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黄瑞华 郑云鹏
摘 要:当前,“慢就业”已成为一种就业趋势,而且“慢就业”的人群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对于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来说,就业更加困难,但是人們对于这种现象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认知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慢就业”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大学生自身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等。该文就这几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应对“慢就业”的策略,以期为解决高校毕业生特别是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参考,助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慢就业 影响因素 就业指导 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1(b)-0000-00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Slow Employment" of Private College Graduates
WANG ShuangHUANGRuihuaZHENGYunpe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Informatio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130122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slow employment" has become an employment trend, and the number of "slow employment" is also increasing. Especially for private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is more difficult, but people do not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is phenomenon, there are certain misunderstandings in cogniti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low employment" are also various, including college students' own factors, social factors, family factors and school facto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s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slow employ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olving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of college graduates, especially private college graduates, and help college graduates obtain employment smoothly.
Key Words: Slow employ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Employment guidance; 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s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民办高等学校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近年来,民办高校的教育规模在持续扩大,民办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大规模地增加,进而导致大量的民办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但是与公立高校进行对比,民办高校的就业率远远落后于公立高校[1],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使得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处境更加艰难。另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抱有找工作不着急的态度,毕业后不会立即寻求一份工作,而是处于待业状态,就产生了所谓的“慢就业”现象[2]。当前对于大学生“慢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所以对民办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成因进行分析尤为重要,应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和应对策略,以期为民办高校毕业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促进高校办学水准提供参考,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影响因素
1.1学生自身方面的影响因素
1.1.1专业因素
通常学生在高考报名选择专业时,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和自己擅长哪些方面,而是根据家长的期盼、老师、亲戚等的建议进行专业志愿选择和填报。入学后发现所学内容并不能吸引自己,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导致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毕业后不想从事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工作,想找的一些领域的工作又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毕业证书,这就导致了恶性循环。
1.1.2心理因素
当前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就业心态还是比较健康的[3]。有的大学生毕业后,想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获得较高的薪资,追求优越的办公环境,并抱有偏高的期待进行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虽然没能成功就业,屡战屡败,遭受“就业碰壁”的打击,但是依然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抱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所以就会期待有更好的就业机会,选择暂时待业,从而增加了“慢就业”大学生的人数。
1.1.3就业观念因素
首先,很多大学生没有未雨绸缪的思想,认为毕业后再找工作也来得及,不提前了解招聘信息或者投放简历,缺乏忧患意识,或在学校学习时对就业没有任何概念,导致毕业时没有丝毫准备,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哪类工作。其次,很多大学生追求安逸,就业观念较保守,在就业时会青睐于一些所谓的“铁饭碗”工作,比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2],认为这一类工作稳定有保障,对其他就业信息置之不理。但当前此类职位竞争十分激烈、岗位需求有限,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跻身备考队伍,使得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也就使自己成为了“慢就业”中的一员。
1.1.4竞争力因素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持续增加,一些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也迈入了大学校门,这类学生学习能力较弱,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无法满足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在竞争激励的就业环境中,只能被动加入到“慢就业”的群体当中。
1.2社会因素
1.2.1歧视现象的存在
一些企业在对员工进行选聘的时候,有性别歧视的现象。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以各种理由为由,不愿意招聘女性员工。
1.2.2重视学历和工作经验
随着高校不断进行扩招,我国教育实力的增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更加注重员工的学历和工作经验。通常企业在众多的简历中会筛选学历高和工作经验丰富的候选人。企业的这种学历和工作经验的隐性歧视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说是很大的障碍,对于社会来说也会导致人才浪费。
1.2.3新型职业的出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互联网的助力下,互联网成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4],许多新的就业形态和就业岗位乘风兴起,改变了人们对于职业的传统认知,特别是对于身处网络时代、追求自由职业的当代高校毕业生来说,网络大潮下的一些新职业吸引着他们的眼球,如短视频制作、微商、网络写手、直播带货、电竞选手等,这些新型的就业形态已经涌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
1.3 家庭因素
1.3.1家庭教育观念的羁绊
很多大学生在报考专业时和选择就业方向时,都会收到父母意志的左右,缺乏自主意识。而很多父母传统观念浓厚,希望子女有稳定的“体制内”工作,“慢就业”的帽子就这样被戴到了这些大学生的头上。
1.3.2宽裕的家庭经济条件
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富足,父母并不急于让孩子尽快投入到工作当中赚钱扶持家庭,不需要孩子承担家庭责任,而是希望孩子能够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这无疑为孩子的“慢就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为高校毕业生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1.4学校方面的影响因素
1.4.1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生活生产方式更新速度也在加快,从而企業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和专业性技术人才同样也要发生改变,更加注重员工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而高校在专业的设置上往往忽视了社会的需求,依然根据原有的陈旧的专业进行招生,按照陈旧的专业课程设置对学生进行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而被淘汰,使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另外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忽略了社会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专业理论与实际运用不匹配,所用而非所学,也是他们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课程设置上,设置的内容杂而多,学生抓不住重点内容,看似学习内容丰富,知识广泛,但是每个方面只是简单地学到了皮毛,没有哪一个方面精通。这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错位的,企业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的专长的技术人员,所学泛泛的大学生往往不符合企业的招聘需求。
1.4.2就业指导缺乏精准性
由于民办高校师资力量的局限性,在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时,通常采用大班授课的模式,几个班的学生或者几个专业的学生坐在一个教室里听老师讲解一些关于就业的问题,这种授课方式无法确保全体学生的听课效果,也就无法达到就业指导的目的,使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只能依靠自己去摸索,缺乏精准的就业指导,从而错失了一些就业机会。除此之外,专业教师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大多是由辅导员或者教学秘书兼任,这些教师一般毕业后留校或者直接应聘到高校工作的,本身就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只能照本宣科,课程讲授内容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所讲授的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具有很大的偏差。
1.4.3就业指导措施不到位
就业指导课程缺乏系统性,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形式单一,方法简单,一些高校在就业信息发布上并没有经过精心的筛选就将招聘信息转发给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而转发招聘信息,内容多而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想法和需求,提供的就业信息缺乏针对性,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参加校招。有些学校还一味催促学生签订三方协议,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的热情,未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此在学生看来校招只是敷衍了事、走过场的形式而已,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拒绝参加[5]。
1.4.4就业心理辅导缺失
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职位竞争激烈,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心理压力加大,往往会因为就业道路上出现的障碍而感到焦虑不安,或者因为自己在求职的过程中多次遭到拒绝而悲观消沉,另外很多大学生对于就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在面临工作选择时往往拿不定主意,或者意志不够坚定,幻想会有更好的工作,又或者盲目地跟随大众的选择,认知出现偏差。所以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在就业过程中,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老师或就业相关的老师往往会忽略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对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不重视,导致心理辅导缺失。此外,高校心理辅导系统不完善,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和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基于这些问题,高校在就业心理辅导方面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民办高校毕业生应对慢就业的对策
2.1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2.1.1增强自身素质,积极面对就业挑战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大学生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明确自身的缺点与兴趣爱好,并努力参与到素质拓展活动中去,积极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还应该丰富生活阅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以适应用人单位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当今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也应该借助互联网学习一些新知识和新技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与价值,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民办高校毕业生,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资金投入较少,而使学生技能缺乏,更应该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强自身的素质,增加自身竞争力。
2.1.2树立规划意识,尽早明确就业方向
在学习期间,要主动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职业理想,形成相对明确的职业规划,有主动迎接挑战的信念,对自身情况进行准确评估,明确求职方向和目标,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多尝试、多实践、多历练,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提升自我就业能力。
2.1.3调整心态,做好就业定位
大学生应当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适时调整好就业心态,可以先就业再择业,切忌好高骛远,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自身需求,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工作中去学习,在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慢慢摸索适合自己的兴趣方向[6]。不要眼光过高,从基础做起,从学习务实开始,正视当前就业现状,有主见不盲从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入”社会。
2.2建立健全就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渠道多元化
2.2.1切实发挥市场监管职能,实现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消除用工歧视,打破用工性别等就业壁垒。加强对高校“双困生”群体的就业技能培训力度,缓解就业经验不足、求职技能欠缺问题,助推毕业生走完就业最后一公里。另外,对于民办高校,政府应增加财政扶持力度,有针对性地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积极引导企业与民办高校进行合作。
2.2.2促进就业渠道的多元化
促进就业渠道的多元化,一方面提高学校的影响力,促使企业走进校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高校就业处的老师要经常走出去,深入到企业当中,进行考察并争取与其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将学生输送到企业进行实习或者工作。其次,随着网课的兴起,线上教育也是一种新的就业渠道,所以也可以考虑线上工作。
2.2.3加强社会引导,净化就业竞争环境
社会要对就业观加以正确引领,对唯“薪”论、“铁饭碗”等求职观念加以正面引导。新闻媒体加强毕业到“西部工作”、到基层工作、回乡创业、参军入伍等方面报道,执法部门加大对虚假就业信息的惩处力度,针对虚假就业信息,不正规信息严肃处理。
2.3家长转变就业观念,引导积极就业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是至关重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家长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从只有“铁饭碗”、稳定工作才是好工作中转变出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积极引导鼓励子女深入基层锻炼,提高自身能力,增强抗压能力,加强子女在就业过程中的自信心,引导子女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就业岗位。
2.4学校改变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
2.4.1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向,加强“订制”型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作为应用型大学应从“企业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出发,应参照最新政府政策提前了解行业发展轨迹,制定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定制班”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充分利用校内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等,与企业共同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4.2增加“两强”培养模式,夯实就业基础
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基础能力,强化实践能力。针对大多企业要求的硬性条件,针对性地加強辅导,遵循市场导向,根据需要强化专业特色,根据市场人才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实施分流分级教学模式,重点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基础能力培养。
2.4.3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院系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把职业生涯教育指导贯穿学生的大学四年,从入学时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价值观,让学生通过个人性格能力、自己的职业偏向,社会发展趋势等特点结合职业规划,制定个人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2.4.4辩证分析分类指导,尽早摸排精准帮扶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应做好辩证分析、区别对待。学校要提前摸排学生的基本情况,考研、考公务员、特岗教师、家庭困难、就业困难等,做好台账,分类指导,制定一对一帮扶政策,根据学生不同情况个性化地制定帮扶策略。
3结语
“慢就业”是社会发展过程的缩影,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和就业途径呈现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等几个方面需要形成合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念,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相信在大家齐心协力努力下毕业生“慢就业”问题会得到一定的好转,在就业问题上会有很大的成效。民办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制订更加符合社会就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缓解就业问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白恒.基于市场需求的民办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9.
[2] 朱震宇.大学生“慢就业”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产业创新研究,2020(17):159-160.
[3] 刘阳,张亚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19),136-137.
[4]黄宇琛.高校视域下毕业生“慢就业”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2020,33(11):170-172.
[5]张军霞.西安市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20.
[6]贺书琪.当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成因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19):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