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模型研究

2022-03-04 11:35汪蕾
教育·教学科研 2022年1期
关键词:主问题笔者诗歌

汪蕾

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发展其逻辑思维,提升其审美品位和创新精神,就要打造富有趣味、有思维品质的高效课堂。阅读课中的“主问题”设计就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目标紧密联系。它能避免碎片化、零散式的教学过程,减少无效的提问,让教学目标更加集中,让课堂更加高效!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早已有之,但对于方式方法的总结归纳并不多,笔者认为可以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模型构建,以此探索其规律以及普适意义,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在母语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由来已久。苏格拉底“产婆术”(又称“苏格拉底法”或“问答法”)与孔子启发教学,作为中西启发教学两大源头,对中西方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这两种教学方法都与“问题教学法”息息相关,为后来对教学“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雏形。

在《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与《问题教学基础理论问题》两部著作中,教育家马赫穆托夫第一次提出了“问题教学”的教育科学理论。从那以后,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被公开认为是一种前沿性、发展性的新教学法。

国内围绕“主问题”教学方法也有很多研究。余映潮老师对此的观点是“主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能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或者说,是从教学的整体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余老师的观点是国内最早围绕“主问题”教学提出的教学方法,对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前辈的研究中,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构建的角度来讲,要从思维方式构建、文本内容构建和学情构建三个方面来构建“主问题”与“子问题”的关系。也有教师着重分析了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以实用文体和文学文体为分类标准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总的来说,大部分学者都将目光投在对“主问题”的设计策略上,在不同维度中针对“主问题”的设计方法、设计原则给出了自己不同的答案。

(一)“主问题”教学设计的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里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主问题”的教学方式就很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增强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2.依据学情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阶段,这正是培养他们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综合素养的好时机。教师的教学中是否富有逻辑思维、能否有开拓精神,有没有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都会对学生的未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每个学生又都是不同的个体,存在学习基础或学习能力等不同的差异。以我们学校为例。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公办学校,我们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不能有效贯彻、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问题。部分同学听课习惯不佳,这些状况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更为艰辛。这使我们必须要做出改变,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抛出过多零碎、无关痛痒的问题,这不仅浪费时间,还会淹没教学的重点、难点,不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3.依据文本类型

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笔者选择了叙事类文本、散文、诗歌这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教学实践。叙事类文本是学生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一种文本类型。而散文在统编教材中占比最大,它也是文学性最强的、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文体。诗歌对于学生的理解也是頗有难度,它有时含蓄内敛,有时热情奔放,无论是语言还是背后的内涵都需细细品味。所以由这三种不同文本入手进行实践研究,不仅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开拓进取,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4.依据课型

初中语文的课型主要有阅读课、写作课、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等课型。因为阅读课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最多的一种课型,占据了大半江山,而且阅读往往与写作密不可分,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写作与表达的坚实基础。所以,笔者在这里着重从阅读课来展开“主问题”的教学模式研究。

(二)“主问题”教学设计的理论意义

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育的前辈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到使课堂更有针对性、更高效、也更聚焦的“主问题”教学方法,并使研究更具体化、理论化。

本文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模型做了相关研究。通过检索、整理、分析和归纳,了解了学界的研究现状,争取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视角,并创新性地建构模型,来深入研究“主问题”设计对阅读教学的促进意义。通过理论支撑和实践途径,呈现“主问题”设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三)“主问题”教学设计的现实意义

阅读课中的“主问题”设计对于课堂教学提高效率非常有意义。在《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阅读文的学习要求有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文章的中心、分析文章内容的组合方式、分析材料详略的安排、分析材料的内在联系和材料与中心的关系。这些核心知识点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逻辑链。在部编版教材中,尤其是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很适合用“主问题”来牵拉整篇文章,提高课堂效率,可以作为一种积极的尝试对象。

(一)“主问题”设计的基本模型——总分结构推进

在阅读课的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学情,设立一个核心问题来统领全文。为了帮助学生的理解,可以设立几个支问题,就像是为学生搭建几个梯子,最终摘到树上的果实。这种较为常见、比较基本的结构,笔者称之为“主问题”设计下的总分推进,能够大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实践案例一】《天上的街市》

1.案例阐述

《天上的街市》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诗歌。这一单元主要是通过神话、诗歌、童话、寓言等的学习,发挥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进而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看世界。七年级的学生,富有联想和想象力,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诗歌的能力,但对诗歌的品读鉴赏,往往停留于表面,不能结合诗歌具体的语言和形式,不能结合时代背景深刻理解作品的主旨。因而,笔者想要用“主问题”的方式来引领整首诗歌的感知。

第一次上这首诗歌的时候,笔者围绕诗歌的情感,提出了“主问题”的“通过这首诗歌,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虽然都能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回答的角度很零散,发言的人自己纯靠感觉,下面的听众也是云里雾里,教师在课堂中想要拉出一条主线很难,因而整堂课效果一般,十分散乱。

这个时候,笔者意识到有的时候仅仅给学生一个主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一些支架来支撑这个“主问题”,才能更好地起到作用。于是在第二次实践时,笔者在主问题抛出后,又给了学生三个支问题,来帮助他们完成这个主问题。第一是找一找整首诗歌中诗人的联想和想象。第二是了解牛郎织女的传说,并与诗歌中他们的生活做对比。第三是品析诗歌中“定然”“点”等语言的深刻含义。通过这三个“支问题”的解决,就能水到渠成解决我们的“主问题”。学生立马就能理解诗人虽然处在黑暗社会,但依旧怀有着坚定的信念,主动地追求光明、自由、幸福!

2.分析与反思

通过这节诗歌的教学,笔者发现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我们“主问题”的确立也是不一样的,当直接提出一个“主问题”,学生不能一口气拿下之后,我们教师应该思考怎么给予他们一些帮助,给他们建立一些过渡的桥梁,这就是“支问题”的运用。笔者将这种情况归纳为总分式的“主问题”,即通过几个“支问题”的解决,最终达成“主问题”的理解。这就是“主问题”教学下的基本结构。

(二)“主问题”设计的变式模型——平行结构推进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意蕴丰厚,思考探究的角度也多面,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设立平行的“主问题”,从不同的层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笔者称之为“主问题”下的平行结构推进。(模型建构如图2所示)

【实践案例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案例阐述

七年级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教读课,不仅因为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一个经典篇目,他的作品贯穿了我们初中整个学段,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是整本书阅读的一个典型。而且这篇文章本身的篇幅很长,对于学生来说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重点还是有难度的,很适合用“主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内容、厘清文章思路。

课前,笔者采用了小问卷的形式对学生的学前情况做了了解。(问卷如表1所示)

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对鲁迅先生的文章充满兴趣,也有一部分学生觉得很有难度。尤其是第三题里,學生们纷纷表示这篇文章篇幅过长,他们阅读起来有难度。因而这篇课文非常适合通过“主问题”设计的方式帮助学生化繁为简。

第一次试教,笔者从标题入手,带领学生快速厘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标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到……”,作者是一个空间的转移,那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这两个部分是如何连接起来的?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的思路立刻就清晰起来,文章的架构也直接立体起来,学生以此为据,立刻就能将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写的是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一个写的是他在三味书屋的生活,然后中间的第九自然段就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这个结论的得出非常自然流畅,缩短了用时,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分析与反思

但是这节实践课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主要是在厘清架构后,作者对于这两个生活场所所怀有的不同情感。直接提问的方式是可行的,但课堂的节奏是冗长的,学生在大段大段文字的寻找中,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七零八碎的,不够精准,也没有概括性。笔者认为关于这点,如何用好第一个“主问题”得以深化,顺势再用一个“主问题”来带领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基本情感是接下来要研究的重点。

在反复地斟酌尝试后,笔者开始了第二次尝试。在教学的环节中,划分段落的部分保持不变,带领学生快速地厘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在把握作者对儿时生活过的两个场所所怀有的情感时,笔者决定接着上一问题还是把目光聚焦到整篇文章的重点段落,也就是第九自然段这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笔者提出的问题是“既然这个第九自然段那么重要,我们就先关注这一段落,大家能否从中读出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什么情感?”从而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品读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比起大篇幅范围内的品读,这样的核心段落的品读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容易把握。

因为问题具有针对性,所以学生的回答更有方向性,因而连带着课堂的节奏也能加快不少。而且这个问题与上一问题之间存在着联系,几乎不需要过渡,两个问题的衔接十分自然。有了第九自然段的分析,学生对文章的基本情感走向就有了整体感知,这为后文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再去细细品读作者整篇文章的内容与情感就水到渠成了。

課后,笔者请了之前问卷中对于学习这篇课文有困惑、感觉有难度的几位学生做了访谈。学生都表示这节课能跟着老师的节奏进行思考,感觉文章的脉络清晰了,文章的思路框架更立体了。对于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水到渠成,能通过外在的语言形式体会内在的情感变化。

(三)“主问题”设计的变式模型——层进结构推进

有些课文思想意蕴比较丰富,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比较大。对于有些学生来说,需要老师进行再拓展,对于文本的理解也需要再深入,这个时候就可以在满足了学生的基本需求后再提升,让主问题层层推进。笔者称之为“主问题”下的层进结构推进(模型建构如图3所示)。

【实践案例三】《回忆我的母亲》

1.案例阐述

这是一篇典型的回忆性叙事类文本,是朱德总司令回忆他母亲勤劳的一生,以此表达出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热爱,以及将这份情感寄托在对党和人民忠诚、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党性上。同样,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是典型的写人记事类文章,里面回忆关于母亲的事例有很多,乍看相似,都是在歌颂母亲的勤劳,然而其中也有些许不同,而这些不同恰恰让母亲这个伟大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是学生最容易缺失的一部分。因此,笔者用这篇文章再次实践。

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母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为“主问题”来统领整节课。以这个问题为核心,学生能快速地将文章进行分层,第一小节为文章的总领,既交代了文章写作的缘由,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和赞美。

课堂中遇到的难关是学生能找到文章的多少处关于对母亲评价的关键句,尤其是带有总结性评价的句子。如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第十三节“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但是除了“勤劳”之外,文中似乎又列举了很多母亲其他的优秀品质,例如,母亲是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的人;母亲是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人;母亲是启发了我幼年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的人;母亲是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成功的人。那么到底该怎么来理解母亲的勤劳?这就引出了下一个“主问题”:如何来理解母亲的勤劳?

这个问题是有深度的,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勤劳”看似好理解,但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它的意蕴是丰富的。身为一名生活在底层的劳动妇女,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撑起整个家庭是不容易,更伟大的是在这不易的艰辛之下,她还同情和她一样饱受压迫的人们,还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送子读书求学,用自己的勤劳生活来支持远在异乡干革命的儿子,给予他心灵的安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2.分析与反思

“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如何来理解母亲的勤劳?”这两个问题之间是一种层层深入的关系,由问题一自然而然地进一步引出了问题二,而问题二的解决又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感知问题一。这样采用层进式的结构推进,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对于主题也挖掘得更加深入,满足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更上一层楼的需求。

“主问题”的设计有时还可以是递进式的,每个主问题下都有一些“支问题”作支撑,但要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就可以以递进式的方法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是有意义的,它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语文的核心素养。而“主问题”设计的模型构建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进行提炼归纳,尝试摸索出具有普适意义的道路。从这点上讲,这更加具有研究的价值。

当然,这些开发出的“主问题”模型,目前正在教学中进一步实践,在将来会进行课堂教学的再反思、再实践、再总结,以期更加科学地探索教学的规律,使其更好地用于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教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所有的方法实践与探索终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还是应该要有勇气、有热情去创新、去探索!

猜你喜欢
主问题笔者诗歌
诗歌不除外
老师,别走……
七月诗歌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性能相差达32%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