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雯珍 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
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和德育有了更为紧密的连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教育资源,为学生普及德育文化知识,传达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性。本文分析了语文学科德育的价值和内涵,从学生视角出发阐述了语文学科德育教学契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语文学科德育的教学方法,以期在言语活动中,实现学习获得;在开放生成中,引发情感共鸣;在传承发展中,形成价值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9 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语文学科课程性质中指出:我们的语文课程,应“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提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作为语文教师,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既要传承知识、传播思想,更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
所谓“学科德育”,是指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宗旨,把握德育时机,利用德育资源,使德育成为教学的有机成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语文学科德育”则指教师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个体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深入挖掘语文学科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把握语文德育范畴,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有效的活动形式或方式手段,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丰富学生情感世界,使之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实践活动。
新时代教育中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需要我们在理解学科德育的内涵及其在新时代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有效地付诸实施。
学科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则是学生德行成长的主阵地。在开展语文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突出以生为本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以教材中的知识点、能力点为依托,自然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相较之前的二期课改教材,统编教材中古诗文比重增加,文言文起步提前。古诗文达到了136 篇,古诗课文通常由多首古诗组成,其中文言文课文14 篇。由于时代的差异,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即使能够熟读成诵,对于古代诗词、经典古文中蕴藏的丰富的传统知识、古代先贤的人生态度、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等也不是太了解。所以适时补充一些资料,能有效填补学生的认知盲区。学生可以在课前阅读教师提供的知识链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物生平、时代背景等,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如在学习《望天门山》《望洞庭》时可让学生了解诗人生平、创作背景,搜集不同诗人创作的山水诗进行比较等等,领略古诗词的意韵悠深,气象恢弘。
现在的学生物质条件优越,很难对课文塑造的革命传统人物、现代英雄人物的价值取向产生共鸣,往往会将课文出现的人物看得“神化”“模式化”,似乎伟人们、英雄们就应该具备无私奉献、高风亮节、甘愿牺牲的品质,无法真正对文中人物产生真切的感受,不能走进他们的博大胸怀。身为将军的朱德为何要同官兵一起挑粮?梁启超为何热切期望出现“少年中国”?白求恩大夫为何将手术台当作阵地?周恩来总理何以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这些都需要立足学生的情感认知,进行深入浅出的指导,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对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进行品析。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错误,有时因为教师有了预设的答案或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会回避这些错误,或以个别学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掩盖了学生真实的学习心理。而言语交际能力是语文学科德育价值最基本的内核,语文学科德育首先应保证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当学生产生学习障碍时,要根据出现的原因、形式、性质、层次的差异做不同的处理,特别是对于典型问题,应充分利用、积极引导、巧妙点拨,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学习,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达到语文学科的育人目的。
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优美的诗文字字珠玑,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能够净化心灵。好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更能高效地达成育人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中,感受作品美感,体验文本意境,触及作者的情感世界,领悟作品深邃的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中的《敕勒歌》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感染力极强。课堂伊始,教师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伴随旋律舒缓的蒙古长调,在边听边看中把学生带入一个形象可感的情景,让生活在南方的学生真切感受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在这壮阔的草原景色中,天空苍阔、辽远,原野碧绿、无垠,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时,才有忽隐忽现的牛羊。启发学生以游客、牧民等不同的身份由天及地、由远及近欣赏这富有动态和生命力的美景,感受敕勒川的辽阔和牧民的悠闲,交流自己所见所想,进行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通过品析精美的文辞,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审美情趣,增添了对自然的热爱。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善于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巧妙创设情境,设置分层次的提问,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的熏陶,提高道德情操。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信息。”人是生命的载体,当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欣赏到不同生命的情感和思想时,他们自身的生命情感也得到了滋养和充实。文学语言是作家情感的载体,在教学时可引领学生关注文章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深入文字内核还原作者精神境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文章产生共鸣,获得真切情感体悟。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是一篇散文诗。诗人以儿童的口吻,用清新流畅的笔触,向母亲叙述自己的发现。东风走过荒野,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它们有自己的学校,也会做功课和放假,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的情感。课上聚焦语言,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进行交流分享,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特别是诗中2、3、8 自然段的句子比较长,表达方式也较为特殊,通过“学生尝试—纠正问题—教师范读—集体巩固”进行螺旋式练习,抓住“荒野”“跳舞”“狂风”等词,感受场面的热烈及花儿们的期待与向往。学生在朗读中发现文中蕴藏的语言形式,感悟写法上的特点,想象还会有哪些花来到草地上,它们会怎样跳舞,运用积累的语句,在情境中仿写。
学生通过具体的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他们把自己也当作了花孩子,与文本内容形成共鸣,激起心灵中的朵朵浪花,思想在碰撞,思维在深入,生命在交流。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也有“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的说法。学科育德的过程也应该是主体主动积极开放的思维过程。而小学生大多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喜欢为某一个问题寻找合理的解释和答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时机,恰到好处地设疑、质疑、解疑,造成问题悬念,展现矛盾冲突,点拨学生思维,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
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故事主旨指向自我认同,接纳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并在文章的最后借大象的话揭示了这个道理。在教授完整个故事后,先让学生思考大象的话“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含义。接着,提供小组讨论话题:“故事中,大象的想法变来变去,你是否赞同?”“如果你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你会怎么做?”“怎么看待大象最终的选择,说说你的想法。”“在生活中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人,怎样做才恰当?”等等。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采用了参与性的教学方式,作为引导者和参与合作者,将自己融入学生,参与学生讨论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思考的魅力,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在学科育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所有参与讨论的学生,引导学生用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的观点,愿意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在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锻炼过程中,敢于质疑、包容异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
在较为显性的育人主题单元教学时,教师多能以整体视角推进教学,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对于分散在各年级各单元中的单篇文章进行教学时,教师也需要整体把握教材,纵向联系,前后关照,自觉挖掘教学中的育人资源,感受作者的思想、意志和志向,思考这一篇与上一篇之间的衔接,发现这一类与其他类之间的不同,为学生言语实践提供机会,运用所学知识表达个人内心的情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以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为例。若只学这一篇,学生会单纯认为白求恩是一个特例,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英雄人物。但其实学生早在低年级学过《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二年级上册)、《邓小平爷爷植树》(二年级下册)等课文,在学习课文的叠加过程中,教师可有机地引导与沟通,渗透红色党史教育,感受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让学生从学习一篇文章、一个人物到学习一类文章、一群人物。随后借课后习题“读一读,再找出类似的语句,和同学交流白求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展示个性化的语文经验,表达情感,形成价值认同。
在这样的作品学习中,学生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人生态度和生命精神。无需说教,思想教育自然渗透其中,使人受益。
语文课堂实现育人价值,是以教材为主要载体,是通过听、说、读、写、思等言语实践活动滋养生命。教学时教师可帮助学生及时归纳及整合,在持续、系统、深入的学习中理出结构,明晰要点。在单篇学习时立足文本,聚焦人物,品味语言,学习表达,在语用实践中让语文学科知识与学生自身产生联系,使学生从心里滋长出对语言文字的追求与热爱。
在语文教学时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要注重学生潜能的激发、心灵的感悟和生命的成长,把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当作学生生命质量提升的重要步骤,把知识当成唤醒、激活生命潜能的火种。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如遇到情感性较强的文章,可设计有层次、有目的、多形式的朗读、交流、讨论、演绎等活动,动之以情。
语文是文化,不仅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还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当学生内心深处已经有了一种情感的积淀,但这种情感不够持久、不够稳定时,必须抓住时机,让学生的情感从感性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感悟,并不断地借助文本让积极的情感态度浸润学生的心灵,让情感孕育成性格,促进价值观的形成。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广泛而深远,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所蕴含的育人资源,在尊重语文学科知识价值的基础上,深挖其育人价值;立足课堂,找准语文教学与学科育人之间的契合点;以高度的教育敏感和开放的心态培育学生,“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正如贾书建老师所说:“教学的是文化,传承的是精神,积淀的是素养,唤醒的是人性,修炼的是慧心,塑造的是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