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琳 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中心幼儿园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幼儿园日益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幼儿园课程也需要不断改革以适应国家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基于幼儿创新品质形成的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与优化。而创新品质发展评价与课程的设计、优化存在一定的循证关系,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儿童权利、时代要求、年龄特点、个别差异、幼儿的发展潜力的要求,不断实现课程的优化。
基于幼儿创新品质发展评价的课程设计与优化,即课程设计进一步优化“基于观察实证”,即“评价”,在两者之间建立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科研关系。“评价有助优化、优化基于评价”的相关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幼儿创新品质评价与课程设计优化在评价主体、评价载体、评价结果等有很多关联点(如图1所示)。
图1 幼儿创新品质评价与课程设计优化的关联图
以共同性课程与我园创新特色项目融合实施,依托教研组、项目组、家教互动联盟团的常态化方式推进幼儿创新品质评价与课程设计优化(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幼儿创新品质发展评价与课程设计优化的研究载体图
指标,能帮助教师更专业地评价幼儿创新品质的发展情况,也将为教师读懂幼儿搭建支架。通过“借鉴+比对+深化”,让“幼儿创新品质观察检核表”“上海市办园质量评价指南”“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小中大各年龄段主题核心经验”等具有专业指引功能的指标、经验等进行解读、相融,做到经验贯通,为课程设计提供必要基础。
在园本“玩转创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集体学习活动、角色游戏等活动中参与幼儿的创新品质评价;幼儿借助小徽章评价法参与自我评价;家长群体也参与到幼儿的创新品质评价,且同一个研究课程实施方式上渗透着多元主体的评价。
1.幼儿评价:幼儿在参与各类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即时评价和回顾评价的方式,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教师在幼儿评价时可以有意识地用启发式语言激发幼儿自主评价动力,用肯定的态度接纳幼儿自主评价思维,创设开放的环境满足幼儿自主评价空间等。
2.家长评价:在家庭创客微体验游戏中,家长引导幼儿开展不同主题的创客微体验游戏。在家长评价中,教师面对不同类型需求的家长,可以给予一些指导策略。如针对困惑型家长,可以用“宣传达共识、案例解疑惑”的方式给予指导;针对迷茫型家长,可以用“认同促交流、记录促观察”的方式给予指导;针对认可型家长,可以用“鼓励求拓展、工具促识别”的方式给予指导;针对分享型家长,可以用“肯定获评价、评价促成长”的方式给予指导。
3.探索评价方法:对于“创新品质的评价方法”,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拆解分层、阶段突破、平行并进实施多种评价方法的过程中,已探索出的评价方法如下:
(1)学习故事评价法
“学习故事”是一种来自新西兰的儿童学习评价模式。“学习故事评价法”是以幼儿的创新品质发展为教育价值观导向的学习评价模式。在使用此评价方法时,故事主题“有指向”,即教师要对幼儿创新品质表现行为有“敏感意识”,捕捉记录观察识别时的关键信息;回应支持“重多元”,多一些延时回应、多一些持续回应、多一些个性回应、多一些间接回应,更能促进幼儿创新品质的发展。同时,正向视角为宜,家园共享力促。
(2)幼儿作品解读法
“幼儿作品解读”在解读中客观地了解幼儿创新品质发展的现有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使用此评价方法时,需客观细致解读幼儿作品;支持和助推幼儿创新——解读能使我们更好地、更有效地利用幼儿作品,但聆听幼儿独特的语言,回应幼儿的心声,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创新品质的发展。同时,使用建议是建立作品解读与课程优化的关系,作品解读需要呵护幼儿创新品质。
(3)成长档案记录法
由家长、教师、孩子共同参与完成,阶段性观察并选择能体现孩子创新品质的照片、作品、文字记录等汇集于成长档案中,真实地记录孩子创新品质养成之旅的轨迹。其价值就是将课程内容投射至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在亲子互动中,为幼儿创新品质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支持,继而反哺课程,优化课程。在使用此评价方法时,素材来源共同性课程;记录评价真实有效评价创新品质;避免成人高控,相信孩子成长;结合教师在园观察,开展阶段性评价。
(4)小徽章评价法
源于教师和幼儿对徽章的强烈愿望和需求,基于通过激励的手段助力孩子多元发展,让幼儿在争取徽章的过程中有直观的体验与成就感,从园本课程理念出发,选用园内“丫丫兔”的形象,设计了12 种“丫丫兔小达人徽章”,以拓展教师评价幼儿的方式。此方法需关注:评价载体“专项+日常”,多元活动能渗透——园级以专项的活动为抓手,班级层面则在日常中渗透;评价指向“全面+创新”,创新品质有体现——园所小徽章种类齐全、评价指向多元,同时也体现园所特色项目对于幼儿的发展;评价内容“动态+突破”,重点关注能助推——小徽章评价法较关注评价内容的“动态调整”以及“阶段性薄弱突破”。
(5)工具检核法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创新行为表现时,需要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才能使观察更加真实、分析更加客观有效、回应更加科学有针对。因此,可以设计个性化的观察工具表,以详细记录幼儿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从中捕捉幼儿的创新品质,分析作为一种评价方法促进课程的设计与优化。使用此方法时需注意:依托观察方法设计观察工具表;依据需求,观察工具与幼儿创新品质做链接;合作观察,分析识别与课程设计优化做链接。
1.梳理“基于幼儿创新品质评价的课程设计”的思维路径(“循证”五点):以将“幼儿兴趣点分析、幼儿经验点分析”与“活动素材”“幼儿发展评价”“幼儿创新品质”几者之间建立经验贯通的路径,即“兴趣点、经验点、素材点、发展点、创新点”的“五点成线、连线成面”的思维路径(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幼儿创新品质评价的课程设计”思维路径图
2.梳理“基于幼儿创新品质评价的课程优化”的思维路径:在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过程中,我们都是“基于证据的评价”,即“循证”的思路开展“评价”。从“循证教育学的实施步骤”出发,逐渐梳理出“基于幼儿创新品质评价的课程优化”的思维路径,即“循证五步法”:初步梳理出“提出问题—搜集证据—分析证据—优化设计—反思成效”的“循证五步法”(如图4所示)。
图4 “基于幼儿创新品质评价的课程优化”思维路径图
“循证五步法”的操作提示:在“循证五步法”的指引下,每一步都有相对应的操作提示,如图5所示:
图5 “循证五步法”的操作提示图
“循证五步法”的实践要求:“多元手段”促进幼儿创新品质彰显,即打破从“单个活动——单个活动”的“迷局”,“以点及面”思考如何通过“多元手段”促进幼儿创新品质彰显;观察是评价的亲密伙伴;研究经验拓展迁移,将阶段“研究经验”迁移拓展至一日课程其他领域。
3.梳理“幼儿创新品质评价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幼儿发展”的行动路径:基于幼儿在活动中的创新行为表现,依托《上海市办园质量评价指南》《幼儿创新品质观察检核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评价指标,利用多元评价方法,在评价主体共同参与评价的基础上,从提出幼儿创新品质表现中存在的问题,到循证五步法,建立起相互链接的行动路径(如图6所示)。
图6 “幼儿创新品质评价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幼儿发展”的行动路径图
循证机制是基于实证的评价体系,在循证教育学的理念背景下,需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关注每位幼儿的发展需求;拓展多元的评价主体,架构管理者、教师、幼儿、家长之间的关系链接,确保幼儿创新品质发展评价和课程设计优化之间能够循环往复地开展。
因此,基于幼儿创新品质发展评价,在支持课程设计优化的过程中,体现着“基于实证、客观真实;循环往复、互证互进;有机联动、多方参与”的特点,探索出的循证机制具体表现在:(1)定期交流反馈机制:各个评价主体通过多元主体的交流互动,才能分析、识别证据的有效性,为回应做足准备。包含: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定期交流反馈。(2)评价指标检核机制:评价指标在循环往复的深化后,更具科学性,评价指标检核机制促使教师基于评价后的课程优化更有方向。(3)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基于评价,促进课程的设计与优化,需要“会观察、会评价”的教师。老师秉持正确的观察理念、健全的评价意识才能捕捉到个体幼儿的“哇时刻”,反馈到课程的设计与优化上。(4)多轨并进运行机制:通过多轨并进运行的方式,循环往复地收集幼儿创新品质发展中的证据、反馈到课程设计优化上。(5)部门联动保障机制:各部门之间相互联动,多部门联动,合力共进,经验分享,带动幼儿创新品质评价,助力课程实施质量(如图7所示)。
图7 “幼儿创新品质发展评价与课程设计优化”互证互进循证机制图
循证教育学指导下,教育的四方主体进行全面合作、纳入一个体系,相互配合、有效互动,取得和谐、长足的发展。在本研究中,基于循证机制,也架构了四方关系结构模式,将管理者、教师、家长、幼儿有机联合、双向多元互动、资源共享、实施反馈,给予实践优化、课程支撑等,促进幼儿创新品质发展评价与课程设计优化循环往复的展开(如图8所示)。
图8 幼儿创新品质发展评价与课程设计优化的“四方关系结构模式”图
基于幼儿创新品质发展评价的课程设计与优化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改变,对教师专业自觉性、课程驾驭能力,包括教师自身的创新品质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聚焦课程设计与优化的薄弱点,研究载体待进一步“拓展深化”;聚焦信息化评价方法的运用,创新品质评价法待进一步“与时俱进”,以期将幼儿创新品质评价法与信息化技术手段做链接,使对创新品质的评价更加客观、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