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22-03-04 23:25张颂刘向阳
西部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张颂 刘向阳

摘要:恩格斯生态思想阐明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提出人类在利用或改造自然时要遵循自然规律,揭示了制度变革是人与自然和解的根本途径,蕴含着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光芒。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经济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法制文明建设不完善、公民“知行不一”三大层面的问题。恩格斯生态思想带给我国的启示,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生态化产业体系;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生态法律体系;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引导公民践行生态文明,顺利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关键词:恩格斯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X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3-0029-03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追求经济同保护生态的矛盾尖锐,建设美丽中国任重道远。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与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相契合,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精华,能给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深刻挖掘和把握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有利于认清和解决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問题,具有重要的启迪与实践指导作用。

一、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恩格斯没有特定系统的阐述生态思想的著作,但其生态思想研究颇为丰富,散布于各著作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中。在《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和历史的考察,以下从三方面来说明他的生态思想。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的,不是纯粹的一方治服另一方,而是共生共长的关系。恩格斯强调:“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1]560人源起于自然,因劳动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其本身就归属于自然界。自然界赐予人类万无一缺的生存环境——阳光、空气、高山、河流等,人依靠自然环境为生存、延续的物质基础,并在此前提下才能生存、发展,逐步进化。恩格斯指出:“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1]559人类能够动脑动手制作和使用生产工具,通过劳动不断否定和改变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凭借自己的生产活动满足生存需要。人类并不是“臣服”于自然,人可以发挥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去再塑自然。

(二)人类要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

人类具备发现和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但无法脱离客观规律与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利用、改造自然时要遵循自然规律,规约自己的行为。否则,当人类活动凌驾于自然界所能自我调适的范围之上,自然平衡无法恢复时,自然界会以让人类自食其果的方式来给予教训。恩格斯警告人类:“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559他罗列了一些事例,譬如美索不达米亚等地方的住民被逐利之心蒙蔽了双眼,为了耕作的田地肆无忌惮地砍伐,致使森林变得一片荒芜,失去树木的同时也失去储藏水分的载体,使良田变成了荒漠。由此警醒人类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决不能因贪图眼前的利益而毁坏长久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危害自然等于自戕,要在敬重自然的根柢上对其进行合乎自然规律的改造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三)制度变革是人与自然和解的根本途径

恩格斯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他在著作中写到西班牙种植场主只因焚烧后的木炭能作为获取最高利润的咖啡树的肥料,肆无忌惮地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他们未曾想到后果——大雨冲刷掉全无掩体的膏壤,只留下光秃秃的岩石,导致咖啡树无从生长。资本家一味地追求获取更多的利润,对自然资源不管不顾地抢夺,这类的攫取式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对此,恩格斯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对立问题的根本途径,即摒弃“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1]562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病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恩格斯认为若想从根源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1]561。只有将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同制度变革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使人与自然从异化走向同化,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产业结构和布局仍需调整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了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基于缓解生态破坏状况,为调整不可持续的经济生产方式,国家全力推进经济方式的转型升级进程。2020年6月10日国务院发布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表明,近十年来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数据显示,我国重点流域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任务仍旧任重而道远。“从行业看,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服饰业五个行业占全国工业污染源总数的44.14%。”[2]“其中,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五省占全国总数的52.94%。”[2]这五个省份产业分布集中,污染排放强度过高,远超当地环境容量所能承受的范围,损害了当地的环境,甚至影响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由此可见,传统产业仍是主要污染源,不合理的产业布局成为一些地区和流域产业发展和环境改善积弊已久的难症之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深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关乎缓解生态压力的大事。

(二)生态文明法制建设还需完善

“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之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亦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3]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程,完善的法制能够为其指明方向、思想和理念,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稳定有序地发展。然而,一些法律规定没有考虑实施的实际情况,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农业行政、水行政等有关部门对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检查,排放不合格的,不得使用。”[4]该法条没有明晰执法主体,不知道具体哪个部门有执法权,会出现执法混乱的现象,甚至导致法律无法执行。此外,还有法律的描述、界定不清楚,例如具体的罚款金额规定是多少。法律是规范行为的准则,因主体、权责等内容的规定模糊使得不能具体应用,法律将会失去意义。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的赔偿制度还不完善,违法成本过低、收益过高导致违法的驱动力强。”[5]部分企业环境责任意识淡薄,秉持利益最大化原则,不但不兼顾自己的社会责任,履行防治污染的法定义务,有的甚至选择违法,承担相对轻微的法律责任来谋取不当利益。由于相关法律规定约束力较弱,违法成本低,使得少数企业任意逾越法律红线,违法案件层出不穷、超标排放屡罚屡禁不止。

(三)存在“知行不一”现象

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公民的“知”与“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度与程度产生直接影响。2020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在生态知识方面,随着政府有关部门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以及相关社会宣传力度不断加强,公众对生态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也越来越高,但践行程度相对较差,例如被调查人数中有89.4%认为购物时选择生产过程污染低的绿色产品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经常践行的人数占比却只有38.5%,存在意识优于行为的“高认知度、低践行度”问题。在生态行为方面,面对与自己无直接关联的环境问题时,大多数公民持漠不关心态度,环境保护参与度较低,只有当问题恶化危及正常生活时,人们才有所作为。

此外,消费理应从自身的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恩格斯曾表明自己的看法:“消费需要与人类本性的自然需求相称、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匹配。”[6]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们满足于商品带给人的虚荣感之中,消费主义盛行,奢侈性消费、浪费性消费增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

三、恩格斯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生态化产业体系

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类需要以整体性视野利用自然,不能只着眼于经济效益,而轻忽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否则会招致人与自然的各种矛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7]。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是良性循环的关系,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之中,以经济发展成果反哺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与经济互利共生。这就必须将生态保护放在紧要的地位,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构建生态化体系。

首先,继续优化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着眼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规划,调整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第二产业发展模式,注重发展高科技含量工业行业,加快发展物质资源消耗少、主要依赖人力与脑力、环境污染小的第三产业。其次,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推进区域工业生态园区模式,使资源和能源在系统中循环使用,从产业源头改进我国的生产方式。开展城市“循环经济城市”建设试点和农村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积极探索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工作。最后,切实将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之中,加快对可再生资源的研发,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二)加强法律建设,完善生态法治体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决于社会性质,恩格斯强调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痛点在于制度。通过不断完善的生态法律体系,用制度来守护绿水青山。

第一,制定科学健全的法律法规。适时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填补空白,明晰权责主体、权责界定,将权责分配到位,避免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使环境执法具有更强地操作性,使法律真正地发挥最大价值。要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对于超标准排放污染的企业需有针对性较强的措施,所征收的环境税费必须高于其治理成本;没收其污染环境的全部非法所得;连带追究造成环境污染事件的相关责任者,增加违法成本,提高企业治理污染积极性。从立法的根源上堵住侥幸的口子,促使企业守法经营,保护环境。

第二,提升生态文明法治的执法力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推进依法执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8]。生态环境执法也应如此,职能部门要提高认识,综合施策,严格规范执法、敢于硬碰硬,严惩各类违法排污行为。要提高执法人员专业素养,重视执法队伍建设,包括强化专业培训、执法人员需熟悉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政策等;优化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和执法流程,对执法队伍的执法过程全程跟踪监督,避免在执行过程中参与过多人为因素。

(三)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引导公民认真践行

恩格斯生态思想强调,大自然的资源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度的,人类不能无端索取,必须对其节约利用、有偿使用。人类的思想观念影响生产实践活动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人与自然关系共荣共生的实现在于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引导公民生态文明践行,建立良好的人与自然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一是要加强生态责任感的道德品质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体等传播载体,使大众认知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提升我国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作为构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中流砥柱,每位公民都必须具备“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平时所见所为中,提高自觉性,不仅自己主动保护自然环境,做到“知行合一”,还会监督他人的行为,为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一份力量。二是要加强适度消费与绿色消费的消费观教育。可以通过报道先进典型,以各位模范人物艰苦奋斗的示例感化人心,曝光反面事例,敲响警钟。通过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例如自备购物袋、改造利用或捐赠闲置物品等,引导公民从认

真落实垃圾分类等开始践行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祝君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公布[EB/OL].

http://www.xinhuanet.com/2020-06/11/c_1126099420.htm.

[3]習近平.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光明日报,2016-12-03(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

[5]王小波.党的十九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思考.[J].乡村科技,2018(2).

[6]董立清.浅析马克思主义的消费观[N].光明日报,2011-12-04(7).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张颂(1997—),女,汉族,湖北黄冈人,单位为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刘向阳(1970—),男,汉族,江苏扬州人,博士研究生,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责任编辑:冯小卫)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试论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