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泽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通过思想政治课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帮助初高中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就要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而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最终都要由学生的公共参与落到实处。因此,在拔节孕穗期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但初高中阶段的思政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以下都简称“思政课”)在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中还存在着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教学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如何统筹兼顾推进初中与高中思政课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切实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
初高中思政课相互衔接,梯度发展。初中阶段的法治教育、公民意识发展、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维护社会公正、参与公共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等内容,高中阶段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等内容,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在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中有效地推动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发展,就必须基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使初高中思政课在课程的领会、理解上更加彰显递进性。
(一)领会课程内容的递进性
新的人教版初高中思政课课程设置有相同的关键词,却精心避免了内容的简单重复。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四课的《建设法治中国》,分别描述了夯实法治基础、凝聚法治共识的原因、作用和要求。高一必修3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分别阐释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从内容上看,初中阶段思政课较为注重概况、历程和一般意义上的要求、功用等;高中思政课更加注重概念的内涵、外延和较为深入的要求以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等。在中学思政课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中,要充分认识到课程内容体现的差异,领会其中的递进性。高中阶段思政课更加强调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等模块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坚持实践的、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对于课程内容的递进性,要强化高中思政课内容上的深刻性、知识上的针对性和方法运用上的综合性等,认识到与初中阶段课程相比高中思政课的难度和要求不断提高,形成课程内容从基础到比较深入、从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到简单的原理和方法的推进思路。思政课教师要认识到初高中不同阶段课程是逐步递进的,领会内容上的递进性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前提,也是初高中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的前提。
(二)理解课程目标的递进性
初中课程标准提出,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形成与发展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为目的,为使他们成为“四有”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高中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思政课程的教与学,学生能够具有学科核心素养。
在教学目标上,初高中思政课要保持一致性,如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的教育……在这个基础上,高中思政课还要进一步体现教学目标的递进性,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强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深入学习和运用,在对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加坚定理想信念。高中思政课所要达成的目标建立在初中思政课基础之上,进一步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实际,把对基本原理、国情的认知与理解上升到对理想信念的认同与内化,使学生成为有思想、有信仰、有尊严、有担当的合格公民。初高中课程目标达成的递进性,既是课程教学的客观要求,又是学生实际的真实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教学目标,理解初高中课程在教学目标上的递进性,依据教学内容和对象合理恰当地设定教学目标。在基于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下,强调初高中阶段的递进性。高中思政课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从认知到认同、从理解到信仰的目标达成。
课程内容与目标的递进性,使思政课高中段比初中段内容更深入,目标要求更高端。这就要求教育者对这样的递进性有充分的理解、领会,而这也是统筹初高中思想政治课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的前提。要将之贯彻到教学中去,就要从初高中思政课整体着眼,寻求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的最优目标,而“怎么办”才是培育公共参与素养的落脚点。公共参与是情感、态度与能力,更是外化的行动。因此,要真正打通初高中思政课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的“最后一公里”,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统筹初高中思政课堂,使学生有梯度地在课内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将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统一,不断积累公共参与的知识与经验,提升自主参与的情感、态度和执行力,从而使思政课在初高中阶段关键课程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初高中思政课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高中思政课是建立在学生初中阶段已经初步进行了思政课学习基础上的层次提高。这种教学层次的提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探究知识和议题型教学的开展,更加注重学生对方法和方法论的掌握,更加注重初高中不同学生群体的教学针对性。
(一)从传授知识和话题型教学到更加注重探究知识和议题型教学
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思政课教学都要依托相关知识,塑造学生的三观,影响或改变他们的情感、态度与行为;培育学生的德性与人格健全,进而增进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的厚度。
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选择到底是注重知识性的讲授,还是注重探究的深度。选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开展教学,可以有效增加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的厚度。对于教学方式方法,初中思政课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准确把握课程的综合性,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善于从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挖掘教学资源,围绕他们有兴趣的话题来精心组织教学;要让教学内容新颖、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引导他们通过调查研究、参观访谈、项目讨论、情境分析等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四课的《建设法治中国》的导入。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在平常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政府打交道。遇到以下情况,想一想,分别找政府的哪个部门?
小明发现弄堂里的灯坏了。
小明爸爸想开一家奶茶店。
小明发现父母助学的初中生小米被父母要求辍学去打工。
小明发现小区在乱砍绿化树木修建停车位。
话题式教学,就是凸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丰富的话题情境,呈现多向互动的教学方式。话题是进行思政课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的重要环节和前提。有趣的话题能刺激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学习就会主动了,公共参与就轻松愉快了。同时,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贴近学生心理特点的话题,能够与课程内容“同频共振”,能让学生有“话”可说,能参与到话题中积极表达自身的所想所悟。在初中思政课教学中,应用话题式教学模式,把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话题搬到课堂上,学生再把其所学运用到公共参与中,两者相辅相成能有效培育学生乐于参与公益活动的态度,使他们乐于分享自身公共参与的感悟和领悟,乐于传达关注公共利益的体会和经验,乐于表现公共精神的底蕴和魅力。
高中思政课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等。例如,高一必修3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的导入,议题为“走进法治社会”。
议题情境:2021年初,疫情弥漫全球,防控疫情形势异常严峻。和谐社区召开了居民会议,会议主题是“贯彻落实疫情防控政策,制定疫情防控居民公约”。为此,大家七嘴八舌发表各自看法。
居民张先生:应当多听听方方面面的声音,包括疫情防控专家、医务人员、普通老百姓的意见。
居民李太太:回家过年人员,流动性大,要重点考虑如何管控追踪这些人。
居民刘先生:一定要做好小区活动场所和楼道的消毒工作,搞好每家的卫生和个人防护等工作。
居民王太太:要关心隔离人员,做好他们的服务工作。
议题问题:以上意见是否恰当?请你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加以分析和评论。
议题式教学是高中思政课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议题的选择、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以及教师的适时引导,在可感知的议题活动中,在学习、思考、研究、辨别中,感悟理解思政知識、体会掌握思政方法、体验升华情感价值观,进而内化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比较哪些是公民政治参与、哪些是社会参与的角色行为,呈现他们已具备的公共参与的理性行为,也可以通过参与具体的社会生活,让学生走向社区、社会,参与学校、居住小区管理,参加志愿者等公益活动、公共事务,关注发生在身边鲜活而富有争论的道德议题,提升学生回应社会上诸如“老人摔倒扶不扶”“见义为不为”“疫情期间,国际上出现的抹黑中国的声音、国内网络散布的谣言”等各种冷漠的表现和歪曲的议论以及剖析导致这种冷漠歪曲思想根源的能力,提升他们社会性认知和公共参与的责任担当精神。
在教学方法上,初高中思政课有许多共同之处,这是由思政课的性质决定的。同时,在方法的运用上,初高中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差异,也体现出较强的层次性。从方法选用上看,初中段思政课根据教学需要、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等,提倡对话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的综合运用。
高中思政课强调,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提倡有趣高效的综合性教学形式,多层次开展系列化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既与高中生学习能力提升的现状相适应,也与高中思政课更强化有信仰、有思想和学以致用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多运用议题的方法,在凸显生动性、丰富性的基础上,提升知识性,达到用知识提炼方法、用知识指导公共参与的目的,实现知识与行动的统一。相对于初中生而言,高中思政课更加注重探究知识和议题型教学的开展,这对于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理论和实践内容进行充分研究,无论是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梳理还是逻辑与思维的深度耕犁,无论是法律与生活的研读还是财经与生活的运用,都需要通过探究知识和议题型教学,让学生在研究、思考中深刻理解,积极进行公共参与、勇于担当。
(二)从知识讲授到更加注重能力掌握
思政课都注重基本知识的讲授和形成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初中段思政课侧重知识的感知、体验与理解,高中段思政课则更加侧重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初中段思政课承担了“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的任务。高中思政课承担了“进行马列主义基本观点、方法、立场的教育,让他们在国际视野下,立足中国实际,用历史的、文化的和辩证的眼光,正确对待实际生活中的新挑战和机遇,引导学生通过辨析、观察、反思和实践,对马列主义做到坚定不移,奉行不悖”等等任务,体现出更高的层次性。就拿初、高中公共参与的能力要求而言,也呈现出层次性,如《建设法治中国》(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公共参与的能力要求是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和合作探究相关话题,懂得法治中国需要人人参与和努力。《法治中国建设》(高一必修3第八课),公共参与的能力要求是在平凡的生活中,遵规矩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为落实良法善治、建设法治国家竭智尽力。高中思政课教学要注重提升学生知识、方法和能力,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初中生思政课只是单纯进行知识的讲授,每一个阶段的思政课都要强调知识、方法和能力的统一及品德、情操和素养的提升,强调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只是高中更加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方法和能力,进而提升公共参与素养。
(一)把握时代脉搏,增强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的时效性
经济大发展带动文化大发展,进而带动思想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复杂化,这些现象的出现要求思政课教师把握好时代脉搏,增强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的时效性。
首先,要把握好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的整体目标,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在头脑中不断更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新版本,才能更好地在初高中思政课讲台上增进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的培育。其次,初高中思政课教师要在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的培育中发挥好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讲课中要充分发挥好时事政治热点的作用,让课堂演绎得丰富多彩趣味盎然起来;将课本内容的复读机与思想传播的传声筒的功能升级为具有思想性、针对性和理论性的转译器;并且在教学中,要增强贴近学生、贴近“新新人类”话语的感染力,俯下身来与学生双向平等沟通,激情满怀地对待学生和课堂。
以《建设法治中国》(九年级上册第四课)为例。选取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方式来呈现上海迪士尼“烟花照常绽放,核酸有序检测”的场景。2021年10月31日,上海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迪士尼采取紧急防疫措施。教师引导学生在时代和法治的大坐标中进行观察比照,思考这一幕背后有哪些默默付出的人员;他们付出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了社会生活安全、有序。启发学生从快速响应的行政决策系统、训练有素的专业防疫队伍、有力度有温度的管理团队和遵法守序的广大市民思考到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中国对突发情况的处理越来越高效快速、从容有序和标准化,进而引发学生的共情和思想共鸣,使学生认识到法治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秩序,为我们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为我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法治中国建设》(高一必修3第八课)为例。课前先让学生查找资料,探究“中印兩国疫情防控的事实”,比较两国的应对措施和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展示时有话可说。有的说,在疫情的初段,中国像一颗“毒瘤”,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国家。但三个月之后,中国是最安全的地方。有的说,中国面对疫情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但印度官方采取的措施没有控制疫情蔓延。有的说,中国疫情得以控制与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息息相关,呈现出我国疫情防控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公民和社会的依法参与推动,从而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为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的实效性
在大数据冲击之下,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手机与诸多通讯软件逐渐代替传统交流方式,成为现代主流交流工具。互联网中部分新异思想对学生影响较大,一旦学生无法正确看待现代社会中部分复杂思想与内容,就会从根本上影响到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提升,最终对学生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在开展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时,就需要与时俱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变化,关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走进他们的朋友圈,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引导他们公共参与方向,提升他们的素养。
教师不仅要提升教学水平,而且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习与研究。通过对思政课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概括、梳理、积淀、总结、凝练、内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增强新时代鲜活知识和话语的储备,构建切合实际的课堂评价和反馈机制等。重视学生的意见和诉求,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思政课中,感受主人翁的身份,提升他们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网络话语融入初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把传统初高中思政课的单纯话语、思想政治话语、刻板教材话语转换为亲切有趣的沟通话语和日常生活话语,当然也要有高大上的价值话语。教师还要善于在具体情境、问题和特定事件下采用平等的话语讲课,充分把握好话语内容的政治正确性和学科价值性,以达到增强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的实效性。
此外,还需要优化、整合校内校外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在基于课程的递进性和教学的层次性的基础上,选择设计适合初高中段学生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公共参与的情感、意志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公共参与的自觉性、自信心,卓有成效地落实公共参与素养,提升初高中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的实效性。
【本文系上海市闵行区2020年重点课题《初高中思想政治课公共参与核心素养一体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QZ20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