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春考:高校招生录取机制的困境与改革路径

2022-03-03 01:34
教育与考试 2022年1期
关键词:素质考试上海

李 杰

2014 年9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定上海和浙江为先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标志着我国开始新一轮高考改革。依据《意见》《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等文件精神,上海市自2015 年开始对高校春季考试招生进行深化改革。上海春季高考(简称春考)改革政策实施当年,考生报名人数超26621 人,较2014 年的966 人增长了20 多倍,招生学校22 所,较前一年增加近2 倍,打破了原先春考发展低迷的状况。随着春考改革的推进,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为此,本文对上海春考的发展历程、上海高校春考招录机制及其特点进行阐述与归纳,分析高校春考招生录取实践过程中的制约因素,针对当前春考招生录取困境提出改革路径。

一、上海春考的发展回溯

春季高考是探索考试招生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上海春考从2000 年试点推行,一直施行至今。最初上海春考的目的是打破秋考“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招生模式,“突破观念的转变和内涵的提高,起到牵高考制度改革之一发,动教育改革全身之功效”[1]。新高考改革以来,上海春考政策立足于鼓励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推进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春考内涵更加丰富。回溯上海春考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起步摸索、发展停滞、深化改革三个阶段。

(一)起步摸索阶段(2000-2006 年)

20 世纪末,高考考生面临着学习负担重、高校录取率低、考试压力大的问题,1999 年2 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在“高考形式改革”中指出,要积极探索一年两次考试的方案。上海率先开始试点推行春季高考,尝试通过春考,构建更宽松的环境、提供多元的入学方式,给学生提供多一次机会,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缓解高考压力。上海春考最初仅对往届生开放,招生院校有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考试科目除前两年为“3+X”(语、数、外3 门统考,不分文理,“X”为学校自主测试)形式,第三年改为“3+综合能力测试+X”,高校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采用面试或笔试考试形式。达到统一报考资格线的考生可选择报考多所院校,最后自主选择一所院校报道就读。富有自主招生特色的春考一经实施,就引发了考生们的广泛关注。从首年的招生规模来看,春考计划录取1110 人,实际报考人数达4778 人,实际录取人数1063 人,完成招生计划比95.76%。次年,春考招生院校、招生计划、报考人数和实际录取人数都明显增加,最后完成招生计划99.22%。虽然在春考实施的第三年,春招人数出现了小幅下滑,但总体而言,春考实施的前六年,春考的招生录取状态呈现平稳上升趋势。

(二)发展停滞阶段(2007-2014 年)

最初全国共4 个春考试点省市,2004 年内蒙古取消春考、安徽省紧随其后停止春考招生,2006 年北京春考也戛然而止。由于高校扩招和高考“平行志愿”录取方式减少了考生的报考压力,需要通过春考“再战”的学生数量大大减少,加上春考招生对象限制、考生春考秋入学制变相延长、招生院校吸引力不足、招生专业招生成本效益低等因素的限制,虽然上海在其他试点省市相继取消春考后,依然坚守春考阵地,但实际招生状况每况愈下,参加春考招生的高校寥寥无几,且积极性不高。春考招生计划数、报考人数、实录数均连年下降(详见表1),上海春考慢慢陷入惨淡经营的境地,这一发展停滞状态持续了八年。当时不少包括高校、中学校长在内的教育界人士坦言,春考存在已无必要。[2]

表1 上海春季高考招生情况统计表

(三)深化改革阶段(2015 年至今)

2014 年《方案》提出继续深化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改革,上海在深化高考改革中迈出了新步伐。在新高考背景下,上海春考不断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断实现改革与发展的共进:一是增加春考招生院校,2016 年起提出“各高校拿出国家级特色专业或市属高校应用本科试点专业参与招生”的要求。院校数量的增加、特色的春招专业极大激发了考生的报考兴趣。二是考试招生范围扩大到应届生,打破以往仅面向往届生的限制。三是统一文化考试将春考统考科目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两考合一考。2017 年又对考试内容作出调整,取消统考语文、数学科目由“学业水平试卷+附加题”命题形式,采用独立命题,外语增加听说模块,分值调整为150 分,统考成绩可替代学考合格性考试成绩。四是在校测阶段根据专业特色设立面试环节,可采用面试、技能测试或专业素质综合测试的方式,2017 年春考面试首次引入了考生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参加本次春季招生的高校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面试考核的重要依据,根据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中相关考生的特点,对考生开展个性化面试。五是从2015 年“投档到高校”变为2016 年的“投档到专业”。每个考生最多可以填报2个专业志愿,可以是同一所高校的2 个专业,也可以是不同高校的各1 个专业。这一改革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机会,考生可能同时收到两所院校的预录取通知,但须在规定时间选择一所进行录取确认。六是2018 年起志愿填报从考前变到考后,考生可以参考自己的春考成绩来确定志愿填报的学校,减少志愿填报环节的不确定性,提高学生的录取率。以上春考政策的不断调整完善又一次将考生们的目光吸引过来,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参加春季高考(详见表2)。

表2 上海春考报录情况统计表

整体来看,新高考改革以来的上海春考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招考分离,高校自主。“完整意义的招考分离意味着招生与考试职能分离、主体分离、责任分离”,[3]上海春考给高校以充分的招生自主权,在统一文化考试的基础上,高校可按照本校办学特色、招生专业要求选择自主测试内容与形式,决定录取人才的标准。第二,考试形式新颖高效。春考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统一文化考试对接起来,统考科目与学考相应科目合格性考试的衔接,在增加考生考试机会的同时,兼顾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第三,标准多样,精准选才。上海市教委对于春考招生院校自主测试内容的选择与录取标准没有制定硬性规定,各院校及各专业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制定其校测方案,精准选择适合的学生继续深造。第四,综合素质评价与春考“挂钩”。在招生制度中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初衷是改变“只见分数不见人”的人才选拔制度。自2017 年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应用于春考校测环节,从招生院校发布的学校自主测试方案来看,五年来春考的校测环节相对宽松适切的环境和条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充分使用。无论是将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折合成分数计入自主测试总分还是在面试中参考使用,都意味着当前的综合素质评价在录取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第五,市属高校角色突出。新高考背景下,上海春考的定位是“鼓励高校走特色发展之路”,鼓励上海高校的特色发展是上海春考的题中应有之意,当前春考招生院校均为上海市属高校,春考已“变身为上海市属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主渠道”[4]“有点像上海地方本科院校一次大的教育展”。[5]

这一阶段关于春考深化改革的政策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上海春考的发展,这既是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承接,更重要的是聚焦了上海高校春季考试招生改革方向,力图通过增加参与院校及录取计划、调整考试形式与内容、丰富录取方式等方式不断为春考发展注入动力,助力上海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

二、上海春考招生录取机制的困境

新高考背景下的上海春考,实践成效斐然,中国青年报评论“春考是目前与国外招生录取制度最接近的一种高考模式”[6],推动高考招生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7]但每一项制度的改革,往往不可避免地衍生出新的制度弊端[8],春考招生录取也面临着目标与路径错位、考试评价方式科学性欠佳、院校招生能力薄弱、院校层次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及其附带问题的掣肘。

(一)政策目标与实施路径错位

政策目标的制定缺乏统合考虑,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多个目标混合作用下目标与路径的错位问题。春季高考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增加学生入学机会、缓解升学压力,但实施路径所带来的结果,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考试形式,都与该目标相差甚远。针对改革前春考的限制招生对象的问题,春考放开考生报考资格限制;为缓解学生多次考试的压力,春考统一文化考试成绩可替代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成绩。这两项措施的目的是使考生考试机会复数化的同时减小考试压力,但实际效果十分有限,甚至出现了由于利益博弈带来的部分学生压力加大问题。相当一部分无意春考招生院校的考生视春考为秋考的模拟机会,参加春考却不报考春考招生高校,出现典型的“个体理性选择导致群体非理性结果”现象。如今春考报名人数与秋考仅仅相差数千人,春考报名人数的虚高,导致志愿填报最低控制线相对拔高,这对不少致力于通过春考考取大学的考生带来很大困扰。

(二)考试评价方式科学性欠佳

春考考试评价方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试卷命题的科学性问题。只有科学地选择考试内容与命题,考试结果才准确有效,才能真正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如前文所述,春考的统一文化考试科目成绩可替代高中学业水平考相应科目,即“两考合一考”,这意味着春考统一文化考试试卷承担着既要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又要检测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规定要求的重任。从考试命题科学性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考量两个因素:其一,试卷题目的质量如何,区分度和难度是否合理;其二,试题组合得如何。[9]然而,就这两种类型的考试而言,前者是常模参照考试,后者是标准参照考试。两考无论是考试评价功能还是目标都不尽相同,不能互相替代,因此两考考试内容不能够简单合并。目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的难度系数一般在0.75以上,区分度较低,[10]无法筛选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而影响高校选拔人才。春考作为高考模式转变的重要尝试,在通过考试筛分学生能力与特长,最大程度上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要求是不可动摇的。

二是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率低。各校公布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方案显示,2017 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电机学院明确将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折算成分数计入面试总成绩150 分,分值为10 分,其余学校含糊表述为在面试过程中“参考”综评信息。经过几年的发展,2021 年有10 所院校采用对综评赋分计入总成绩的方式使用综评信息,如上海海洋大学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计10 分、上海商学院计20 分计入自主测试总分。其余高校的校测实施办法仍模糊规定“参考”综评信息,无具体参考方式的介绍。综合来看,目前各校对综评信息的使用,要么为体现实际使用和相对公平便简单赋分计入总成绩,要么直接表述“参考”,具体“参考”与否、如何“参考”综评信息,无从得知。

(三)高校招生能力较薄弱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的考试招生制度必然会发生根本性转变,实现由“选拔”到“选择”的功能性转折,高校要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要求来“选择”最合适的学生,这对高校招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校招生能力远远达不到独立选拔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招生理论缺乏、招生录取方式粗放、招生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等方面。

目前高校招生办和学校其他部门合署办公,从事招生的人员多是行政人员出身,具有专业教育评价和测量能力、心理学知识的专业人员较少,对专业招生录取理论的研究还比较匮乏。招生方式上,高校招生专业的能力要求与校测方式的契合度较低,“一刀切”现象严重。当前院校自主测试主要有三种形式:面试、技能测试、专业素质综合测试,根据历年各院校发布的校测实施方案来看,75%左右的高校校测环节采用“面试”方式,仅6 所学校结合专业特色选择技能测试或专业素质综合测试,相当多的院校忽略专业特殊要求,不加专业区分地盲目采用面试手段,如上海建桥学院,2021 年6 个不同学科的招生专业全部使用面试方式。粗放的校测方式必然影响人才选择的最终结果。

(四)招生院校吸引力不足

春考作为升学的途径之一,考生必然要考虑招生院校的数量、层次与招生专业。安徽省就因为招考专业偏冷而导致报考人数非常少,使得春考被迫叫停。[11]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春考实施以来,陆续有院校参加春季考试招生,从表3 可以看出,招生计划数也不断增加,但上海25 所春考招生高校中并没有全国重点大学。无论是参加一次高考还是参加两次高考,大部分考生最终是希望能进入重点大学,获得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以使接受高等教育的起点和平台相对更高。一流高校缺席春考招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对春考的期待,多数考生参加春考为“功利性体验”而非“全力以赴”,由此导致春考发展陷入泥淖,逐渐沦为“练兵场”。

表3 上海春考招生院校情况表

三、上海春考招生录取机制的改进建议

(一)明确春考定位,设计切实的招生录取方案

无论是推进春考深化改革的实践需要,还是明确春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都应该对春考进行更明确的定位。定位准确才能完善与之配套的政策措施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目前为了缓解春考的“练兵场”问题,更多的保护性政策出台,如规定春考预录取的考生无论是否与高校确认录取,都不得参加秋考。但“考后填志愿”的规定又使得考生可以选择“只考不报”,所以补救措施治标不治本。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有志于春考的考生的影响,可未从根本上解决考生“只考不报”的问题,也就是招生院校吸引力不足问题,根本上而言,还是春考定位根本问题未得到正视。为了使春考招生录取取得长足发展,其定位必须明确。

进入大学的机会并不会随着高考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因为考试次数的增加并不会带来教育资源的增多,一定时期内,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是由高等教育资源决定的。[12]学生不会因为参加两次高考就有比原先多一倍的学校可以选择,因此增加一次考试,仅是增大考学机率,就好比“把一趟发车变成两趟不等于线路开辟了,更不代表所有人都能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支付多趟乘车的费用”。[13]那么,春考的制度设计或可从增加考生考试机率或增加考生考试机会两个角度入手。

春考可以是与秋考二选一的“分流”考试,只允许特定学校、特定专业参与招生,学校依旧要拿出本校的“拳头”专业参与招生,对相关专业感兴趣的考生可且仅可参加春考,录取与否都不可参加秋考。高考的升学压力并不依赖于考试次数的多寡,而是由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以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带来的低录取率决定的。虽然“分流”考试没有增加学生考试次数,但考生竞争压力可以得到缓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职业规划。春考也可以是与秋考并列的“统一”考试,按照现行春考招生录取制度,重点大学也加入到春考招生中,拿出适合面试选才的专业由学生们选择,增加春考对学生的吸引力,一年两考,春考未录取的考生可参加秋考,给学生更多的机会。

(二)加强命题研究,保障录取标准有效性

一方面要加强统考试卷命题研究。当一张试卷必须承担“评价”与“选拔”双重功能时,试卷命题就“面临着如何将两种不同的评价活动的目标、功能、任务和方法技术整合为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评价系统的问题”[14],要确保统一文化考试科目成绩兼顾考生的整体水平与个人水平。那么,试卷命题与计分方式可采用水平参照模式,以等级赋分形式报告学生成绩,每个等级对应该等级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不同的等级有不同任务要求。学业水平考试是考查学生对国家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的掌握水平的,因此用春考统一文化考生成绩替代该科目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只需达到一般等级即可;而春考是选拔性考试,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高,也需要跟其他考生做比较,因此教育考试院可以在统一文化考试结束后,先对全部考生征集志愿填报意愿,再按照有意愿考生的分数情况划定志愿填报最低等级控制线;高校按照各自选拔人才的要求公布参与面试的等级要求。

另一方面要提高校测命题的专业性与科学性。校测命题信度和效度问题都值得研究。校测采用面试、技能测试或专业素质综合形式,从各校公布的校测实施方案来看,考试范围不固定,考试内容亦不明确。校测突出院校的自主性,但自主并不意味着自由,考试内容的科学有效性直接影响选拔结果,因此应该发挥学科专家的优势,由专家组针对招生专业制定考试范围、考查内容,确定考查形式展开讨论,最终以条文形式确定下来,提前对测试老师进行培训,避免盲目的面试、无序的测试。

(三)提升高校招录能力,保证招生录取专业化

招生录取能力的专业化是招生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由于教育行政部门长久以来把持着招生录取的大权,高校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招生录取工作完全按照上级安排开展,导致高校招生录取能力薄弱,主体意识淡薄。春考改革以来,高校成为招生录取的主体,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解决好如何用以及如何用好这手里的招生录取自主权问题,成为高校的头等要务。

招生能力的专业化体现在招生理论、招生机构、招生人员的专业化。招生录取的理论是招生人员开展工作的依据,也是招生录取工作科学性和权威性的保证,因此高校要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在广泛学习经典理论、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招生录取的实际问题,构建符合本校实情的理论方案,指导本校招生工作。招生机构的专业化是招生人员专业化的前提要求,招生机构要独立建制,科学地设置岗位、划分职责,提升其专业性。高校招生人员的专业化是提升该校招生能力的关键,“没有专业化的招生队伍,即使有一套公平与科学的评价体系,也很难实现有效果的人才选拔”。[15]人员的专业化要求高校必须对招生人员进行筛选和培训。招生工作人员的任用要严格按照招生理论的指导,挑选具有教育学、教育评价与测量、心理学等能力背景的人才,并定期进行专门的招生录取工作培训,开展招生政策讨论学习、招生录取方式反思等活动,还应在春考招录工作结束后,及时进行春考招生录取方式的调整与改进,以紧跟新高考改革步伐,用好招生自主权。

(四)健全评价录取体制,建立多元录取机制

科学评价是院校自主测试录取学生的重要基础,高校不仅要采用更适切专业要求的测试形式考查学生的素质和潜力,还要注意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有效性。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是新高考改革建立综合评价系统的重要依托[16],评价录取是高校招生录取的必由之路。高校可根据专业的特性,优化自主考核内容,以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规范的录取程序,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一专业一方案”的综评信息使用办法,以专业要求为准,重点考查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为相应部分的综评信息定级或赋分后计入校测总成绩,从而选拔与招生专业要求匹配度更高的学生。

在建立综合评价录取基础上,春考招生录取要取得进一步发展,还需要逐步探索建立多元录取机制。春考招录人数少、招录期长的特点,使得春考拥有对学生进行充分考察的可能,推荐录取与破格录取的招生录取形式或值得尝试。

猜你喜欢
素质考试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你考试焦虑吗?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准备考试