由于各高校所处的地域不同,学校层次、类型的不同,实践教学的资源选择标准不可能是一致的。因此,差异性配置应得到鼓励,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展开要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及本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第二,思政课实践教学应注意与其他社会实践项目的整合,如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既互相补充又相互支撑,不仅可以满足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需求,也符合其他实践活动的育人本质,可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教学载体创新:互联网视域中虚拟实践的补充与构建

互联网络虚拟空间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存、交往与活动的空间,而且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互联网科技息息相关,因此,充分利用大学生最熟悉的网络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助于高校掌握教育的主动权,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虚拟实践的崛起顺应了当前这一教育趋势。“所谓虚拟实践,则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14]虚拟实践等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全新教学方式应成为以往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的必要补充。

以往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由于经费有限,或出于安全考虑以及师生比不足等原因导致学生参与面小,教师精心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往往成为只有少部分优秀学生参与的“精英实践”,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难以保证。借助网络虚拟和新技术的虚拟实践教学,因其超越现实性、灵活便捷性、客观真实性、互动性等特征[15],较好地弥补了传统实践教学方式的这些缺陷,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覆盖的实践教育新格局。

当前,思政课虚拟实践教学尚处在起步阶段,经费保障、技术支持和相关师资培训尚显不足;而一些开展了网络虚拟实践教学的高校的教学也多停留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题网站的建设、利用VR技术进行参观、学习等方面,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料还有待丰富。因此,虚拟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方式还有较大的探索空间。此外,虚拟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基石依然是思政课理论教学。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仍需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大纲和教学目标为根本,遵循教学逻辑,在加强与学生互动、讨论的同时,做好过程的引导。

(四)评价机制创新:多元化考核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科学、持续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关键环节。如果没有有效、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约束和保障,因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场域、展开形式、实施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实践教学很容易流于形式,而不能发挥其本来的价值和意义。

建构考核评价体系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本质的深刻理解和超验反思是一个必要前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其根本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实践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理论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外显、运用同时并进的过程。与实践结果的“点”和“静止的时间切面”不同,实践教学与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个性的、具有时间方向性的多维发展过程。[16]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这一关注具体、丰富的“人”的过程性转化的特质,决定了这一教学样态必须实行多元化考核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如此,才能做到教育目的性和规律性的叠合。

多元化考核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就是要建立起学校、社会机构、教师、学生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评估队伍,以知识、能力、过程、思想为四个基本考核维度,考核过程中注意质的要求与量的标准的有机结合,在动态中实现对整个实践过程的跟踪、考核、评价与反馈。另外,为了激励师生持久投身实践教学的热情,辅以能够调动师生积极性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实践教学毕竟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守正与创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在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科学运用,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来说,“守正”是根基,“创新”是动力,二者有机统一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教学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