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战时期,《新中华报》借助新闻漫画传播形式进行宣传,配合了抗日战争的特殊形势和边区工作、生活的需要。分析1939—1941年间《新中华报》刊发的176幅新闻漫画,发现其传播特征是:具有稳定的创作作者队伍,新闻漫画版面设置蕴含生动的图像语言,内容涵盖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热点以及社会民生的诸多领域,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等特点。《新中华报》的新闻漫画将舆论斗争和社会建设作为叙述中心,利用报纸和画报等多种传播方式拓宽了漫画在新闻宣传和抗战动员中的途径,推动了根据地教育的普及和党的政策的传播。
关键词:《新中华报》;新闻漫画;图像传播
中图分类号:J218.2;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3-0157-04
一、引言
作为视觉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漫画凭借简单而夸张的艺术手法丰富了图像传播的形式。“新闻漫画是借助夸张幽默的漫画语言,将新近发生的时事和社会现象通过媒介进行传播的新闻报道形式。”[1]新闻漫画适应了受众对于新闻信息获取的需求,满足了报刊的新闻性和大众化传播特性。
《新中华报》的前身是1931年12月11日创刊的《红色中华》。该报“初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2],经历了休刊、复刊和1937年改名为《新中华报》的多种变动后,1939年2月7日正式改为《新中华报》(刷新版)出版。1941年5月16日,该报与《今日新闻》合并为《解放日报》。这一时期,《新中华报》共出版230期[3]。新闻漫画是宣传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传播手段,《新中华报》承袭《红色中华》而来,延续了新闻漫画在报刊中传播的形式。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于《新中华报》(刷新版)1939年2月7日—1941年5月15日刊登的新闻漫画,通过全样本统计,意在剖析《新中华报》新闻漫画的传播特征。
二、《新中华报》新闻漫画的呈现形式
(一)漫画来源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从各处集结的大批流亡学生、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开始陆续奔赴延安,”[4]成为革命的骨干,也为延安文艺的发展输入了新鲜的血液,见表1。
在《新中华报》刊登的176篇新闻漫画中,有117篇都有明确的作者署名。马达、华君武、钟灵等漫画作者构成的稳定创作队伍,持续为《新中华报》供稿,保证了漫画稿源的质量和水平。
(二)发表时间
《新中华报》在1939年发布的新闻漫画数量最多,共117幅;1940年发布的新闻漫画数量锐减,只有59幅;随着“中国在对日战争中逐渐占据了上风,漫画家的创作焦点开始出现转移”[5],1940年10月之后再没刊登过新闻漫画,见图1。
(三)版面安排
从版面编排上看,《新中华报》各个版面对于新闻漫画的安排较为平均。该报在通常情况下每期只出四个版面,只有少数几期版面扩至六版,故而五六版上新闻漫画数量较少,见表2。
在报纸版面中,新闻重要性会影响漫画在同一版面上的强序设置。新闻漫画通常出现在《新中华报》报眼“作为社论配图刊载”[6];或者占据头版头条的位置,版面强势的安排设计足以看出新闻漫画对于报纸的重要性,见表3。
(四)稿件编排
《新中华报》的新闻漫画以独立编排为主,灵活使用组合编排。“两种编排形式的配合,充分发挥了新闻漫画的传播优势,实现了各报道形式间的优势互补。”[7]见表4。
《新中华报》使用漫画形式配合了原有的文字报道,图文并茂方式受到读者群体的欢迎,为当时图像新闻的生产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发展前景。
三、《新中华报》中新闻漫画的内容构成
(一)题材范围
根据《新中华报》新闻漫画涉及的地域位置,可将题材范围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涉及国内消息的有122幅,涉及国外消息的有54幅。新闻漫画打破了文化间的壁垒,配合了战争背景下的新闻宣传,发挥了党的宣传工具的作用,使不同背景下的读者都易于理解新闻的内容,扩大了報纸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见表5。
(二)报道题材
从报道对象上看,《新中华报》的内容大多聚焦于国内外的时事,国内题材围绕抗战动员和制度宣传等,关注百姓社会生活、示威游行、经济活动和农林信息。国际报道则集中于与战争相关的信息传播,包括对法西斯行径的抨击,支持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关注对苏联政治体制的学习,见图2。
(三)报道立场
根据漫画内容涉及的叙事对象,可将《新中华报》的新闻漫画主要分为歌颂赞扬型漫画、讽刺批判型漫画和无明显倾向型漫画,其涉及的叙事对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个人形象的报道,一类则聚焦于对某一团体或组织的人物群像刻画。
就个人形象的报道来看,国内漫画刻画中的人物通常都是正面形象,如毛泽东、孙中山等革命领袖或时代主要建设者,但其中也对汪精卫等负面人物进行了强烈批判。国际新闻漫画基本属于对革命斗士的赞扬,如斯大林、高尔基和白求恩等,但也有对张伯伦和希特勒等负面形象的讽刺。对人物群像的刻画集中在对军队形象的塑造,彰显了义勇军、苏联空军、八路军和游击队的正面形象,强调了苏联劳动妇女、工人阶级和劳动英雄等群像的典型示范效果,但也不乏对日本侵略者、顽固分子和法西斯侵略者形象地讽刺。可以说,对人物的描绘和刻画充分反映了《新中华报》对社会现实所持的基本态度和立场。
四、《新中华报》新闻漫画的传播特征
(一)内容丰富
一是传递战争信息。《新中华报》(刷新版)刊登的新闻漫画创作的时间大致在1939—1941年,在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唤起各界群众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旋律。因此,《新中华报》的漫画创作者注意利用漫画传播战争信息,漫画的题材紧紧围绕抗战展开。
二是鼓励抗战和政治动员。1939—1941年间正处于抗战相持阶段,《新中华报》利用漫画形式呈现抗战形势,调动了群众的抗日情绪,不仅展现了军民团结抗战的英勇气概,还有助于增强抗战武装力量,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和辐射力。
三是突出宣传教育和社会服务。《新中华报》既聚焦抗战信息,也积极推动根据地建设。《新中华报》刊登的与抗日根据地建设及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漫画共有51幅,为人民群众传递了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类信息,对贯彻党的政策,促进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形式多样
新闻漫画凭借其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可以被广泛张贴在大街小巷。1939—1941年间的《新中华报》,由于身处战争年代,所有能利用的东西都变成了新闻漫画报道的阵地。漫画作者不仅在报刊发表漫画作品,还通过“贴画报、画壁画等各种形式的展览会来传播新闻漫画”[8]。基于文艺活动能调动人民抗战热情的优势,《新中华报》的漫画作者巧妙地将漫画宣传融入到文艺活动中,将漫画展览与文艺演出配合。由此,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促成了《新中华报》中新闻漫画的广泛传播。
《新中华报》中新闻漫画的内容大都从新闻事实出发,辅之以鲜明的艺术手段,将创作感情寄予作品中,期望与受众实现思想上的共鸣。由于当时的群众受过教育的较少,所以用新闻漫画形式传达信息具有很大的优势,简单通俗的漫画语言克服了文字传达上的障碍,打破了文化水平差异造成的隔阂,因此更能寓情于畫,将创作思想融入作品中,有利于满足普通大众从漫画中获取基本新闻信息的需要。
(三)影响深远
漫画所具有的夸张和变形等表现形式是使其成为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最重要的特征。1939—1941年间《新中华报》中的新闻漫画最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法就是虚实结合:一方面,写实创作可以将真实的社会现实借助作品呈现出来;另一方面,为了强化作品的社会效用和影响力,画家往往利用夸张和变形等艺术手法,增强了漫画作品的吸引力。起初由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限制,新闻漫画只能通过报刊等方式在交通便利和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进行传播。后来漫画作者深入群众,将作品“带到农村、工厂、学校、连队,带到炮火纷飞的抗战前线”[9],传播范围的扩大使作品的影响力更具为深远。与此同时,漫画作者也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更多信息,为漫画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来源,传播效果显著提升。
五、结语
1939—1941年间的《新中华报》新闻漫画主要反映救亡主题。一方面,《新中华报》大量报道与国内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相关的信息,满足了人们对实时战事的了解需求,激发了军民的抗日热情。另一方面,《新中华报》利用漫画直观、夸张的特点反映出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既使人民认识到社会现状,也表明了鲜明的革命立场。新闻漫画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不仅巧妙建构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情态,也使得漫画宣传成为激发群众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利器,更成为延安文艺平民化、大众化的写照。时至今日,《新中华报》刊登的新闻漫画创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婧孜.《人民日报》1987年—2008年新闻漫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2]韩云.中央苏区时期《红色中华》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3]金子求.延安时期中共党报的抗战动员——以《新中华报》为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4).
[4]罗洁.延安时期的漫画改造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4.
[5]谭雅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新闻漫画家群体研究[D].烟台:烟台大学,2021.
[6]张晓曦,李朝阳.《新中华报》中的漫画与抗战动员[J].广西社会科学,2017(2).
[7]李林博.20世纪50年代《中国青年报》新闻漫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8]马雨萌.浅谈新闻漫画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记载与传播[D].沈阳:辽宁大学,2018.
[9]陶少艺.抗战漫画运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2.
作者简介:申蕾(1988—),女,汉族,山西长治人,单位为西北大学新闻学院,研究方向为新闻学。
(责任编辑:冯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